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7)

1.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太素全存)

五穀,五音五味篇。麥大豆稷黍麻。與月令同。程瑤田九穀考曰。素問金匱真言論五方之谷曰。麥黍稷稻豆。鄭氏注職方氏之五種曰。黍稷菽麥稻。漢書地理志引職方氏師古注之全同。後鄭管子書多周秦間人所傅益。其地員篇載五土所宜之種曰。黍秫菽麥稻。淮南子正谷注。

白話文:

五穀、五音與五味

五穀:麥、大豆、稷、黍、麻。與季節相應。

程瑤田在《九穀考》中說,《素問·金匱真言論》記載五方的穀物分別為:麥、黍、稷、稻、豆。鄭玄注稱,按《職方》記載的五種穀物為:黍、稷、菽、麥、稻。漢書《地理志》引用《職方》時,師古的注釋與此完全相同。後來,鄭玄記錄的《管子》書中有很多周朝和秦朝之間的人拼湊的內容。其中,《地員篇》記載了五種土壤適合種植的穀物為:黍、秫、菽、麥、稻。淮南子《正谷》注中也記載了這五種穀物。

菽麥黍稷稻。漢書音義韋昭曰。五穀黍稷菽麥稻也。自金匱真言以下。說並不異。而五常政大論。則又進麻為木谷。至火谷則麥黍互用。(程氏更舉數說茲不繁引)

白話文:

大豆、小麥、黍米、稷米、稻米。漢書的音義解釋說,五穀是黍米、稷米、大豆、小麥和稻米。從《金匱真言》以下,說法都沒有不同。但《五常政大論》則又把麻稱為木谷。至於火谷,則麥和黍交替使用。(程氏還提到了一些說法,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湯液及醪醴,楊曰。醪汁澤酒。(按澤當滓)醴宿酒也。堅按扁鵲傳曰。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考周禮酒正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注。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恬酒矣。(醴有清有糟宜考周禮及內則註疏)惠士奇禮說曰。

白話文:

湯液和甜酒,楊泉說:甜酒是清澈的酒。(按:清澈是去除雜質)甜酒是隔夜的酒。嚴謹地說,《扁鵲傳》說:在腸胃中,那是酒和甜酒所經過的地方。考證《周禮》中的酒官,區分五種齊酒的名稱。一種是泛齊。二種是醴齊。註解:泛齊是釀造完成後,雜質懸浮在上面,泛泛然。現在應該已經變成甜酒了。醴猶如「體」,釀造完成後,汁液和雜質混合在一起。現在應該已經類似淡酒。(醴有清酒和濁酒,應考證《周禮》和《內則》的註疏)惠士奇在《禮說》中說:

酒正四飲。漿人六飲。皆有醫。醫者古之湯液。今之酒漿也。故漿人掌之。酒正辨焉。說文。醫治病上殹者惡姿也。得酒而使。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周禮有醫酒。效祀志順風作液湯。如淳曰。藝文志有液湯經。其義未詳。愚按內經黃帝問曰。上古聖人作為湯液醪醴。然則古之治病。

白話文:

酒政管理著四種酒。漿人管理著六種漿。這些都具有醫治疾病的作用。古時候的湯液,就是現在的酒和漿。因此,漿人負責管理漿液,酒政負責分辨酒的種類。

《說文解字》中說:「醫」是治療疾病的,上堯是指疾病,惡姿是指令人感到厭惡的姿態。通過使用酒,可以令人得到治療,所以稱為「醫」。另一種說法認為,「堯」是疾病的聲音,酒就是用來治療疾病的。

《周禮》中有「醫酒」的記載。根據《效祀志》,順風氏製作了「液湯」。如淳說:《藝文志》中記載有《液湯經》,但其具體內容尚不清楚。

愚見認為,根據《黃帝內經》中記載,上古時期的聖人製作湯液、醪醴和酒類來治療疾病。所以,古時候治療疾病的湯液,就是現代的酒和漿。

未有毒藥針石。先有湯液酒醪。故謂之醫。此說稍精。然熟考註疏。所謂醫者。與醴無大異。而經文下一及字。則湯液與醪醴。其品蓋殊。竊以為稱云湯液。則恐是煮米取汁者。而醪醴者是醞釀所成也。要之邈古之物。無由確知耳。元人施圓端效方制有湯液方。姑存於下。

