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一 (8)
卷第一 (8)
1.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太素佚)
人氣在心,先兄曰。吳云。地氣始閉。陽氣在中。人以心為中。故人氣在心也。
白話文:
人的氣是在心中的,先兄說過。吳雲說,地的氣開始閉藏。陽氣在裡面。人把心當作中心。所以人的氣是在心裡面的。
人氣在腎,琦曰。按本文言人氣所在。與金匱真言四時刺逆從諸義不同。三月四月之在痹。九月十月之在心。尤難曲解。始依王義說之。以俟知者。又曰。此下與四時刺逆從論語相出入。然彼文為得。蓋所傳異辭。不無錯入也。
白話文:
生命力蘊藏在腎臟,稱為「琦」。本文闡述生命力所在。這與《金匱真言》中關於「四時刺逆從」的說法不同,即三月、四月時節,生命力在痹症中;九月、十月時節,生命力在心臟中。這些說法尤為難懂。我最初依循王義的說法,期待有識之士指點。此外,這裡所說的與「四時刺逆從」論語中的說法相互呼應,但論語中的說法更為通達。可能是傳承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說法,混雜在一起了。
散俞,先兄曰。按散俞對本輸而言。譬若太陰肺經。除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之外。共為間散之穴。謂之散俞。寒熱病篇。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四時氣篇。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俞。
白話文:
散俞
我的兄長曾經說過,散俞是相對於本輸而言的。舉例來說,太陰肺經除了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等穴位之外,還有許多散佈的穴位。這些穴位稱為散俞。
《寒熱病篇》中提到,春季取絡脈,夏季取分腠,秋季取氣口,冬季取經輸。《四時氣篇》中也提到,春季取經血脈分肉之間,如果病情嚴重,可以深刺;病情較輕,可以淺刺。夏季取盛經孫絡和分間,並絕皮膚。秋季取經俞。
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取之。水熱穴論。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終始篇。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云云。蓋春氣始生之際。邪氣入淺。故其刺亦不欲深。故刺間散之穴也。
直下,先兄曰。吳云。直下言直刺而下。不必按而散其衛氣也。
白話文:
如果病邪在體表的區域,就要採用合谷穴。在冬天,取用井穴和滎穴,一定要針刺得深。
關於水熱穴位的理論:
春天,木氣旺盛,肝氣開始生發。肝氣急促,風邪容易入侵。經脈較深,肝氣較少,針刺不能深透。因此,要取用絡脈,分肉之間的穴位。
「終始篇」中說:春天陽氣在毛孔,夏天陽氣在皮膚,秋天陽氣在肌肉,冬天陽氣在筋骨。
在春天陽氣生發之時,病邪侵入較淺,因此針刺也不宜太深。所以,要選擇肌肉間的穴位來針刺治療。
解墮,呂覽季秋紀曰。行春令則暖風來至。民氣解墮。月令作解惰。釋文。解古買反。惰徒臥反。釋名曰。懈。解也。骨節解緩也。
益嗜臥又且善夢,先兄曰。吳云。刺夏分而傷心。則神疲而嗜臥。心虛神不安。故又善夢。
白話文:
「解墮」,《呂氏春秋·季秋紀》中說:執行春季的命令法令,溫暖的風就會到來,人們的精神就會鬆懈懶惰。月令中將這個現象稱為「解惰」。「解」音同「買」,「惰」音同「臥」。《釋名》說:「懈」就是「解」,指骨節鬆懈。
布憿,先兄曰。吳云。以布憿著之者。以胸腹近於五藏。遮風寒也。馬雲。從布上刺者。不欲深入也。(志定著之解繫於誤讀王注形定)
白話文:
布憿
先兄說:「吳起這種做法,用布憿蓋住身體,是因為胸腹靠近五臟,可以遮擋風寒。」
馬融認為:「在布上刺洞蓋住身體,是為了避免扎得太深。」(志定著之的解釋是根據誤讀王註「形定」得出的)
目睘,韓非子外儲說。肦然環其眼。注。環轉其眼以作怒也。吳蓋本於此。張子和十形三療曰。清州王之一子。年十餘歲。目赤多淚。眾工無效。戴人見之曰。此兒病目睘。當得之母腹中被驚云云。此與少陽經終其證自殊。
白話文:
目睘,根據《韓非子・外儲說》記載,是指眼睛周圍充血紅腫。註解:這是指眼珠轉動時表現出憤怒的樣子,可能就是「吳蓋」病的由來。張子和在《十形三療》中說:清州王的兒子,十多歲的時候眼睛發紅流淚。很多醫生都治不好。戴人見到他之後說:「這個孩子得的是目睘病。應該是從母腹中受驚嚇引起的。」這種情況與少陽經終的證狀有明顯區別。
善驚妄言,琦曰。陽明病聞木音則惕然驚。罵詈不避親疏。一由土虛畏木。一則熱盛鑠心。非陽明之絕症。王氏據以說此。誤也。堅按此說不必。
白話文:
容易受驚嚇,胡言亂語。琦說:陽明病聽到打擊木頭的聲音就會嚇得跳起來。謾罵咒罵,不管是不是親戚朋友。這是因為脾土虛弱,害怕肝木。又因為熱氣過盛,使心神受到傷害。並非陽明病的致命症狀。王氏根據這條說法來解釋。但這是錯誤的。仔細思考,這個說法沒有必要。
不仁,楊注痹論曰。仁者。親也。覺也。營衛及經絡之氣。疏澀不營皮膚□中。故皮膚不覺痛癢。名曰不仁。堅按成無己注平脈法曰。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和也。為寒熱痛癢俱不覺知者也。又曰。不仁為強直而無覺也。趙大中風科集驗名方曰。中風不仁者。蓋仁為眾善之長。
主溫和慈順。今則四肢強直。不能舒捲。筋攣緊急。是由榮衛不通。故為不仁也。二氏以強直為解。欠核。
白話文:
不仁
據楊注《痹論》說,「仁」指親和、覺察。當營衛之氣和經絡之氣變得阻滯不暢,不能濡養皮膚和肌肉,就會導致皮膚失去感知疼痛和瘙癢的能力,稱為「不仁」。
據《平脈法》中的堅按成無己注說,「仁」指柔軟。而「不仁」,就是指不柔軟。也就是說,不仁是一種既不覺寒熱,也不覺疼痛瘙癢的狀態。
趙大中在《風科集驗名方》中說,中風導致的不仁,是因為「仁」是諸多善行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