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5)
卷第一 (5)
1.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太素全存)
汗出偏沮,太素作而出汗偏阻。楊曰。阻壞也。慈呂反。堅按太素經注並誤。
痤疿,太素疿作疽非。楊曰。痤癰之類。然小也。俗謂之癤子。
高粱,太素作膏粱。
足生大丁,先兄曰。唐椿原病集云。此足字今人常如此用者。如中庸邦有道。其言足以興。邦無道。其默足以容。足字義一也。
勞汗當風,衛生寶鑑八白散。治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及䵟點之類。白丁香白芨白殭蠶白牽牛杜蒺藜新升麻(內白者佳各三兩)三奈子白蘞白芷(各二兩)白附子白茯苓(各半兩)上為末。至夜津唾塗面。明旦以瑩肌如玉散洗之。(王注瘛於玄府中先兄曰瘛當與鍥通荀子勸學篇鍥而不捨鍥注刻也又宋本瘛作瘦可疑)
大僂,醫壘元戎載經文有大僂。方用羌活防風細辛附子當歸甘草川芎續斷白芍藥白朮桂麻黃黃耆熟地黃。曰此藥當與魯山骨碎補丸相表裡。
瘻,楊注骨空論鼠瘻曰。瘻。昔漏也。三因方曰。經云。陷脈為瘻。留連肉腠。脈得寒即下陷。凝滯肌肉。故曰留連肉腠。肉冷亦能為膿血。故為冷漏。須用溫藥。附有陷脈散桂附丸二方。(按陷脈散即千金癭瘤門陷腫散桂附丸即養生必用方溫經丸見外科精義引)
俞氣化薄(至)驚駭,太素俞作輸。下皆然。及作乃。琦曰。按文義不次。蓋他經脫文。
岐伯曰,琦曰。衍文。
起亟也,太素作極起者也。楊曰。五藏藏精。陰極而陽起也。六府衛外。陽極而陰固也。故陰陽相得。不可偏勝也之。(按之字是語助楊注中多見之)
脈流薄疾,先兄曰。馬雲。薄為依薄。疾為急數。
腸澼,楊曰。澼音僻。泄膿血也。堅按集韻。澼匹闢切。脈間水。
凡陰陽之要,先兄曰。以下王註釋為房中補益之義。恐誤。
故陽強,先兄曰。張云強亢也。孤陽獨用。不能固密。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寒熱即虛勞寒熱之謂。(說見原識脈要精微論中)裸露冒風。恐不遽為此病。蓋露疲憊之義。風猶風乎舞雩之風。言勞役疲憊之人。有喜乘風涼。則邪氣侵客。留連不解。遂成風勞也。昭公元年左傳。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壅閉湫底以露其體。杜注曰。
湫集也。底滯也。露羸也。壹之則血氣壅滯。而體羸露。王念孫謂露為疲憊之義。露羸一聲之轉。舉數徵以確之。(見經義述問)皇侃論語疏。風。風涼也。
春必溫病,太素作春乃病熱。
秋傷於濕,水熱穴論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王注以漸於雨濕霧露。故云濕氣及體。管子幼官篇秋下曰。君服白色。味辛味。聽商聲。治濕氣。注。秋多霖雨水。故治濕。(春治燥氣夏治陽氣冬治陰氣)又度地篇曰。當秋三月。山川百泉踴。降雨下。山水出。海路距。雨露屬。天地湊汐云云。濡濕日生。土弱難成。
白話文:
汗出偏沮,指汗液排出受阻。痤疿,指類似癰疽但較小的皮膚病,俗稱癤子。高粱,應作膏粱。足生大丁,指足部生瘡,其中「足」字在此處作「足夠」之意。
勞汗當風,指因勞累出汗後受風寒,導致痤瘡、疹點等皮膚病。治療方法是用八白散,將藥粉夜間塗抹於面部,翌日用瑩肌如玉散清洗。
大僂,指駝背,治療方法用羌活、防風等藥材組成的方劑,與魯山骨碎補丸相輔相成。
瘻,指經脈受損導致的膿漏,需溫藥治療。
俞氣化薄至驚駭,原文有誤,應是其他醫籍脫漏的文字。
起亟,指陰陽交替,陽氣生髮。
脈流薄疾,指脈搏微弱而急促。
腸澼,指腸道排出膿血。
凡陰陽之要,指房事。
故陽強,指陽氣過盛。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指因勞累後受風寒而致寒熱病。
春必溫病,指春天易患溫病。
秋傷於濕,指秋季易受濕邪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