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素問紹識》~ 卷第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8)

1.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此篇太素全存)

其數五,先兄曰。鄭玄雲。土生數五。成數十。但言五者。土以生為本。

其畜馬,先兄曰。淮南子作狗。

其谷稻,詳見於湯液醪醴論。

開竅於二陰,楊曰。二陰謂前後陰也。

其臭腐,惠士奇禮說曰。月令冬臭朽。內經冬臭腐。說文朽作㡩。腐也。腐之言無也。氣若有若無為㡩。或從木。獨秋臭腥。故秋膏腥。月令內經與周官皆合。

藏之心意,先兄曰。按意非志意之意。意臆古通。心意猶言胸臆。漢書賈誼鵩鳥賦。請對以意。文選意作臆。

白話文:

這篇論述的數字是五,我兄長說:鄭玄認為,土的數是五,成數是十。但只說五,是因為土以生為本。

關於飼養的動物,我兄長說是馬,淮南子則說是狗。

關於穀物是稻米,詳見《湯液醪醴論》。

關於開竅於二陰,楊氏說:二陰指的是前後陰。

關於臭腐,惠士奇在《禮說》中說:《月令》說冬天是臭朽的,《內經》說冬天是臭腐的。《說文解字》將「朽」寫作「㡩」,也是腐爛的意思。「腐」的意思是沒有,「氣若有若無」就是「㡩」,有的也從「木」旁。只有秋天是臭腥的,所以才有「秋膏腥」的說法。《月令》、《內經》和《周官》的說法都一致。

關於藏於心的意念,我兄長說:這裡的「意」不是志向的意思。「意」和「臆」古時通用。「心意」猶如「胸臆」。《漢書·賈誼鵩鳥賦》中「請對以意」,文選中「意」字作「臆」。

2.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篇首至風勝則動及上古聖人論理人形一節太素並缺)

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此二句亦出京房易傳。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先兄曰。儒門事親可汗式中有飧泄不止。用桂枝麻黃湯案當參。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列子天瑞篇。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易緯乾鑿度同)淮南子天文訓。清陽者薄靡而為天。(注薄靡者若塵埃飛揚之類)濁陰者凝滯而為地。

氣傷於味,國語周語。五味實氣。

味厚則泄薄則通,先兄曰。泄謂大便。通謂小便。

厚則發熱,千金方作厚則秘塞。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海保元備曰。之字古有則義。馬氏之意或為然。(詩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箋我以黍離離時至稷則尚苗是鄭氏釋之為則也)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先兄曰。王意蓋謂味之辛甘者。其氣發散。故為陽。味之酸苦者。其氣湧泄。故為陰。諸注亦然。特馬氏不同。堅按王注至真要大論曰。湧吐也。泄利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太素無則動熱勝四字。楊曰。耶風客於皮膚。則為䐜腫也。耶熱燥於皮膚。則皮乾無汗。堅按腫言癰腫。楊說誤。先兄曰。王注六元正紀大論云。動不寧也。又云熱勝氣則為丹熛。勝血則為癰腫。勝骨肉則為胕腫。按之不起。又云。干於外則皮膚皴揭。干於內則精血枯涸。干於氣及津液。則肉乾而更著於骨。

寒勝則浮,太素浮作胕。楊曰。檢義當腐。寒勝肉熱肉當腐。堅按楊說非是。王注六元正紀云。浮言浮起。按之起見也。

濕勝則濡寫,太素無寫字。楊曰。陰濕氣盛。則多汗也。堅按太素經注並非。六元正紀寫作泄。王云。濡泄。水利也。

五行,春秋繁露曰。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詳源識藏氣法時論下)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先兄曰。靈行針篇。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淮南子原道訓云。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高誘注云。怒者陰氣也。陰為堅冰。積陰相薄。故破陰。喜者陽氣也。陽氣升於上。積陽相薄。故曰墜陽也。

秋必痎瘧,太素作秋生㾬瘧。楊曰。㾬音皆。

在變動為握,管子入國篇。偏枯握遞。注。遞著也。謂兩手相拱著而不申者謂之握遞。

樂恬憺之能,先兄曰。張云能者如關尹子所謂惟有道之士能為之。亦能能之而不為之之義。

故俱感於邪,王注至真要大論曰。外有其氣。而內惡之。中外不喜。因而遂病。是謂感也。先君子曰。此解能盡感字之義。

地有五里,月令。孟春之月曰。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

天氣通於肺,聖濟經曰。天氣通肺。清者浮也。先兄曰。肺主鼻。是自鼻通於肺者也。

地氣通於嗌,太素嗌作咽。楊曰。咽中入食。以生五藏六府。故地氣通咽也。聖濟經曰。地氣通嗌。濁者入也。先兄曰。地氣指地土之氣而言。非飲食之氣也。不然。與穀氣通於脾相矛盾。

白話文:

