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6)

1.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太素全存)

脾氣乃絕,太素脾作肺。楊曰。肺氣克肝。令肝氣津泄。則肺無所克。故肺氣無用也。堅按太素經注。俱似未妥。然此段不及肺。姑從之。

短肌,先兄曰。蓋是陰陽別論所謂索澤。山海經所謂體臘也。

心氣抑,太素無心字。楊曰。咸以資骨。今咸過傷骨。則脾無所克。故肌肉短小。脾氣壅抑也。堅按太素經注並難從。然下有心氣喘滿。(此心字無者為是)

味過於甘,太素甘作苦。衡作衛。楊曰。苦以資心。今苦過傷心。堅按作苦為是。蓋言味過於苦。心氣過實。以為喘滿。火亢血燥。故色黑。水火不濟。故腎氣不衡也。

味過於苦,太素苦作甘。無不字。楊曰。甘以資脾氣。今甘過傷脾氣濡。令心悶。胃氣厚盛也。注曰。厚者敦厚也。壅滿也。經云。土太過曰敦阜是也。堅按作甘為是。據過酸例。不字當作以字。亦言味過於甘。則脾氣過實。胃氣敦阜也。尤怡醫學讀書記曰。脾氣不濡。胃氣乃厚者。

由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胃亦不能輸其精氣於脾也。胃不輸。脾不行。則津液獨滯於胃。而胃乃厚。厚猶滯也。寧強厚之足言哉。此說未必然。

沮弛,太素沮作涅。下乃央作乃英。楊曰。心神克肺氣涅泄。神氣英盛浮散無用也之。堅按太素經注。俱欠晰。醫學讀書記曰。沮。消沮也。弛。懈弛也。由辛散太過。而血氣消沮。筋脈懈弛。精氣衰及其半也。豈潤澤長久之謂哉。

氣骨以精,楊曰。調五味各得其所者。則咸能資骨。故骨正也。酸能資筋。故筋柔也。辛能資氣。(原脫資字今誼補)故氣流也。苦能資血。故血流也。甘能資肉。故腠理密也。堅按呂覽簡選欲其精也。注。精猶銳利。

白話文:

脾胃失調,脾氣衰竭,脾的功能如同肺臟。有人說,肺氣克制肝氣,導致肝氣津液外泄,則肺氣失去制衡,因此肺氣無用。但根據《太素經》註釋,這說法似乎並不妥當,且這段文字並未提及肺,姑且採納此說。

肌肉萎縮,我兄長說,這大概是指《陰陽別論》中所說的“索澤”,《山海經》中所說的“體臘”。

心氣受抑,《太素經》中並無“心”字。有人說,鹹味能滋養骨骼,如今鹹味過多損傷骨骼,則脾氣失去制衡,導致肌肉短小,脾氣壅塞受阻。根據《太素經》註釋,這也難以苟同,但下文提到“心氣喘滿”,(這裏“心”字的缺失,或許說明這才是正確的說法)。

味過於甘,《太素經》中將甘味化作苦味,衡作衛。有人說,苦味能滋養心臟,如今苦味過多損傷心臟。根據註釋,將甘味化作苦味是正確的。大概是說味過於苦,心氣過盛,導致喘滿,火亢血燥,所以面色黑,水火不濟,所以腎氣失衡。

味過於苦,《太素經》中將苦味化作甘味,且無“不”字。有人說,甘味能滋養脾氣,如今甘味過多損傷脾氣,導致心悶,胃氣過盛。註釋中說,“厚”指敦厚,壅塞滿盈,經文中說:“土太過曰敦阜”,就是這個意思。根據註釋,將苦味化作甘味是正確的,參考過酸的例子,“不”字應當作“以”字。也說味過於甘,則脾氣過盛,胃氣壅盛。尤怡《醫學讀書記》中說:脾氣不濡養,胃氣才會過盛。

由於脾臟不能為胃輸送津液,而胃也不能將精氣輸送到脾臟。胃不輸送,脾則不行,則津液獨自停滯於胃,而胃氣就過盛了。“厚”就是停滯的意思。這種說法未必正確。

肌肉消瘦鬆弛,《太素經》中將“沮”化作“涅”,將“央”化作“英”。有人說,心神克制肺氣,導致肺氣消散外泄,神氣旺盛而浮散無用。根據《太素經》註釋,這說法都不清晰。《醫學讀書記》中說,“沮”是消沮的意思,“弛”是鬆弛的意思。由於辛味散氣過度,導致血氣消散,筋脈鬆弛,精氣衰弱到一半。怎麼能說得上潤澤持久呢?

骨骼以精氣滋養,有人說,調和五味,各得其所,都能滋養骨骼,所以骨骼正直;酸味能滋養筋,所以筋柔韌;辛味能滋養氣,所以氣血流通;苦味能滋養血,所以血流通暢;甘味能滋養肉,所以肌膚緻密。根據《呂覽簡選》註釋,精猶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