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4)
卷第一 (4)
1.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太素全存)吳曰此篇當與皮部論參看
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先兄曰。吳云言天地止是一陰一陽。今人有三陰三陽。何其不相應也。
白話文:
現在的三陰三陽並不符合陰陽的道理,我的哥哥先前說過,吳國的人說天地只有一陰一陽。現在人卻說有三陰三陽,為什麼會不符合呢。
前曰廣明,先兄曰。馬雲心位南方。火位主之。陽氣盛明。故曰廣明。前者上也。上南方也。人之形體。以心胸為前為南。以腎腰為後為北。吳云。曰廣明者。兼額面胸部而言。
結於命門,楊曰。結聚也。
白話文:
之前說的「廣明」,是由我兄長說的。馬允認為心臟位於南方的位置,由火氣主導。心臟陽氣旺盛,所以稱為「廣明」。「前者」是指上方,上方就是南方。人體中,心胸部位位於上方,也就是南方。腎臟和腰部位於下方,也就是北方。吳逵說,「廣明」這個概念包括了額頭、臉部和胸部。
根起於厲兌,太素此下有結於顙上四字。楊曰。陽明脾府之脈。在太陰表前。從足指厲兌上行。聚於顙上額顱。顙。額也。蘇蕩反。
根起於竅陰,太素此下有結於窗籠句。
白話文:
疾病的根源來自於「厲兌」經脈,在太少陰腎經之下綁結於額頭上。楊上善說,陽明經是脾臟的經脈,位於太陰經之前。陽明經從足部的「厲兌」穴向上運行,聚集在額頭上。額頭又稱作「顙」。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素開作閞。(按即關字)楊曰。三陽離合。為閞闔樞。以營於身也。夫為門者。其有三義。一者門閞。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陽脈。主禁津液。及於毛孔。故為閞也。二者門闔。謂是門扉主開閉也。胃足陽明脈令真氣止息。復無留滯。故名為闔也。
白話文:
太陽經脈主開,陽明經脈主合,少陽經脈主樞紐,太素運行起來就開,運行完畢就合。楊上善說:這三條陽經離合交替,分別擔任著開閉樞紐的作用,用來運行於人體。擔任門戶的職責有三種:一是關閉門戶,負責禁閉,膀胱足太陽經脈主管禁閉津液,使之不從毛孔排出,因此是關閉的;二是關閉門扇,這是門扉主管開關,胃足陽明經脈能使真氣停止運作,沒有滯留,因此稱為合閉。
三者門樞。主轉動者也。膽足少陽脈主筋。綱維諸骨。令其轉動。故為樞也。堅按太素與新校正引九墟相合。如今甲乙猶與根結篇不異。皮部論陽明之陽。名曰害蜚。(即闔扉)少陰之陽。名曰樞持。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乃與太素同義。(開字闔字義具於皮部論又太素載根結論開字亦並作閞)
白話文:
三者(皮部、髓部、筋部)是門樞,主導身體的轉動。膽經(足少陽脈)主筋,連接並支持各個骨骼,讓它們能夠轉動,因此被稱為樞。
查看《太素》和《新校正》引用的《九墟》記載,這三者與目前的《根結篇》並無不同。
在《皮部論》裡,有陽明經之陽被稱為「害蜚」(即闔扉),少陰經之陽被稱為「樞持」,太陽經之陽被稱為「關樞」。這與《太素》中的說法是一致的。(「開」和「闔」的含義具體可以在《皮部論》中查看。另外,《太素》中的《根結論》中出現的「開」字也作「閞」字。)
命曰一陽,先兄曰。張云雖三陽各有其體。然陽脈多浮。若純於浮。則為病矣。故但欲搏手有力。得其陽和之象。而勿至過浮。是為三陽合一之道。故命曰一陽。
白話文:
