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淺田惟常

《皇國名醫傳》~ 淺田宗伯小傳

回本書目錄

淺田宗伯小傳

1. 淺田宗伯小傳

淺田宗伯。名惟常。字識此。號慄園。宗伯其通稱。信濃慄林邑人。其先蓋出乙葉三郎。賴季有孫內藏助長政者。屬木曾義仲。食邑信濃淺田城。因以為氏。天正中。桔梗原之役。甲兵燹城邑。城主戰歿。家臣抱幼孤隱於慄林邑。至祖東齋。始以醫為業。宗伯幼岐嶷。嗜學強識。

白話文:

淺田宗伯,本名惟常,字識此,號慄園,宗伯是他的通稱,是長野縣慄林邑人。他的祖先據說是乙葉三郎的後裔。賴季的孫子內藏助長政,是木曾義仲的部下,受封信濃淺田城,因此以淺田為姓氏。在天正年間的桔梗原戰役中,軍隊燒毀了城鎮,城主戰死。家臣帶著年幼的孤兒隱居在慄林邑。到了祖父東齋這一代,才開始以醫術為業。宗伯自幼天資聰穎,愛好學習,記憶力驚人。

異乎群兒。歲十三。從舅氏熊谷某讀醫書。又就松本儒臣木澤天倪受詩書。又從高遠教授中村中倧問儒醫要義。十八負笈遊於京。攝聞宿儒老醫緒論。頗知方向。既歸。襲父祖業。一日。過祖先城址。慨然發憤。決意東征。臨去賦詩云。父教蠱上九。母箴詩式微。桑蓬豈枯落。

白話文:

他與其他人不同。十三歲時,跟舅舅熊谷某人學習醫書。又向松本儒臣、木澤天倪學習詩書。又向高遠教授中村中倧請教儒家的醫學要義。十八歲時背著行李遊歷京都。拜訪了著名的老醫學家,聽取他們的論述。對醫學方向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回來後,繼承父祖的醫業。一天,他經過祖先的城址,感觸頗深,發奮圖強,決心東徵。臨行前,他寫了一首詩:「父親的教誨,蠱卦上昇到九爻;母親的勸誡,詩經中的式微詩。桑樹和蓬草怎麼會枯萎凋落呢?(表示決心不屈不撓)」

聊向東方飛。歲方廿二。來於江戶。寓伯父佐久間某家。後屢遷徙。貧窮艱苦。能忍人所不堪。立志益固。不以寒飢屈。齡過四旬。稍稍為人所知。然天資骯髒。學問該博。凡醫家之書。上自漢唐。下迨明清。莫不搜索貫穿。取此長。舍彼短。畜積浸涵。若己固有之。其診病也。

白話文:

聊姓年輕時曾到東方旅行,那時他年僅 22 歲。後來到江戶,寄住在伯父佐久間某某家中。之後幾經搬遷,生活貧困艱苦,但他都能忍耐常人難以忍受的境遇,堅定志向,不因貧寒屈服。年齡超過 40 歲後,逐漸被人們所知曉。儘管天資較差,但學識廣博。凡是醫學方面的書籍,無論是從漢代、唐代到明代、清代的著作,他都廣泛涉獵,取其長處,去其短處,積累沉澱,好像那些知識本來就是他自己的。診斷疾病時,

應變投機。神出鬼沒。非庸醫所能窺測也。於是聲價日熾。搢紳走卒。莫不輻湊而乞治焉。安政戊午。疫利流行。歲中診病凡二千九百九十三人。六年。奉府命校訂醫心方於醫學館。文久元年。謁見大將軍列徵士。應慶元年。佛國軍將列翁沉疴經年不愈。遂來皇國館橫濱。乞名醫於大將軍。

白話文:

他運用靈活多變的策略,出神入化,一般庸醫難以企及。因此聲名大噪,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都紛紛前來求醫。安政戊午年,疫情流行,一年內診治了2993人。六年後,受府命在醫學館校訂《醫心方》。文久元年,謁見大將軍,被列為優異人士。應慶元年,法國軍將列翁久病不癒,於是前往橫濱的皇國館,向大將軍求取名醫。

大將軍命宗伯療之。不出數旬而報治。佛將歸國。報之國王。聞者驚歎。二年。大將軍在阪城罹病。召宗伯命為侍醫。診其病曰。腳氣也。洋醫不服。曰是心藏焮沖之證。宗伯即論列五徵辨駁之。及其薨也。果如其言。諸人歎服。尋為天璋大夫人及和宮公主侍醫。明治四年。

白話文:

一位大將軍請宗伯為他看病。不到幾個月,病情就得到了控制,宗伯報告國王。聽聞此事的人都感到驚訝和讚嘆。兩年後,大將軍在阪城生病。他召來宗伯,任命他為御醫。宗伯診斷後說,是大腿的水腫。西醫不同意,說是大腦血管破裂。宗伯列舉五徵,反駁西醫的觀點。後來大將軍去世,果然如宗伯所說。眾人歎服宗伯的醫術。後來,宗伯成為天璋大夫人和和宮公主的御醫。明治四年。

米利堅學校聚萬國醫籍。因又需於皇國太學。東校擇數種贈之。宗伯所著皇國名醫傳為第一。其他著述若干種。有已上梓者。有未上梓者。生平約其所歸向。傲然諭諸生曰。論語修己。傷寒論救人。外之宇宙間無可讀之書。夫邃於學者。或疏於術。工於術者。或乏於學。古今通惠也。

已足於學。又熟於朮。若我宗伯。世未覯其匹也。是可以傳。

白話文:

美國的米利堅學校收集了各國的醫學著作。於是需要提供給皇國太學。東校選擇了其中幾種贈送給太學。宗伯所撰寫的《皇國名醫傳》是最重要的。還有其他一些著作,有的已經印刷出版,有的還未出版。宗伯總結了他一生治學的方向,傲然地對學生們說:「《論語》可以修身養性,《傷寒論》可以救死扶傷。在宇宙之中,除了這兩本書以外,沒有其他值得閱讀的書。鑽研學問的人,可能不精通醫術;精通醫術的人,可能缺乏學識。這是古往今來的通病。」

野史氏曰。古語云。寧不為良將。為良醫。旨哉言也。非規模宏大。識見高明。則不能領其旨矣。宗伯在鄉里發憤者。特在此一語。遂來於大都廣業。震名得達。初念豈不愉快哉。嗚呼。遠祖已為良將。裔孫今又為良醫。我恐起死肉骨。勝攻城野戰遠甚。不啻不恥於祖先。又可以為後進模楷。

白話文:

據野史記載,古人說過:「寧願不做將軍,而做一位良醫。」這句話可謂十分精闢。如果胸襟不夠寬廣,見識不夠開闊,就無法體會其中的深意。現在在鄉裏奮發向上的人,就是因為這句話,才來到大城市廣業求學,最終名聲遠播。

當初懷抱志向來到此地,豈能不感到喜悅?可是,回想先祖曾經作為一名良將,而後代子孫如今又成為一名良醫。我認為,讓死人復生、把骨折復位,比攻城略地更為艱難偉大。不僅不辱沒祖先的名聲,還可以成為後輩們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