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啟源》~ 正文 (10)
正文 (10)
1. 嚏藥
搐鼻取嚏。以發泄郁邪。開達壅塞。其法創見於靈樞。雜病篇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金匱頭中寒濕。內藥鼻中。千金翼及外臺刪繁方。搐鼻並同瓜蒂。聖惠治風頭痛。吹鼻散用瓜蒂麝香等五味。先含水滿口後。搐藥半字深入鼻中。又中風牙緊不能下藥。即鼻中灌之。又治眼睛如針刺疼痛。
聖濟以治小兒天鈞。幼幼新書治小兒急慢驚風。易簡方卒中口噤。用細辛皂角各少許。或只用半夏為末。以蘆管入鼻中。俟噴嚏其人少蘇。蘭室秘藏以治內外障眼。張從正曰如引涎漉漉。口氣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翟玉華曰。其升之舉之提之皆吐之意也。
(評)著者所引諸方。中醫有用者。近人且有薄荷冰研射鼻竅治腦膜炎之方。後法勝前。在發明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打噴嚏藥」的使用方法,主要用於排出體內的鬱結之氣和疏通阻塞。這種方法最早出現在《靈樞》一書中的雜病篇,其中提到,用草刺激鼻子,使其打噴嚏,以此來治療疾病。在《金匱要略》中,也有描述用藥物通鼻,來治療頭部受寒濕的病情。此外,《千金翼方》和《外臺祕要》中,也有記載用瓜蒂來刺激鼻腔的方法。在《聖惠方》中,用瓜蒂、麝香等五種藥材製成的鼻藥,可以治療風濕性頭痛。使用時,先含滿一口水,再將少量藥粉深入鼻孔中。對於中風患者,如果嘴巴緊閉無法服藥,也可以將藥物灌入鼻中。另外,此法也能用於治療眼睛像被針刺般的劇烈疼痛。
在《聖濟總錄》中,用於治療小兒的天鈞病;在《幼幼新書》中,用於治療小兒急慢性驚風;在《易簡方》中,用於治療突然中風導致的口齒不清。具體做法是,使用少量細辛、皁角,或只用半夏磨成粉末,通過蘆葦管吹入鼻中,待患者打噴嚏後,病情會有所緩解。在《蘭室祕藏》中,用於治療內外障眼。張從正認為,這種方法就像引出唾液,讓口氣順暢,使眼淚流出,所有向上走的,都是吐法。翟玉華則認為,無論是提升、舉起還是提起,都是吐法的意思。
最後,作者提到,他所引用的各種方法,在中醫學中都有實際應用,而且近代還有人用薄荷冰研磨後,直接噴射到鼻腔內,來治療腦膜炎,這是對傳統方法的創新與發展。
2. 齅烔
藥氣藉火氣從鼻孔中而直達肺腑。通經貫絡。透徹周身。卒病沉疴。從症用之。以助服藥之所不及。是薰煙之用也。但用之於上部。最為有效焉。千金療咳熏法。細熟艾。薄荷布紙上。廣四寸。後以硫黃末薄布艾上。務令調勻。以荻一枚。如紙長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燒纏下去荻。
其煙從孔中出口。吸取煙咽之。取吐止。外臺引古今靈驗療咳飲煙法。鍾乳、白石英、人參、丹參、雄黃、烏羊、腎脂、淨紙、上八味。各搗篩為末。以水銀投藥里細研。使入諸藥。羊脂熬取置紙中。令均平使厚一分。散藥令周遍。剪紙一張。作三分。二法皆以口吸。其氣猶今吃煙草也。
御藥院方龍香散。治偏正頭痛。用地龍乳香細末摻紙上作紙捻子燒令聞煙氣。澹寮方徐介翁熏頭風方。於上方加指甲。每用一捻。向香爐內慢火燒之。卻以紙捲筒如牛角狀尖小留一小孔。以鼻承之。熏時須噙溫水令滿口。此法通用之產經。治盤腸產用熏法外科正宗治結毒爛壞。
