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2)
卷第一 (2)
1.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此篇太素僅存天癸一段)
天癸,楊曰。天癸精氣也。堅按此說非是。韓詩外傳曰。十六精通。而後能施化。陰陽相反。(大戴禮說苑此四字作陽窮反陰陰窮反陽二句此下有故字)陰以陽變。陽以陰變。故男八月生齒。八歲齠齒。十六而精化小通。女七月生齒。七歲齔齒。十四而精化小通。(原識引文有脫仍更揭出)史記正義曰。
男八月生齒。八歲毀齒。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孔子世家注)
太衝脈,太素作伏衝脈。堅按此與新校正引合。(以下其相合者不敢具載)
真牙生而長極,楊曰。長極。身長也。先兄曰。馬雲真牙由是而生。且長極矣。汪云。人身之長。至此而具。馬說為長。
五七陽明脈衰,馬曰。女子大體有餘於陰。不足於陽。故其衰也。自足陽明始。張同志曰。夫氣為陽。血脈為陰。故女子先衰於脈。而男子先衰於氣也。堅按下文女子必言脈。男子必言氣。志說似優。
面始焦,先兄曰。說文醮。面焦枯小也。
丈夫,先兄曰。說文。周制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
五八腎氣衰,馬曰。男子大體有餘於陽。不足於陰。故其衰也。自足少陰始。張同志曰。腎為生氣之原。男子衰於氣。故根氣先衰。而發墮齒槁也。堅按志說宜從。
七八,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於八八下。恐是錯出。然前注無敢言及者。不能無疑。
不過盡八八,唐書李叔明傳曰。傳云女子十四有為人母之道。四十九絕生育之道。男子十六有為人父之道。六十四絕陽化之理。
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先兄曰。張云能斡旋造化。燮理陰陽。是即提挈把握之謂。
此其道生,琦曰。四字衍。
適嗜欲,先兄曰。呂覽重己篇云。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注。適。猶節也。
逆從陰陽,先兄曰。按逆從是唯從義耳。猶言急劇為緩急。死斯為死生之期。謂順從於陰陽之理也。見法則象似辨列分別等字。而可觀諸注欠妥。且內經中用逆從二字者。或唯稱從。或單稱逆。不可一例而讀之。
白話文:
天癸是精氣。有人認為此說不正確。《韓詩外傳》說,女子十六歲精氣通暢,才能生育,陰陽互相轉化,陰因陽的變化而變化,陽因陰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男孩八個月長牙,八歲換牙,十六歲精氣小通;女孩七個月長牙,七歲換牙,十四歲精氣小通。史記正義說:男孩八個月長牙,八歲換牙,二十八歲陽道通暢,六十四歲陽道衰竭;女孩七個月長牙,七歲換牙,二十八歲陰道通暢,四十九歲陰道衰竭。
太衝脈,《太素》稱作伏衝脈。
真牙長到極點,即身高也到極點,此時人體發育完成。
女子五七(三十五歲)陽明脈衰弱,因為女子陰氣有餘,陽氣不足,所以衰老從足陽明經開始。也有人認為,氣屬陽,血脈屬陰,所以女子先衰於脈,男子先衰於氣。
面容開始憔悴。
男子身高八尺,所以稱作丈夫。
男子五八(四十歲)腎氣衰弱,因為男子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所以衰老從足少陰經開始。腎是生氣的根本,男子衰老從氣開始,所以頭髮脫落,牙齒鬆動。
七八歲(此處應在六十四歲後),天癸枯竭……(此段文字位置可能錯誤)。
女子十四歲具有做母親的能力,四十九歲生育能力衰竭;男子十六歲具有做父親的能力,六十四歲陽氣衰竭。
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指的是能掌握和調節陰陽的變化。
「此其道生」四字可能是贅述。
適當控制慾望,使生命順利發展。
順從陰陽的規律。文中「逆從」二字,應理解為順從。
2.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此篇太素全存)
發陳,爾雅釋天。春為發生。夏為長嬴。秋為收成。冬為安寧。注。此亦四時之別號。蓋文異而旨近。又荀子天論篇曰。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藏於秋冬。
早起,唐書裴度傳曰。夫頤養之道。當順適時候。則六氣平和。萬壽可保。道家法春夏蚤起。取雞鳴時。秋冬晏起。取日出時。蓋在陽勝之以陰。在陰勝之以陽。
以使志生,志曰。(張志聰)志者。五藏之志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以四時皆當順其志焉。
夏三月,太平御覽舉此一段。並有注語。或疑是全氏所解。仍具載於下。曰。夏三月。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萬物華實。故言夏生長於萬物成實者也。夜臥早起。是貪於夏氣。不厭於日者也。是晚臥早起。明於陽氣之盛者也。人志氣毋怒。陽氣成結。秀實以成。其氣得泄陽者也。
萬物成結。於夏受之。因此夏陽氣之所應也。能從其氣。則是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損於心。心者夏王也。故言傷心。心傷則秋必病㾬瘧。故言夏傷於暑。秋病㾬瘧者。不從其氣。則大為逆也。是故傷逆深皆損於陽氣。故冬至陰盛必重病。