白話文:

古代沒有毒藥或針灸術。最初只有湯藥和酒醴。因此稱之為「醫」。這樣的說法略微精準。但仔細研讀註疏後,所謂的「醫」,與「醴」沒有太大不同。而經文中「及」字之後,湯藥和醪醴的種類顯然不同。我私下認為,「湯液」可能是煮米取汁的,而「醪醴」則是由釀造而成。總之,對於古代的事物,難以確切得知。元朝人施圓端效仿當時的方劑,製成「湯液方」。姑且將其收錄如下。

(湯液方治諸虛百損氣血勞傷因病久深變生膈氣腹脅刺痛噎痞心胸食結不消噦逆嘔水翻胃吐食大便硬秘形瘦體枯以致難救者(越信之)黃米糯米(各三升同醋煮粥)曲細末(三斤)量寒溫和器內停發過沉澄之時又入餳稀六斤等候再糟粕訖日自然上清下澄以成湯液晝夜十二時辰停分三度度一服氣藥膈氣丁沉藥後停待一時溫服湯液一盞液後又候一時更吃白餳數塊日夜長短品二服飲液食餳均九度飲食湯液造作煎烹食藥相應頤生養氣而以樂天知命實腹虛心百日獲安知故者眾)

白話文:

(用於治療各種身體虛弱、氣血損傷、因長期生病導致隔膜氣堵、腹部和兩肋疼痛、噎膈、心胸食物積結不消化、嘔吐清水、翻胃嘔吐食物、大便乾燥難解、身形瘦弱、體質虛弱,以致難以救治者(越信之))

黃米、糯米(各三升,用醋煮成粥)

麴酒粉末(三斤)

根據寒熱虛實,放置在溫暖的器皿中,待發酵沉澱後,加入稀粥六斤,再等糟粕沉澱完成,就會自然形成清澈的湯液,晝夜十二時辰分成三份,每份配服一劑藥。

隔膜氣堵,用丁香沉藥後,等待一小時,溫熱服用湯液一碗,服液後再等一小時,再吃白粥數塊,晝夜長短各服兩次,飲用湯液、食用粥塊,共九次,飲食、湯液的製作、烹飪、服藥相配合,使身體逐漸康復,並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實腹虛心,百日後可獲安康。知曉此法者眾多。

稻米,程瑤田九穀考曰。說文。稻。稌也。稌。稻也。周禮曰。牛宜稌稬。沛國謂稻曰稬。案稻稌大名也。稬糯也。其黏者也。(字林糯黏稻也)稉之為言硬也。不黏者也。(字林稉稻不黏者)南方謂之秈。(廣雅秈稉也玉篇秈稉稻也)七月之時。十月穫稻。(月令季秋嘗稻注云稻始熟也)為此春酒。

白話文:

稻米,根據程瑤田的《九穀考》記載,在《說文解字》中,「稻」也稱為「稌」,意指米粒。而「稌」也可用來稱呼稻米。

在《周禮》中記載,牛適合吃「稌稬」。沛國的人稱稻米為「稬」。

根據我考證,「稻」和「稌」是稻米的總稱。「稬」是一種黏糯的稻米。(《字林》中提到,糯黏稻也。)

「稉」則是一種硬質的稻米,沒有黏性。(《字林》中提到,稻不黏者。)

在南方,人們稱稻米為「秈」。(《廣雅》中提到,秈稉也;《玉篇》中提到,秈稉稻也。)

在七月時,稻米開始成熟。十月份收穫稻米。(《月令》中記載,季秋嘗稻,注云稻始熟也。)這時用稻米釀造的酒,就是春酒。

以介眉壽。月令仲冬乃命大酋。秫稻必齊。內則雜記。並有稻醴。左傳進稻醴粱糗。內經黃帝問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皆言釀稻為酒醴。是以稻為黏者之名。黏者以釀也。⿰飠制黏(句)黍稷黏(句)秫皆可以釀者也。內則糝配(餰同)用稻米。

白話文:

藉由這種做法可以養生延年。仲冬時節,大酋(部落首領)就會下令收割粟稻,並將其脫殼儲存。在雜記中提到,當時同時也有稻醴(一種用糯米釀製的酒)。在《左傳》中記載,人們會進獻稻醴和乾糧。在《內經》中,黃帝問岐伯:「怎樣用五穀釀造湯液和醪醴?」岐伯回答:「必須用稻米來釀製。」稻子和稻草都可以用來釀製稻酒和醪醴。因此,稻米又稱為「黏者」,因為它是釀酒的原料。黏黍、黏稷、黏秫都可以用來釀酒。在《內則》中,製作糝(一種米食)也使用稻米。

籩人職之餌糍。注。亦以為用稻米。皆取其黏耳。先兄曰。高雲湯液醪醴。五穀皆可為之。而秋成之。稻穀尤佳。志云。稻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氣。具天地陰陽之和者也。

稻薪,謂禾稗也。以供炊爨甚佳。

白話文:

醫生常用來熬藥的黏糊米粥。注:也用來做醪醴粥。這些都是因為米粥具有黏稠性。我哥哥說:高雲湯、醪醴粥這些五穀都可以用來做。但秋收稻穀做成的米粥最上等。醫書中說:稻穀經歷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季節氣息,因此它包含了天地間陰陽調和的氣息。

神不使也,張曰。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故治施於外。則神應於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藥劑治其內。而藏氣不應。針艾治其外。而經氣不應。此其神氣已去。而無可使矣。雖竭力治之。終成虛廢已爾。是即所謂不使也。

榮泣,太素泣作澀。

其有不從毫毛生而,宋本生而易位。

白話文:

張仲景說:「人體的本性不會自行發揮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在於運用針灸和藥物攻克病邪。藥物的運行,則需要依靠神氣。所以,治療施加在外,神氣就會應和在內。命令氣上升,它就會上升;命令氣下降,它就會下降。這是因為人體的神氣是可以被控制的。但是,如果用藥物治療內部,而臟腑之氣不應和;用針灸治療外部,而經絡之氣不應和。這說明神氣已經消散,無法再控制了。即使竭盡全力治療,最終也會徒勞無功。這就是所謂的「人體本性不會自行發揮作用」。

津液充郭,太素充作虛。郭作廓。楊曰。腎傷竭也。廓。空也。堅按根結篇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廓。五癃津液。別論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廓。上膈篇。蟲寒則精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原識引文有訛)爾雅。廓。大也。方言。張小使大謂之廓。蓋靈樞充廓似張大之謂。

白話文:

體內津液充足,就會充斥於各個部位,太素也會因此增加而充盈空虛。

「郭」通「廓」,意為空虛。

楊氏認為,這句話描述的是腎臟受傷枯竭的狀態,「廓」表示空虛。

根據《根結篇》的說法,如果過度滋補,就會導致陰陽氣血過於充盈,腸胃就會變得空虛。

在《五癃津液別論》中,提到如果消化不良,就會導致蟲子在上下作怪,腸胃也會變得空虛。

在《上膈篇》中,提到如果蟲子受寒,就會聚集在胃腸道中,導致腸胃充盈。

《爾雅》中解釋,「廓」有大、空曠的意思。

《方言》中提到,將小的事物變大叫做「廓」。

因此,《靈樞》中提到的「充廓」,可以理解為將空虛的地方擴大充盈起來。

如本篇未必是。存考。又脹論。夫脹者。皆在於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脅。脹皮膚。楊曰。氣在其中。郭而排之。亦張大之謂。(下文曰胸腹藏府之廓也其義蓋殊)

白話文:

這篇文字可能不是全部內容,留待參考。另外關於脹論,脹病的病症都發生在臟腑之外,影響到臟腑,導致胸脅膨脹,皮膚也跟著脹起來。楊氏說:氣存在其中,膨脹而排擠它,也是張大的意思。(接下來文字說胸腹臟腑的廓,意思可能不同)

平治於權衡,先兄曰。吳云平治之法。當如權衡。陰陽各得其平。勿令有輕重低昂也。堅按雞峰普濟方引初和甫曰。去遠陳莝。謂滌腸胃中腐敗也。脈浮如秤。衡之在上。即發汗。鬼門汗空也。脈沉如秤。槌之在下。即利小便。淨府小腸也。此淨府解謬。

白話文:

