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啟源》~ 正文 (14)
正文 (14)
1. 引痘
張氏醫通載種痘之說云。始自江左,達於燕齊。近則遍行南北。詳究其源,云自玄女降亂之方。醫宗金鑑有種痘一法,傳云自神授。其言奇異,不可信。蓋其法取豆漿種之,峻易則由小兒之天資焉。我邦俗間有一種引痘之法,其法預備痘痂,有欲種者,未痘痂以竹管吹入於鼻中。
此法不知創於何時。嘉永二年,蘭舶始齋牛痘苗來於長崎。試之兒輩,果有驗。其法以針刺左右臂,納膿於針口,不令血出。針之多少,隨年齒異其數耳。其種轉輾相傳,送延蔓海內。
附案:牛痘者,避痘之術,而非真痘也。(初,英國之醫佔全,觀牧童取牛乳者不染天花,因悟牛痘解人痘之毒,始試之兒童,果免痘事,見於嘶當㖦及邱熹引痘書。)猶餌紫河車而不出痘。(初年小兒十三,本身剪下臍蒂燒灰,以乳汁調服,可免痘患,或入硃砂少許,共見《保幼大全》、《正字通》等書。案:人胞胎載於《陳氏本草》,朱震亨專言其功。然難悉信,但餌之於嬰兒,全身發疹者,不罹痘患,是為奇而已。)服三豆神方而免痘厄。(稀痘神方:赤豆、黑豆、綠豆、甘草各一兩,為細末。斬新竹筒去皮,兩頭留節,穿一孔,納藥末,杉木黏塞其孔,黃臘封筒外,以小繩系之,候臘月投廁中。滿一月取出,洗淨風乾。每藥一兩,梅花片三錢和勻。兒大者用一錢,小者用五分。服後忌葷腥十二日,解出黑糞是其驗。如其詳說,見於《本朝食鑑》。)蓋痘毒者,根之於胚胎,發之於時氣。故種之術,非易易可施也。余亦嘗試之,驗則有之,但其先天毒深者,必遺巨害。聶久吾論痘曰:
胎毒潛伏於五藏,有觸則發,無觸則不發。故發有迅速。當其未發時,形氣俱泯,無可端倪。若未燧之火,何處尋覓?又何解釋預解痘毒諸方,無故而遂寇通?都不近理也。又曰:其毒氣發自五藏,實動五藏真氣,全賴血氣送毒氣而出之外,運化之而成漿,收結之而成痂,而後藏府可安。
若血氣送毒氣不出,則毒氣反攻藏府。如寇作于都城中,主者不能操謀奮武,逐之出外,致令操戈內攻,安得不危?故用藥如用兵,不可違此理也。此說頗精核,足以確痘瘡為胎毒矣。蓋男女之精和合成體。父之精屬氣,母之精發於疹,母之精發於痘。感時一發,然後人身始安。譬如蟬蛇之脫皮,草木之解甲,新陳相代,勢所必然也。其少如古而多於今者,氣運所令。然其痘有峻易者,繫於胎毒有淺深,與時氣有酷薄,感觸有輕重。其均不免一感者,皆天也。今引痘家乃欲以人力勝天運,苟冀目前之安,不顧日後之患,殆不知天定勝人之理也。
夫人無病而餌藥,必受其害。痘毒未動,強引之。輕者或可無害,至其重者,則數顆種子,安得熱泄無餘?譬如流水,壅之於此,必決於彼。潰胃衝突,變不可測。極其所底,畜毒之災:為驚風、為馬牌風、為哮喘,疳癖、蚘蟲、癲癇、勞療、痘厄,難免劇疾隨起。以余所睹,實繁有徒。
白話文:
標題:[引發痘瘡]
《張氏醫通》記載了種痘的方法,從江東開始流傳至燕齊地區,近年來則遍佈南北各地。仔細研究其起源,據說源自女媧降世時傳授的祕方。在《醫宗金鑑》中也有一套種痘的方法,傳說是由神靈授予,但其說辭奇特,難以置信。該方法是取用豆子漿液進行接種,效果的好壞取決於小孩本身的體質。在我所在的地方,有一種引發痘瘡的做法,就是準備一些痘瘡的痂皮,想進行接種的人,會用竹管將這些痘痂吹入鼻內。
這種方法不知道起源於何時,在嘉永二年,荷蘭商船首次將牛痘疫苗帶到了長崎,嘗試在兒童身上使用,確實有效。其方法是在左右手臂上用針刺破皮膚,將膿液注入針孔,但不讓血液流出。針刺的數量根據年齡而有所不同。這種接種方式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傳遞,逐漸遍及全國。
附註牛痘疫苗:起初,英國醫生詹納觀察到,擠牛奶的牧童不會感染天花,因此領悟到牛痘能解除人體天花病毒的毒性。他首先在兒童身上試驗,結果他們真的免受痘瘡之苦。此信息見於斯特當、薛雪的引痘書。
避免痘瘡的方法,並非真正的痘瘡疫苗。就像服用紫河車(嬰兒出生後剪下的臍帶燒成灰,以乳汁調服),可以避免痘瘡的發生。或者加入少量硃砂,相關內容可見於《保幼大全》、《正字通》等書籍。