以下是「一陽」的說法,按照我兄長的意思。張仲景認為,雖然陽脈有三個各自分支,但陽脈大部分都是浮現於表面的。如果陽脈完全浮現於表層,就會導致疾病。所以,我們只要能感受到脈搏有力,表現出陽氣和順的特徵就可以了,不要讓陽氣過於浮泛。這就是三陽合一的方法。所以稱之為「一陽」。
根起於隱白,太素此下有結於太倉句。
根起於湧泉,太素此下有結於廉泉句。
根起於大敦,太素此下有結於玉英句。
白話文:
起始於隱白穴,根據《太素》這一部經典,在這之下有結於太倉的說法。
起始於湧泉穴,根據《太素》這一部經典,在這之下有結於廉泉的說法。
起始於大敦穴,根據《太素》這一部經典,在這之下有結於玉英的說法。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太素開作閞。楊曰。三陽為外門。三陰為內門。內門亦有三義。一者門閞主禁者也。脾藏足太陰脈。主禁水穀之氣。輸納於中不失。故為閞也。二者門闔主開閉者也。肝藏足厥陰脈主守神氣出入。通塞悲樂。故為闔也。三者門樞主動轉也。腎藏足少陰脈主行津液。
白話文:
太陰(脾)負責開合,厥陰(肝)負責關閉,少陰(腎)負責樞紐,太素(心)開啟和閉合。
楊氏註解:三陽(太陽、陽明、少陽)是外門,三陰(太陰、厥陰、少陰)是內門。內門也有三種意義:
一是負責禁閉的門。脾主運化水穀之氣,將營養輸送到全身而不外泄,所以是關閉的。
二是負責開閉的門。肝主藏神氣,調節情緒和思維,所以是開閉的。
三是負責樞紐的門。腎主水液代謝,調節體內津液運行,所以是樞紐。
通諸經脈。故為樞者也。堅按太素與九墟合。皮部論少陰之陰。名曰樞儒。心主之陰。名曰害肩。(即闔扉)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亦是同義。又先兄曰。吳云三陰行前行後之不同。謂之離。太少厥同出於陰。謂之合。此三陰自為離合也。太陰居中。敷布陰氣。謂之開。厥陰謂之盡陰。
白話文:
貫通所有的經絡。所以樞就是中樞的意思。仔細考究《太素》與《九墟》的記載相符。皮部論述少陰的陰面,稱之為樞儒。心主陰面,稱之為害肩(也就是闔門)。太陰的陰面,稱之為關蟄,也是同一個意思。此外,先兄說:吳氏認為三陰在運行上前進後退不同,稱之為離。太陰、少陰、厥陰都起源於陰,稱之為合。這三條陰經自成離合。太陰位居中央,散佈陰氣,稱之為開。厥陰稱之為盡陰。
受納絕陰之氣。謂之闔。少陰為腎。精氣充滿。則脾職其開。肝職其闔。腎氣不充。則開闔失常。是三陰為樞軸也。
白話文:
接受絕陰之氣,稱為闔。少陰指腎臟。當精氣充盈時,脾臟負責開啟,肝臟負責閉合。如果腎氣不足,開闔就會失常。所以,三陰經絡是樞紐。
名曰一陰,先兄曰。張云三經皆陰。不得相失也。若過於沉。則為病矣。故但宜沉搏有神。各得其陰脈中和之體。是為三陰合一之道。故名曰一陰。
白話文:
有人說這叫做「一陰」,我大哥也這麼說。張氏認為,三條經絡都是陰經,它們不能脫離彼此。如果沉得太過,就會生病。因此,只宜沉實有力,且有精神,讓它們各自得到陰脈中和的狀態。這就是三陰合一之道,所以稱之為「一陰」。
⿱山⿲彳黑攵⿱山⿲彳黑攵,太素作鍾鍾。楊曰。鍾鍾行不止住貌。堅按鍾通作鍾。白虎通。鍾之為言動也。又廣雅。憧憧往來也。王念孫疏證曰。衝或作沖。說文。憧。意不定也。咸九四。憧憧往來。朋從爾思。釋文云。憧憧。馬雲行貌。王肅云。往來不絕貌。易林咸之坤云。
白話文:
滾滾向前,不停歇,氣勢浩大。楊雄說:“鍾鍾”有持續不斷的意思。堅氏認為“鍾”與“沖”通用。《白虎通》中說:“鍾”的意思是運動。又據《廣雅》記載,“憧憧”是指往來不斷。王念孫在《疏證》中說:“沖”字有時寫作“憧”。《說文》中說:“憧”意為意念不定。《易經·鹹卦·九四爻》中說:“憧憧往來,朋從爾思。”釋文說:“憧憧”有如馬羣行走的樣子。王肅說:“憧憧”有往來不絕的意思。《易林·鹹之坤》中也說:“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心惡來怪。衝衝何懼。並字異而義同。據念孫此說。衝衝鍾鍾⿱山⿲彳黑攵⿱山⿲彳黑攵。亦皆音通。楊以為行不止住。王以為氣之往來。其義一也。