陽氣積聚形成天,陰氣積聚形成地。

如果清氣在下方,就會產生消化不良的腹瀉,(先兄說:參考《儒門事親》中關於腹瀉不止的案例,可以使用桂枝麻黃湯治療。)

清陽之氣上升形成天,濁陰之氣下降形成地。(《列子·天瑞篇》也說,清而輕的氣上升為天,濁而重的氣下降為地。《淮南子·天文訓》也說,清陽之氣輕薄飛揚形成天,濁陰之氣凝滯沉降形成地。)

氣會因為味道而受損。(《國語·周語》中說,五味能充實人的氣。)

味道濃厚的容易導致腹瀉,味道淡薄的則能通利小便。(先兄說:這裡的泄是指大便,通是指小便。)

味道濃厚的容易發熱(《千金方》則說是容易便秘)。

強盛的火氣會導致衰弱,微弱的火氣反而會使氣更旺盛。(有人認為“之”字在古代有“則”的意思,可能馬氏也是這樣認為的。)

辛甘的味道能使氣發散,屬於陽;酸苦的味道能使氣湧泄,屬於陰。(先兄認為,辛甘味道的氣具有發散的特性,所以屬於陽,而酸苦味道的氣具有湧泄的特性,所以屬於陰。其他註解也大多如此,只有馬氏的觀點不同。這裡堅按王注,在《至真要大論》中說,湧是吐,泄是利。)

風邪過盛會導致身體顫動,熱邪過盛會導致腫脹,燥邪過盛會導致乾燥。(《太素》沒有“則動熱勝”四個字。有人說,風邪侵入皮膚,就會導致腫脹;熱邪和燥邪侵入皮膚,會導致皮膚乾燥無汗。這裡堅認為,“腫”指的是癰腫,那人的說法是錯的。先兄說,王注《六元正紀大論》說,動是指不安寧;又說,熱邪如果勝過氣,就會出現丹熛(一種紅色疹子),勝過血,就會出現癰腫,勝過骨肉,就會出現浮腫,按下去不會彈起。還說,乾燥如果在外,皮膚就會乾裂;乾燥如果在內,精血就會枯竭;乾燥如果影響到氣和津液,肌肉會乾枯,更加顯露出骨頭。)

寒邪過盛會導致身體浮腫。(《太素》中“浮”寫作“胕”。有人認為應該是“腐”,寒邪過盛會導致肌肉腐爛。堅認為這種說法不對。王注《六元正紀》說,浮是指浮起,按下去會彈起。)

濕邪過盛會導致身體濡濕泄瀉。(《太素》沒有“泄”字。有人認為,陰濕之氣過盛,就會導致多汗。堅認為《太素》註解並非如此。《六元正紀》“寫”字寫作“泄”。王注說,濡泄是指水液不利。)

五行(《春秋繁露》說,行是指運行,因為它們的運行方式不同,所以稱為五行。)

過度憤怒會損傷陰氣,過度喜悅會損傷陽氣。(先兄說,《靈樞·行針篇》說,陽氣多的人容易喜悅,陰氣多的人容易憤怒。《淮南子·原道訓》說,人過度憤怒會損傷陰氣,過度喜悅會導致陽氣脫落。高誘註解說,憤怒是陰氣,陰氣如同堅冰,陰氣積聚相搏,所以會損傷陰氣;喜悅是陽氣,陽氣向上升發,陽氣積聚相搏,所以會導致陽氣脫落。)

秋天一定會發生瘧疾。(《太素》寫作“秋天產生㾬瘧”。有人認為“㾬”讀作“皆”。)

在變化動靜方面,則表現為握。(《管子·入國篇》說,偏癱會出現“握遞”的情況。註解說,“遞”是連接的意思,指兩手合攏而不能伸直的狀態,稱之為握遞。)

能夠享受恬淡安靜的快樂。(先兄說,有人認為“能”字如同關尹子所說的,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也有能做到但不去做之意。)

所以(人)都會感受外邪。(王注《至真要大論》說,外面有邪氣,而身體內部也不喜歡它,內外都無法接受,就會因此生病,這就叫做感受外邪。先兄說,這種解釋能夠完全表達“感”字的含義。)

大地的區域有五種。(《月令》說,在孟春之月,不要改變天的法則,不要斷絕地的道理,不要擾亂人的秩序。)

天氣與肺相通。(《聖濟經》說,天氣與肺相通,清的氣向上浮。先兄說,肺主鼻子,這是從鼻子通向肺的。)

地氣與咽喉相通。(《太素》“嗌”寫作“咽”。有人認為,食物從咽喉進入,用來滋養五臟六腑,所以說地氣與咽喉相通。《聖濟經》說,地氣與咽喉相通,濁的氣進入。先兄說,地氣指的是地土之氣,而不是飲食之氣,否則就會與穀氣通於脾的說法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