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7)
卷第一 (7)
1.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此篇太素全存)
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太素作八風發邪氣。(按太素邪字一用耶字)經風觸五藏。楊曰。八風。八正耶氣也。正月朔日有此八風。發為耶氣。傷人者也。經風。八虛風也。謂五時八風。從虛鄉來。觸於五藏。舍之為病也。
俞在頸項,琦曰。下言春病在頭。頸項即頭之變文。
病在藏,楊曰。藏謂心腹。琦曰。即謂胸脅。對肢節而言。堅按下文南方曰病在五藏。則兩說並難從。
病在肩背,先兄曰。志云秋氣降收。不能主持於皮膚肌腠之間。故邪入俞也。堅按此節脫長夏病所在。
故冬不按蹻,太素作按⿰扌⿱右冋。楊曰⿰扌⿱右冋。幾小反。強勇貌也。堅按楊注可疑。先兄曰。張云。冬元氣伏藏在陰。當伏藏之時。而擾動筋骨。則精氣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致其病。
鼽衄,先兄曰。呂覽盡數篇。菀處鼻則為鼽為窒。注鼽齆鼻。論衡禮義篇。鼻鼽不通。
故藏於精者,此蓋言冬月慎房者。似不與按蹻相干。
平旦,先兄曰。白虎通云。夏以十三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色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
藏府,先兄曰。五行大義云。藏者以其藏於形體之故。故稱為藏。亦能藏受五氣。故名為藏。府者以其傳液受納。故謂之曰府。
三焦,巢源舉靈營氣篇及三十一難文曰。謂此三氣。焦乾水穀。分別清濁。故名三焦。
陰陽表裡內外雌雄,太素作陰陽表裡。外內左右。雌雄上下。楊曰。五藏六府。即表裡陰陽也。皮膚筋骨。即內外陰陽也。肝肺所主。即左右陰陽也。牝藏牡藏。即雌雄陰陽也。腰上腰下。即上下陰陽也。此五陰陽氣相輸會。故曰合於天也。
其畜雞,先兄曰。周禮獸醫疏。在野曰獸。在家曰畜。釋文畜。計又切。又淮南子作羊。
其氣臊,惠士奇禮說庖人下曰。月令五臭無臊。故春臭羶。內經五臭無羶。故春臭臊。則類於羶也。繁露夏祭先享。商祭先臊。則又腥臊同類矣。先兄曰。淮南子作羶。
故病在五藏,楊曰。心為五藏主。不得受於外耶。受外耶則五藏皆病也。
其畜羊,先兄曰。淮南子作雞。
其谷黍,說文。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孔子曰。黍可為酒。禾入水也。程瑤田。九穀考就說文有詳說曰。黍淡黃色。又有赤黍雜黑黍中者。韓非子吳起欲秦小亭置一石赤黍東門外。又曰赤黍白黍。宋之蘇頌以冒虋⿰虫忽。是不知虋⿰虫忽之為赤白苗也。
其谷稷,白虎通。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稷者得陰陽中和之氣。而用尤多。故為長也。說文。稷。齋也。五穀之長。風俗通孝經說。稷者五穀之長。程瑤田曰。稷。齋大名也。黏者為秫。北方謂之高粱。通謂之秫。秫又謂之蜀黍。高大似蘆。
白話文: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此篇太素全存)]
八方來的邪風,被視為經由風邪影響五臟的病源。這是因為正月初一的八風,會產生邪氣,傷害人體。而所謂的經風,指的是從虛弱方向來的八方風,它們影響五臟,寄居其中,引發疾病。
疾病的位置在頸項部位。進一步解釋,春季的病痛通常出現在頭部,頸項可以視為頭部的延伸。
疾病發生在五臟中。這裡的五臟,指的是心臟和腹部。或者也可以理解為胸部和脅部,這和四肢關節是相對的。但後面提到南方的疾病在五臟,這兩種說法都有些矛盾。
疾病發生在肩背,這是因為秋季的氣候下降,無法保護皮膚和肌肉,因此邪氣進入了穴位。但這一段似乎漏掉了夏季疾病的描述。
因此,在冬季不應進行按摩。"按摩",在這裡的意思是強壯勇猛的樣子。張仲景認為,冬季元氣藏在體內,如果在此時打擾筋骨,會導致精氣流失,進而在春夏秋冬各季節引發疾病。
鼻塞流鼻血,這是因為鼻腔堵塞,導致了呼吸困難。
藏精的人,這裡可能是指冬季要節制性生活的人,這似乎和按摩沒有直接關係。
平旦,根據白虎通義,夏朝以十三月為正月,崇尚黑色,以平旦為初一。殷朝以十二月為正月,崇尚白色,以雞鳴為初一。周朝以十一月為正月,崇尚紅色,以半夜為初一。
五臟六腑,五臟之所以被稱為藏,是因為它們藏於身體之中,並且能夠儲存五氣。六腑之所以被稱為府,是因為它們負責傳遞和接收液體。
三焦,這是三種氣息,使水穀乾燥,分別清濁,所以被稱為三焦。
陰陽表裡、內外、雌雄,這些都是對五臟六腑、皮膚筋骨、肝肺、牝藏牡藏以及腰上腰下的描述。這些陰陽之氣相互交匯,所以說它們符合天地的運行。
養雞的人,他們的氣味帶有臊味。他們的主要糧食是黃米。
疾病發生在五臟,心臟是五臟的主宰,不應該受到外界的邪氣影響。如果受到邪氣的影響,所有的五臟都會生病。
養羊的人,他們的主要糧食是黃米。
養馬的人,他們的主要糧食是稻米。
數字五,這代表著土的生成數,也就是五。但只提到了五,因為土是以生長為根本的。
養狗的人,他們的主要糧食是稻米。
疾病通過兩個私密部位表現出來,一個是前面的私密部位,另一個是後面的私密部位。
他們的氣味是腐爛的。在冬季,這種氣味更為明顯,像是東西在腐爛,但又未完全腐爛,氣味若有若無。
疾病藏在心臟和胸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