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17)

1.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太素佚)

體重煩冤,先兄曰。吳云。肝主筋。筋緩則不能收持。腎主骨。骨痿則艱於舉動。脾主四肢。四肢衰弱。則倦怠無力。故皆令人體重煩冤。

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琦曰。脈各有定位定體。脈體之變。乃病使然。何由以別藏惑亂。其疑似耶。注家望文生義非也。

於此有人頭痛筋攣,先兄曰。張云。此下言腎病之疑似也。

夫年長則求之於府云云,高雲。長猶老也。少幼也。堅按廣雅長老也。孟子公孫丑注。長者老者也。漢書吳王濞傳注。少幼也。國語晉語注。少稚也。曲禮。三十曰壯。又論語季氏皇侃義疏。少謂三十以前也。壯謂三十以上也。老謂年五十以上也。蓋論語之少壯老。即本經之少壯長。

但本經之少。是幼稚之稱。而所言長者。實五十以上之謂也。(爾雅艾長也曲禮五十曰艾注艾老也俱可以互證)

夫浮而弦者,琦曰。此經以脈浮而弦為腎之不足。可知凡見弦脈。不當用伐肝疏風也。

沉而石者,據上文切之石堅。沉即沈按之謂。

脈浮大虛者,先兄曰。張云。夫脾屬陰。為胃之裡。胃屬陽。為脾之表。今脈來浮大而虛。則外有餘。內不足。是脾氣之外絕於胃也。脾已去胃。故氣歸陽明。而脈見如此。按血氣形志篇曰。陽明常多氣多血。刺陽明出血氣。故雷公問粗工下砭石而愈者。正所以泄陽明之邪實也。

是脾氣之外絕去胃,琦曰。外絕去三字有誤。或衍也。

夫二火不勝三水,琦曰。二火三水不解。前所列症亦無脈亂無常之文。誤衍也。

是水氣,琦曰。水字有誤。陽明氣逆上衝。故喘咳。

譬如天之無形,吳曰。言傷肺傷脾。形證縣絕。若不明辨。譬如天之無象可求。地之無方可理。張曰。天有象。地有位。若不知之。則天若無形。地若無理。此言三藏之傷。形證懸別。不能明辨。亦猶是也。

白話文:

身體沉重且感到悶悶不樂,這是因為肝臟負責控制筋肉,筋肉鬆弛就無法緊縮把持;腎臟主管骨骼,骨頭軟弱就難以行動;脾臟掌控四肢,四肢衰弱,就會感到疲憊無力,因此會讓人覺得身體沉重且心情煩悶。

這些都是醫生在判斷病情時可能出現的混亂情況。脈搏各有固定的部位和特徵,脈象的變化是由疾病導致的,怎麼能通過它們來區分藏匿的混亂呢?這只是對文句的直譯理解,並非正確。

有個病人出現頭痛和筋肉抽搐的情況。這是關於腎臟疾病可能產生的類似症狀的描述。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應尋找不同的診斷方法。"長"指的是老年人,"少"指的是年輕人。"長"在古文中的意思是老人,"長者"在《孟子》中的解釋也是老人。在《漢書》中,"少"和"幼"是同義詞。在《國語》中,"少"和"稚"是同義詞。在《曲禮》中,三十歲被稱為壯年。根據皇侃的《論語義疏》,三十歲以下被稱為少年,三十歲以上被稱為壯年,五十歲以上被稱為老人。所以,《論語》中的少年、壯年和老人,對應的就是《黃帝內經》中的少年、壯年和老年。

脈象浮而且緊繃,這是經典將脈象浮而緊繃視為腎臟功能不足的表現,由此可見,只要看到緊繃的脈象,就不應該採用伐肝疏風的治療方式。

脈象沉而堅固,根據上文,"石堅"就是指深部按壓時脈象堅硬。

脈象浮大且虛弱,脾臟屬於陰,是胃的內部,而胃屬於陽,是脾的外部。現在脈象浮大而虛弱,表示外部過剩,內部不足,這是脾氣在胃部的外泄。脾已經離開胃,因此氣血回歸到陽明經,進而產生這樣的脈象。