容平,楊曰。夏氣盛長。至秋也不盛不長以結其實。故曰容平也。堅按此說與王意同。考嚴傑經義叢鈔有金鶚釋庸一篇有云。庸又通鏞。書益稷笙鏞以簡。鄭氏鏞作庸。注云。西方之樂謂之庸。庸功也。西方物孰有成功。庸又通頌。大射義西階之西。頌磬東面。注云。言成功曰頌。
西為陰中萬物之所成。是以西方頌磬謂之頌。古文頌為庸。頌古容字。與庸同聲。故通用。繇是推之。則容平之容。恐亦與庸相通。而容平即萬物成熟平定之謂也。
飧泄,太素作飡泄。楊曰飡音孫。謂食不消。下泄如水和飯也。
無擾乎陽,先兄曰。按王以為君子周密之義。然照上文高注。(高士栻)所謂地氣固藏。不騰於天者是也。
使氣亟奪,太素亟奪作不極。楊曰閇(古閉字)諸腠理。使氣不泄極也。堅按此不必是。
清淨,太素作清靜。
藏德不止,太素止作上。堅按此與新校正引別本同。
天明,太素作上下。
名木,古人謂大為名。(王念孫有說見經義述聞禮記其名者成條)名木蓋大水之謂。王注恐謬。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太素霧作露。白作甘。下白露同。
心氣內洞,宋本外臺與本文同。
肺氣焦滿,太素作燋漏。楊曰。燋熱也。漏泄也。堅按此與新校正引不同。
獨沉,太素作濁沉。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高注本於滑氏。(滑伯仁)
苛疾,太素作奇疾。
愚者佩之,方氏家藏集要方。保壽天蘇陁酒。主治曰。夫養生者。人之急務也。春夏則養陽。秋冬則養陰。聖人行之。愚者背之。堅按此以佩為背。既在古今黈之前。
白話文:
[四季調神大論篇第二(此篇在《太素》中完整保存)]
-
"發陳",根據《爾雅·釋天》的解釋,春天是萬物生長的開始,夏天是生長旺盛的時期,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冬天則是休養生息的時候。註釋說,這同樣是四季的別稱,雖然文字不同但意義相近。另外,荀子在《天論》中說,在春夏兩季,萬物繁衍成長;在秋冬兩季,則蓄積能量,收藏果實。
-
早起,唐代《裴度傳》記載,養生之道在於順應時令,這樣六氣就能保持平衡,壽命也能得以延長。道教的規則是在春夏季節早早起牀,最好是在雞鳴之時,而在秋冬季節則可以稍微晚些起牀,等到太陽出來時再起,這是因爲在陽氣佔優的季節要用陰氣來調節,在陰氣佔優的季節則用陽氣來調節。
-
要讓意志得到生長,"志",張志聰說,是指五臟的意志。意志和意念,是用來駕馭精神,收斂魂魄,適應寒溫,調和喜怒的。因此,無論哪個季節都應該順應其意志。
-
在夏季三個月,天地陰陽之氣交融,萬物開花結實。因此,夏天是萬物生長和結實的季節。晚睡早起,是爲了充分利用夏天的陽氣,避免日曬。這是因爲晚睡早起,能更好的感受陽氣的旺盛。人們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生氣,讓陽氣結成實質,促進果實的成熟,這是陽氣的釋放。
-
夏季,萬物成熟,這是夏季陽氣的反應。如果能順從這種氣息,就是養生之道。如果違背了它,就會損傷心臟,因爲心臟在夏季是最強的。因此,如果在夏天傷了心,那麼在秋天就一定會得瘧疾。如果夏天受到暑熱的傷害,秋天就會得瘧疾,這就是不順從自然的氣息,是極大的逆反。因此,任何嚴重的傷害和逆反都會損害陽氣,所以在冬季,當陰氣最盛的時候,疾病會更嚴重。
-
"容平",楊上善解釋,夏季陽氣旺盛,到了秋季,萬物不再繼續生長,而是開始結實,因此稱爲"容平"。進一步解釋,"容平"可能與"庸"相通,意爲萬物成熟並穩定下來。
-
"飧泄",《太素》寫作"飡泄",楊上善解釋,"飡"讀作孫,指食物不能消化,排泄如同稀飯一樣。
-
"無擾乎陽",先兄解釋,按照王冰的觀點,這是指君子應保守祕密的意義。然而,根據上文高士栻的註釋,這應該是指地氣固藏,不會升騰到天空。
-
"使氣亟奪",《太素》寫作"使氣不極",楊上善解釋,這是指關閉毛孔,使陽氣不至於過度消耗。
-
"清淨",《太素》寫作"清靜"。
-
"藏德不止",《太素》寫作"藏德不上"。
-
"天明",《太素》寫作"上下"。
-
"名木",古人將大的東西稱爲"名","名木"可能是指大的樹木。
-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太素》寫作"雲霧不精則上應甘露不下"。
-
"心氣內洞",宋版《外臺祕要》與本文相同。
-
"肺氣焦滿",《太素》寫作"肺氣燋漏",楊上善解釋,"燋"表示熱,"漏"表示泄露。
-
"獨沉",《太素》寫作"濁沉"。
-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高士栻的註釋來源於滑伯仁。
-
"苛疾",《太素》寫作"奇疾"。
-
"愚者佩之",方氏家藏集要方,保壽天蘇陀酒,主治曰,養生是人的迫切任務,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聖人遵循這個規律,愚者則違背它。
-
"內格",先兄解釋,滑伯仁說,"格"指的是抵抗,指身體內部的行爲與陰陽相抗。高士栻說,陰不與陽相交,陽不與陰相交,上下表裏不通,這就是所謂的"內格"。
-
"鑄兵",《太素》同樣寫作"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