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1)
卷第一 (1)
1. 卷第一
2.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此篇太素僅存天癸一段)
成而登天,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補。非古經之文。何以言之。此篇全氏訓解在第九卷。倘使其本果有此六句。則是帝始未退在末卷。萬無此理。蓋王氏移天真論置之於八十篇之上。並添改其起語也。其文取之於史記大戴禮及孔子家語。改聰明作登天。冠以昔在二字。蓋摹仿堯典序。
而承以乃問於天師曰一句。組織之痕。自不可掩矣。顧全氏之舊猶是。不過黃帝問曰四字而已。林億等專奉王氏如此七句。既信為古經之真。故置而不校也。小島春沂曰。千金方作黃帝問於岐伯曰七字。遐年要抄引太素經亦同。此足以為確徵矣。(太素問字下每有於岐伯三字)
年半百,古鈔本年下有至字。千金方遐年要抄引太素並同。(古鈔本系於四五百年前人所字澀江全善對校)
不妄作勞,書盤庚惰農自安。不昬作勞。傳不強作勞于田畝。疏不強於作勞。海保元備曰。文選西京賦。何必昬於作勞。薛綜注。言何必當勉力作勤勞之事乎。蓋先儒古義。皆以作為力作。據此。此作勞亦力作勤勞之義。又韓詩外傳論人有六情曰。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
三國志魏武帝紀。君勸分務本穡人昬作。(注引盤庚等)亦是同義。如全本太素。其義自異。
不知持滿,淮南子泛論訓周公可謂能持滿矣。高誘注。滿。滿而不溢也。故曰能持滿。
以耗散其真,先兄曰。耗敖通。曲禮亦敖欲對言。曰敖不可長。欲不可從。正義云。敖者矜慢在心之名。又云。心所貪欲為欲。則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也。人皆有欲。不得從之也。
逆於生樂,王以養生之樂解之。恐非。呂覽知士篇此劑貌辨之所以外生樂趨患難故也。注。外棄其生命之樂。解人之患。往見宣王不闢難之故也。蓋此亦謂生命長久之樂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先兄曰。潘之恆黃海云。謂之者。語之也。即下八字是也。按語之者。似指下六句。蓋聖人之教下也。語之以避邪風而守精神。則可以不病。故民之順化者。志閒心安。勞而不倦云云是也。是以以下六句。謂民之所仿行也。故美其食以下六句。謂上古之俗淳樸也。
是以嗜欲以下六句。謂不為外物所撓。故和於術數也。所以以下三句。謂非時世之異。人自失之也。是皆承聖人教下六句之意而演也。
虛邪,先兄曰。馬雲(以下馬雲即元臺也)虛邪。俱指風言。王注非。此說為佳。宜參八正神明論及歲露篇九宮八風篇。
不肖,禮雜記桀之子不肖。注。肖。似也。不似。言不如人。解精微論王注不肖謂擁造不法。
天數然也,先兄曰。呂覽仲秋紀凡舉事無逆天數。注。天數。天道也。馬雲天數。凡人所稟於天之數也。
齒更髮長,先兄曰。六節藏象論云。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五藏生成篇云。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
白話文: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此篇太素僅存天癸一段)]
關於「成而登天」這六句話,我認為是王冰所補加的,並非古經文的原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全元起對這篇的訓解在第九卷,如果這六句話原本就有的話,那應該會在最後一卷才對,這是不合道理的。王冰將天真論放到八十篇之前,並改動了開頭的文字,內容是從《史記》、《大戴禮記》和《孔子家語》中擷取的,把「聰明」改為「登天」,並加上「昔在」二字,模仿《堯典序》的寫法,接著又加上「乃問於天師曰」一句,這些都是後天加工的痕跡。全元起的原本內容只不過是「黃帝問曰」四個字而已。林億等人盲目相信王冰的這七句話,認為是古經的真貌,所以沒有加以考證。小島春沂說,《千金方》中寫的是「黃帝問於岐伯曰」七個字,在《遐年要抄》中引用的《太素經》也是一樣的,這足以證明王冰的版本是後人竄改的。(《太素問》的「問」字下面通常會有「於岐伯」三個字)
「年半百」,古鈔本在「年」字下有「至」字,《千金方》和《遐年要抄》引用的《太素》也是這樣。(古鈔本是四五百年前的人所寫,字是由澀江全善對校過的)
「不妄作勞」,《尚書·盤庚》說「惰農自安」,不是「昬作勞」。「傳」解釋為「不強作勞於田畝」,「疏」解釋為「不強於作勞」。海保元備說,《文選·西京賦》中有「何必昬於作勞」,薛綜註解說,何必一定要勉強自己做辛勞的事呢?先儒的古義都是把「作」當作「力作」,所以這裡的「作勞」也是指「力作、勤勞」的意思。韓詩外傳論人有六情,說到身體四肢,希望安逸而不勞作。《三國志·魏武帝紀》中,曹操勸人務農,提到「昬作」。(注中引用了《盤庚》等)也是同樣的意思。如果按照全本《太素》的說法,意義就不同了。
「不知持滿」,《淮南子·泛論訓》中說周公可謂是能「持滿」的人,高誘註解說,「滿」是指滿而不溢,所以說能「持滿」。
「以耗散其真」,我的先兄說,「耗」與「敖」相通。《曲禮》中「敖」與「欲」相對,說「敖不可長,欲不可從」。鄭玄的註解說,「敖」是指心中驕傲自滿,又說,「心所貪求的叫欲」,飲食男女是人最大的慾望,人都有慾望,但不能放縱。
「逆於生樂」,王冰用「養生之樂」來解釋,恐怕不對。《呂氏春秋·知士篇》中說「此劑貌辨之所以外生樂趨患難」,註解說,為了捨棄生命之樂,解除別人的患難,所以才去見宣王不畏懼危險。這裡的「生樂」應該是指生命長久的快樂。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我的先兄說,潘之恆在《黃海》中說,「謂之」就是「告訴他們」,也就是下面八個字的意思。我認為「告訴他們」好像是指下面六句話。聖人教導人民,告訴他們要避開邪風,保持精神,這樣就可以不生病。所以人民順從教導的,就能夠心神安寧,勞動而不疲倦。以下六句話,是說人民所遵循的原則,所以讚美他們的飲食等。以下六句話,是說人民不被外物所干擾,所以能順應自然規律。以下三句話,是說這不是因為時代不同,而是人們自己迷失了本性。這些都是承接聖人教導人民這六句話的意思而推演出來的。
「虛邪」,我的先兄說,馬雲(元臺)認為,「虛邪」都指的是風邪,王冰的註解不對,他的說法比較好,可以參考《八正神明論》和《歲露篇》、《九宮八風篇》。
「不肖」,《禮記·雜記》中說,桀的兒子「不肖」,註解說,「肖」是「像」的意思,「不肖」就是不像,表示不如人。《解精微論》中王冰把「不肖」解釋為「擁造不法」。
「天數然也」,我的先兄說,《呂氏春秋·仲秋紀》說,凡是做事都不能違背天數,註解說,「天數」就是「天道」。馬雲認為「天數」是人從天賦中得到的生命數。
「齒更髮長」,我的先兄說,《六節藏象論》中說,腎是封藏之本,是精的所在,它的光華表現在頭髮,它的充實表現在骨骼。《五藏生成篇》中說,腎與骨相合,它的榮華表現在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