白話文:
心臟如果虛弱,會感到心慌,讓身體不舒服。但心臟強有力地跳動時,又何必害怕呢?「衝衝」和「鍾鍾」這兩個詞,字雖然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根據念孫的說法,「衝衝」和「鍾鍾」的發音相同。楊氏認為這個詞表示行動不止息。王氏認為這個詞表示氣息的往來。這兩種解釋的含義是一致的。
2. 陰陽別論篇第七(太素全存)
四經十二從,太素從作順。(太素中從字皆用順字豈有所避乎)楊曰。四經。謂四時經脈也。十二順。謂六陰爻六陽爻相順者也。又曰。肝心肺腎四脈。應四時之氣。十二爻。應十二月。堅按十二爻亦至人有二字而窮矣。
白話文:
四經十二從脈,太素經中寫作「順」。(太素經中寫作「順」,是不是有所避諱呢?) 楊氏說:四經,是指四時的經脈。十二順,是指六陰爻和六陽爻相順的。 又說:肝、心、肺、腎四條經脈,對應四時之氣。十二爻,對應十二個月。我認為十二爻對應至人,而窮盡了。
別於陽者知病處,太素作知病之處。楊曰。陽胃氣也。足陽明脈通於胃。是以妙別陽明胃氣。則諸脈受病所在並知之。
白話文:
與陽經不同,太素經記載了辨別病變部位的方法。楊上善說:「陽」指的是胃氣;足陽明經絡通達於胃部。所以如果能夠精確辨別陽明胃氣的病變,就能夠知道所有經絡受病的部位。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楊曰。妙別五藏之脈。即知死生有期。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太素作凡持真臟之脈者。
懸絕急,太素無急字。楊曰。脈至即絕。久而不來。故曰懸絕。○琦以篇首至懸絕。四日死。為他經脫文。
發心脾,太素脾作痺。
有不得隱曲,楊曰。隱曲大小便。先兄曰。外臺引刪繁骨蒸方云。腎實熱則色炲隱曲。膀胱不通。大便壅塞。
白話文:
能區分陰陽的人就能知道生命的期限,楊氏說:精妙地分辨五臟的脈象,就能知道生死有期。
凡是掌握真脈和藏脈的人,太素經寫的是凡是掌握真臟的脈象的人。
脈象懸絕急促,太素經沒有「急」字。楊氏說:脈象到達後就立刻消失,很久都不再出現,所以稱為懸絕。○琦註:從篇首到「懸絕」,四日死,是其他經文的脫漏文字。
發熱心脾,太素經寫的是脾痺。
有不得隱曲,楊氏說:隱曲是指大小便。先兄說:外台秘要引刪繁骨蒸方中說:腎臟實熱,就會面色紅赤,大小便不通,膀胱不通,大便壅塞。
風消,楊曰。風消謂風熱病消骨肉也。先兄曰。儒門事親云。風消者。為風所皷。消渴腸胃。其狀口乾。雖飲水而不咽。此風熱拒於賁門也。
白話文:
風消亡了,楊某說。風消是指風熱病消耗了肌肉和骨骼。我兄長說。《儒門事親》中說,風消的人,是被風吹得腸胃消渴。癥狀是口乾舌燥,即使喝水也無法嚥下。這是因為風熱阻滯在賁門所致。
息賁,楊曰。息賁。賁膈也。為膈息也。先兄曰。邪氣藏府病形篇。肺脈滑甚為息賁上氣。徐靈胎難經經釋云。息賁。氣息賁迫也。此說為得。堅按五十六難楊玄操注曰。息長也。賁鬲也。漸長而逼於鬲。上善說與玄操相似。而更覺含混。
腨㾓,太素作喘悁。楊曰。悁季綿反。憂患也。
白話文:
「息賁」一詞,楊某說:息賁就是「賁膈」,是指橫膈膜呼吸困難。我哥哥說:邪氣內藏病形篇中記載,肺脈過於滑利會導致息賁,即氣息上逆。徐靈胎在《難經經釋》中解釋說:息賁就是呼吸迫促的意思。徐靈胎的說法才對。
我仔細查閱了《五十六難》中楊玄操的註解,其中提到:息賁是呼吸拉長、橫膈膜受壓迫的意思。逐漸拉長而壓迫橫膈膜。他的說法與徐靈胎的說法相似,但含糊不清。