用祁陽炭麵粉銀硃為熏法。本草綱目治中風、痰厥、氣厥、中惡、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開緊閉。用巴豆熏法。其法爛巴豆綿包壓取油。作捻點燈吹滅熏鼻中。或用熱煙刺入喉內。即時出涎。或惡血便蘇。
附清神香(家法)治瘡毒頭痛及咽喉破爛瘰癧眼疾服藥無效者。
辰砂(一錢),沉香(三錢),百草霜(三錢)
上三味和勻。分為七貼。剪紙幅一寸長八寸。寫藥末捻為七條子樹之香爐中。點火條頭捲紙作筒如筍狀以覆之。令煙不散。其尖上穿一小孔。患者含冷水。就孔嗅之。全七日而止。
聖煙筒(家方)此方不止療黴毒沉深。兼治中風偏枯。水腫鼓脹。嗝噎癲癇。
鉛丹(二錢),水銀(二錢),硃砂(一錢),沉香(二錢),白檀(一錢),金箔(五片)
上六味先以鉛丹盛士盞火熔化。內水銀。拌令相得。傾注紙上。研候如泥。入硃砂沉香白檀金箔等末和調。齅法同上。
(評)硫黃暨鍾乳水銀治咳。令人風熱虛咳正多大忌。巴豆熏喉。不宜妄施。多用水銀等重黴毒亦有流弊。
白話文:
標題:[嗅炯]
內容:藥物的氣味藉由火的熱力,從鼻孔直達肺臟與身體內部。它能疏通經絡,穿透全身,對於突發的疾病或是長期難愈的病痛,可以配合使用,補足單純服用藥物的不足。這就是薰煙療法的作用。但這種方法主要用在上半身的疾病,效果最為顯著。《千金方》中有一種治療咳嗽的薰煙法,用細碎的艾草與薄荷鋪在四寸寬的紙上,然後在其上鋪一層硫磺粉,務必使其均勻混合,再用荻草像紙一樣捲成長條,約捲十枚。先用火燒掉捲在荻草上的部分,讓其產生的煙從鼻孔吸入,然後將煙吞下,直到吐出病氣才停止。另一種方法則是引用自《外臺祕要》,以鍾乳、白石英、人參、丹參、雄黃、烏羊、腎脂、淨紙等八種藥材,各自研磨成粉末,再加入水銀,細心研磨,使其與其他藥材充分融合,再將羊脂熬煮後放置在紙上,厚度約一分,然後均勻撒上藥粉,剪下一張紙,分成三份,兩種方法都是以口吸氣,類似於現在抽煙的方式。
御藥院方中的龍香散,可用來治療偏頭痛或正頭痛,將地龍與乳香磨成細粉,撒在紙上,捲成紙捻子,燃燒讓患者聞其煙氣。徐介翁的燻頭風方,在上述配方中添加指甲粉,每次使用一個紙捻子,慢慢在香爐中燃燒,然後用紙捲成筒狀,形狀像牛角,留一個小孔,用鼻子對著小孔吸氣,燻的時候必須含一口溫水在口中。這種方法在產科也常用,特別是在分娩困難的情況下,外科正宗也有用這種方法來治療結毒爛壞。
《本草綱目》中記載,治療中風、痰厥、氣厥、中惡、喉痹以及所有急症,當咽喉無法通暢,牙關緊閉時,可以使用巴豆燻法。具體方法是將爛熟的巴豆裹在棉布中,壓榨出油,點燃後吹滅,讓其煙氣燻鼻,或者將熱煙直接刺入喉嚨,就能立即排出痰液或惡血,使人恢復。
附帶的清神香,可以治療瘡毒頭痛,咽喉破爛、瘰癧、眼睛疾病,如果服用藥物無效,可以試試這種方法。辰砂、沉香、百草霜等三種藥材,按照比例混合均勻,分成七份,剪下一張一寸寬八寸長的紙,將藥末捻成七條,放在香爐中點燃,然後將紙捲成像筍狀的筒,蓋住香爐,讓煙氣不會散失,筒的尖端穿一小孔,患者含一口冷水,對著小孔吸氣,連續七天。
聖煙筒,不僅能治療黴毒深沉,還能治療中風、偏枯、水腫、鼓脹、嗝噎、癲癇等病症。鉛丹、水銀、硃砂、沉香、白檀、金箔等六種藥材,首先將鉛丹放入土盞中熔化,加入水銀,攪拌使其融合,倒入紙上,研磨成泥狀,再加入硃砂、沉香、白檀、金箔等藥材粉末,混合均勻,嗅法同上。
(評論)硫磺、鍾乳、水銀等藥材治療咳嗽,對於風熱虛咳的人來說,有很多禁忌。巴豆燻喉,不宜隨意使用。過度使用水銀等重黴毒的藥材,也會有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