脾氣在胃部的外泄,這三個字可能是誤植或是多餘的。

兩種火氣不能抵擋三種水氣,這部分的描述讓人難以理解,前面列出的症狀也沒有脈象混亂不定的文字描述,可能是誤植。

這指的是水氣,"水"這個字可能有誤,可能是陽明經的氣血逆流上升,導致喘息咳嗽。

就像天空沒有形狀一樣,描述肺和脾受到傷害後,症狀和證狀截然不同,如果不仔細分辨,就像是天空沒有形狀可以尋找,大地沒有方向可以整理。如果不知道天地的規則,天就會像沒有形狀一樣,地就會像沒有道理一樣。這是在說,三個臟器受到傷害後,症狀和證狀截然不同,如果不仔細分辨,也就像這樣。

2.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太素佚)

循經守數按循醫事,先兄曰。張云。循經之循。因也。按循之循。察也。

四德,琦曰。四德後無說。蓋缺文。或曰。德失之訛也。即下篇徵四失矣。

凡未診病者,醫心方無未字(按此似引太素者)堅按未字無者為優。

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醫心方邪上有外字。營作榮。

不在藏府不變軀形,先兄曰。高雲。在察也。變通也。謬。

必以比類奇恆,先兄曰。閔士先云。比類者。言誤五藏脈氣之順逆。以比類奇恆之脈。或順或逆也。

斬筋絕脈,馬曰。筋若斬而脈若絕。

令澤不息,吳曰。美澤不能如前滋息矣。

白話文:

遵循醫理和適當的治療程序,進行醫事活動,這是先輩所教導的。"張"認為,遵循醫理的'循'是因為的意思,而按察的'循'則是審視的意思。

四德,"琦"指出,後面沒有進一步的解釋,可能文本有所缺失。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把'德'誤解為'失',也就是下一章節所討論的'四失'。

對於未曾診斷的疾病,醫生心中應該有預設的方案,但原句中的'未'字是否應該存在有些爭議。

即使不是由外界的邪氣所導致,疾病如果從內部生成,我們稱之為脫營,有學者認為,'邪'前面應有'外'字,'營'應為'榮'。

疾病如果不在臟腑內發生,也不改變身體的外形,

必須要通過類比和非常規的方法來判斷病情,"閔士先"認為,'比類'是指判斷五臟脈氣的順逆,用以類比非常規的脈象,脈象可能順也可能逆。

'斬筋絕脈',指的是如果筋脈受到損傷,就像被斬斷一樣。

'令澤不息',指的是原本的美好狀態無法再持續下去,如同泉水無法再滋養生命。

3.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太素佚)

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先兄曰。按謬當作嘐。說文。嘐。誇言也。孟子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俱可以證。又更名恐更各訛。

坐之厚薄,琦曰。坐字誤。疑當作生。堅按此說非是。

或傷於毒,吳曰。毒謂草木金石禽蟲諸毒也。志曰。或偏傷於五氣五味之毒。琦曰。毒謂食物不時。氣味畏忌。均能病人。

無人事,琦曰。人事。上所云貧富勇怯之類也。先兄曰。疏五過論云。受術不通。人事不明。又云從容人事。以明經道。

治數之道從容之葆,琦曰。治數。即陰陽逆從。及藏府經脈之度也。從容。即比類揆度奇恆也。堅按推他語例。(宜參精微論下)從容之葆。此之字是指事之詞。言治數之道。從容安緩而能得之。故以為其實也。琦從容解誤。又張以治數之道接無人事讀。亦誤。

白話文:

有人用誇大的言辭來自稱有功,這被認為是錯誤的說法。"謬言"實際上應為"嘐",根據《說文》解釋,"嘐"意指誇大的言辭。在《孟子》中,嘐嘐然指的是某人的志向過於誇大,這可以作為佐證。再者,對於"更名"的理解可能存在誤解。

關於生存條件的好壞,有人提出"坐"字誤用,懷疑應為"生"。然而,這種解釋並不正確。

有人可能因中毒而受傷,其中"毒"可指各種毒物,如草木、金石、動物昆蟲等。另有一種觀點認為,"毒"也可能指五氣五味中的某一氣味對人體造成傷害。此外,"毒"也可能指食用不合適的食物,以及違反飲食禁忌,這些都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無人事","人事"指的是如貧富、勇怯等社會因素。在《疏五過論》中提到,如果未能理解這些因素,則無法進行有效的治療。另一處也提到要妥善處理人事問題,以便更好地理解經典原則。

"治數之道從容之葆","治數"指的是陰陽、臟腑、經脈等的治療原則。"從容"指的是治療過程中的靈活和寬容。"從容之葆"的"之"字在此表示事情本身。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治療過程中,若能保持從容態度,就能有效地掌握治療原則。對於"從容"的解釋存在誤解,另外,將"治數之道"與"無人事"連接起來閱讀也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