保持身體陰陽平衡就像使用秤一樣,先兄這麼說。吳氏提供的平治方法,就像使用權衡一樣,讓陰陽各得其平穩,不偏不倚。堅按《雞峯普濟方》引述初和甫的說法:去遠陳莝,意思是指清除腸胃中的腐敗物質。脈浮如秤,表示秤桿在上面,此時應發汗,排出體內的空虛之氣。脈沉如秤,表示秤槌在下,此時應利小便,淨化腸道。這就是澄清腸道中謬誤的說法。

開鬼門潔淨府,先兄曰。玉機徵義云。鬼門者。猶幽玄之謂。有毛竅而不見其開闔。淨府者。謂膀胱。內無入孔。而外有出竅。為清淨津液之府。按此鬼門解誤。淨府解乃張注所本。

精以時服,琦曰。當作復。堅按張介賓注有所本。不須改。

白話文:

我已故的兄長曾說:「要開通鬼門,清洗膀胱。」《玉機徵義》中說:鬼門,是指幽深玄妙的地方。它有毛孔,但你看不見它開合。淨府,是指膀胱。它的內部沒有入口,而外部有一個出口。它是儲存清淨體液的地方。根據這段話的解釋,鬼門就是膀胱,而淨府的解釋是張景嶽的註釋的依據。

2.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太素全存)

奇恆者言奇病也,太素言奇病也。作言奇恆病。堅按五藏別論。奇恆之府。亦奇於恆常之謂。

道之至數,楊曰。數理也。堅按管子注。數。理也。老子注。數。謂理數也。(更宜考經籍纂詁)

白話文:

這是在講特殊的疾病,也就是不一般的病症。在《太素》中有提到這些特殊的病症。這裡說的是那些不同於常見疾病的特殊情況。根據對《黃帝內經·靈樞·五藏別論》的理解,所謂奇恆之府,就是指那些異於常態的情況。

道的極致道理,楊伯峻說,這是講數理。根據對《管子》註解的理解,數,就是理的意思。根據對《老子》的註解,數,是指道理和規律。(更詳細的應該參考《經籍纂詁》)

神轉不回,沉作詰寓簡曰。卦終於未濟何也。天下之事。無終窮也。而道亦無盡也。若以既濟而終。則萬法斷滅。天人之道泯矣。黃帝書所謂神轉不回。回則不轉。浮屠所謂不住無為。不斷有為者是也。

白話文:

神靈無法返回,沉淪為枯萎的寄寓。卦象始終停留在「未濟」,這是為什麼呢?世間萬物,沒有窮盡的時候,而大道也沒有盡頭。如果以「既濟」作為結束,那麼所有事物都會斷滅,天地人三道也會消失。黃帝所說的「神轉不回」,是指神靈一旦回轉,就無法再繼續轉動。佛家所說的「不住無為,不斷有為」,也是這個意思。

容色,太素作客色。堅按此與全元起合。王以他氣注之。恐原本亦作客色也。又論衡曰。妖氣見於天。容色見於面。面有容色。雖善操行。不能減。死徵已見也。據此。古或有容色語。當考。

色夭面脫不治,太素作其色赤面兌不為治。楊曰。宛(按當兌字)尖小謂面瘦無肉也。堅按太素經注並難從。

白話文:

容貌,太素經說它是客氣色。堅按此與全元起合。王以他氣注之。恐原本亦作客色也。又論衡曰:妖氣見於天,容色見於面。面有容色,即使品行再好,也無法減輕,死亡的徵兆已現。據此,古人可能也有容色一詞,需要考證。

色夭面脫不治,太素經說這種病色赤面兌不為治。楊氏曰:宛(按應為兌字)尖小謂面瘦無肉也。堅按太素經注及難從。

病溫虛甚死,張曰。病溫邪有餘。虛甚正不足。正不勝邪。故死志曰。正氣虛甚。邪惟內侵。邪盛正虛。必死之候也。堅按據王注傷寒真死下虛人者即是。

搏脈痹躄,先兄曰。張云。上文言奇恆之色。此下言奇恆之脈。

白話文:

病人發燒虛弱很嚴重而死亡,張仲景說:生病是體內邪氣過多。虛症很嚴重,正氣不足。正氣勝不了邪氣,所以死亡。《傷寒論》記載:正氣虛弱嚴重,邪氣就會內侵。邪盛正虛,是必死的徵兆。根據王叔和的註解,這就是指傷寒真正的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