背痛,先兄曰。經筋篇。手陽明之筋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據此。張說為是。
白話文:
關於背痛,我哥哥曾經說過,「經筋篇」提到:
- 手陽明經的筋脈繞過肩胛骨,沿著脊椎直行。從肩膀後方延伸到頸部。
- 足陽明經的筋脈,在胸脅處向上延伸,附著在脊椎上。
根據這些記載,張說的說法是正確的。
善噫,先兄曰。宣明五氣篇心為噫。
陰陽相過曰溜,太素溜作彈。楊曰。陰陽之脈。至寸口相擊曰彈也。
起則熏肺使人喘鳴,太素熏作動。鳴作喝。
白話文:
善於打嗝,是因為心氣不順所致。
陰氣和陽氣互相衝擊叫做溜,「溜」在《黃帝內經·太素》中作「彈」。楊上善解說,這是陰陽二氣的脈象到達寸口處互相衝擊所導致的現象。
這種情況會影響肺部,使人喘息並發出聲音,《太素》中「熏」作「動」,「鳴」作「喝」。
淖則剛柔不和,楊曰。淖亂也。音濁。言陽散陰消。故剛柔不和。則十二經氣絕也。堅按淖訓亂。未知所出。當考。(宜考八正神明論)
闢陰,楊曰。闢重疊至。陰太陰重也。堅按此解似是。
白話文:
如果組織液過於混濁則剛柔失調,楊上善說。淖亂也。濁音。意思是陽氣散失,陰氣消失。所以剛柔失調。那麼十二經絡的氣就會中止。謹按淖字訓作混亂。不知道出處。應該考證。(可參考《八正神明論》)
陰陽結斜,太素作陰陽結者針。琦曰。斜義不詳。或衍字也。澀江善曰。斜恐糾字之訛。宋本作斜。又後世俗訛斜作糾。說文糾繩三合也。從系丩。後漢書注。糾。纏結也。結糾即結聚纏合之謂。文義始妥。說文又曰。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結糾與結丩同。
二陽結,太素作三陽結。
三陽結謂之隔,太素三作二。楊曰。便溲不通也。
白話文:
陰陽交錯不協調,太素用針治療陰陽交錯結聚的情況。琦說:「斜」的含義不明確,可能是衍生的字。澀江善認為,「斜」可能是「糾」字的訛誤。宋本寫作「斜」。後世俗稱把「斜」訛寫為「糾」。《說文解字》中說,「糾」是由「繩」和「丩」組成,意思是三條繩子纏繞在一起。後漢書注中寫道,「糾」是纏結的意思。所以,「結糾」就是指相互纏結聚集的意思,此解釋讓文章的意思更合理。
《說文解字》中又說,「丩」是相互纏繞的意思,也有瓜和瓠成熟後掛在籐上的意思。「結糾」和「結丩」的含義相同。
陰搏陽別,先兄曰。以下至篇末。高注並不以脈候而解。堅按脈經曰。脈平而虛者。乳子法也。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此是血氣和調。陽絕陰化也。
陽加於陰,許叔微傷寒百證歌曰。素問云。陽加於陰。謂之有汗。俗謂過關之脈也。
白話文:
先兄說:「陰搏陽別,表示懷有身孕。」
以下的內容,高注沒有根據脈象來解釋。堅決依據《脈經》所說:「脈象平緩而虛弱,這是懷有乳子的徵兆。」《內經》中說:「陰搏陽別,表示懷有身孕。」這是因為血氣調和,導致陽氣藏匿,陰氣化生。
三陰俱搏(至)十日死,琦曰。陰搏則陰盛。陽搏則邪實。故皆主死。陰陽離合論。搏而勿浮。名曰一陽。搏而勿沉。名曰一陰。是陰陽和平。此言搏為死候。則陽搏而浮。陰搏而沉。可知。發盡句疑有誤。
白話文:
三陰脈搏動十天後死亡,琦(醫師)說。陰脈搏動表示陰氣過盛。陽脈搏動表示邪氣實盛。因此,陰陽脈搏動都預示著死亡。
陰陽離合論。脈搏動而不浮,叫做「一陽」。脈搏動而不沉,叫做「一陰」。這表示陰陽平和。
本句說脈搏動是死亡徵兆。如果陽脈搏動且浮,陰脈搏動且沉,就可以得知這一點。
「發盡」一句可能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