關於人胞胎,陳氏《本草》中有記載,朱震亨專門論述其功效,但難以全信。然而,對於嬰兒來說,如果全身出現疹子,沒有遭遇痘瘡,這已經是相當奇特的事情了。
服用三豆神方可以避開痘瘡的災難。稀痘神方包含赤豆、黑豆、綠豆和甘草各一兩,研磨成細末。用新的竹筒去掉外皮,兩端保留竹節,鑽一個小孔,將藥末放入,用杉木塞住孔洞,然後用黃蠟密封竹筒外部,再用小繩綁好。等到臘月時,投入廁所中一個月。之後取出,洗淨晾乾。每次用藥一兩,加上三錢梅花片混合均勻。對於較大的孩子使用一錢,較小的孩子使用五分。服用後需忌諱葷腥食物十二天,排出黑色糞便是有效的標誌。詳情可見於《本朝食鑑》。
痘瘡病毒根植於胚胎,由時氣觸發。因此,接種技術並非輕易就能實施。我也曾嘗試過,確實有效,但對於先天毒性強的人,可能會留下嚴重後果。聶久吾在討論痘瘡時說:
胎毒潛藏於五臟之中,一旦受到刺激就會爆發,如果沒有刺激,則不會發作。因此,痘瘡的發作可能非常迅速。在它未發作時,形態和氣息都隱匿不見,無法預測。就像未點燃的火,無處尋覓,又如何能夠提前解除?再者,各種預解痘毒的藥方,在沒有明顯徵兆的情況下就貿然使用,根本不合情理。他還說,痘瘡的毒氣源自五臟,實際上影響了五臟的真實氣血。完全依賴於血液和氣血將毒氣送出體外,運化形成膿液,最終結成痂皮,之後臟腑才能恢復正常。
如果血氣無法將毒氣送出體外,毒氣反而會攻擊臟腑,如同敵人在首都內部作亂,領導者無力控制,無法將其驅逐出去,導致敵人在內部發動攻勢,怎麼可能不危險呢?因此,用藥如同用兵,不能違背這個道理。這個觀點非常精準,足以確定痘瘡是由胎毒引起的。男女的精氣結合形成生命體,父親的精氣屬於氣,母親的精氣屬於血。父親的精氣引發疹子,母親的精氣引發痘瘡。當受到時氣的觸發,
然後人的身體纔開始安全。就像蟬蛇蛻皮,草木解甲,新舊交替,這是必然的趨勢。爲何現在痘瘡較少,而過去較多,是因爲氣運的變化。然而,痘瘡的發作有輕有重,這與胎毒的深淺、時氣的強烈程度以及觸發的輕重有關。無論如何,每個人都難免會受到一定的觸發,這都是天意。現在那些進行痘瘡接種的人想要以人力戰勝天意,只求眼前的安寧,不顧慮日後可能的禍患,似乎不懂得天註定勝過人力的道理。
人如果沒有疾病就隨意服藥,必然會遭受傷害。痘瘡病毒尚未活動,強行引發,輕微的或許無大礙,但對於嚴重的病例,幾顆種子怎麼能確保熱毒完全釋放?就像流水,如果在此處被堵塞,必定會在別處決堤,胃部受衝擊,變化無法預測。最終,積聚的毒素可能導致驚風、馬牌風、哮喘、疳癖、蛔蟲、癲癇、癆療、痘瘡等劇疾隨之而來,我親眼見過的案例實在太多了。
古人說過,違背天意是不吉祥的。古聖人設立醫藥是爲了輔助自然法則未能觸及的地方,如果遵循天道,痘瘡之災是可以救治的。至於那些無法救治的情況,只能說是命運。難道只有痘瘡是這樣嗎?有人質疑西肥五島有未受痘瘡侵擾的地方,村民一旦染病,會被隔離到山中,嚴格防止村人接觸,所以那裏的痘瘡沒有蔓延。按照你的說法,難道西肥的人就沒有胎毒嗎?答案是否定的。疾病因爲地域環境而異,胎毒的發作並不只是痘瘡。
因此,岐伯有“異法方宜論”,孫思邈有“方土”之說。不僅僅是高地乾燥區域容易發生瘧疾,低窪潮溼地區容易產生腳氣病,疾病隨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徐洄溪等人已經對此有所論述。西肥不受痘瘡影響,也是因爲當地風氣所致。一旦風氣改變,疾病也會隨之變化。痘瘡在古代較少,現在較多,我怎麼知道這不是西肥和其他地方類似的結果呢?
(評)作者認爲胎毒潛藏於五臟,有深淺之分,且天定勝人,這是明智的觀點。然而,鼻苗接種也有失敗的情況。我父親直到二十歲才真正感染天花,牛痘接種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無知的人過於推崇新方法,僅僅接種一次並不能清除胎毒,一旦遇到嚴重的咽喉疾病或惡性傳染病,往往無法挽救,這種情況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