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啟源》~ 正文 (9)
正文 (9)
1. 塗藥
塗藥昉見於靈樞。經筋篇曰:「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耳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
又癱疽篇曰:「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
仲景方中,有溫粉,有摩散。外臺載塗臍下通溲便之方,幼幼新書塗五心治少小客忤。
聖惠方塗手心以緩筋急,閻孝忠方塗足心能引上病而下之;又治口瘡,又治赤眼,治鼻衄。
唐宋以降,外傅藥方,亦復不鮮。或治的患所,或移彼引此,及夫吹喉點眼,塗囟貼臍,與熏蒸洗熨等,皆治標之法也,不可不知。
蕃醫以為與內服同效,專用之者非也。
(評)實可佐內服之不及,國醫優為之有特效者。
白話文:
塗藥的方式最早出現在《靈樞》一書中。在「經筋篇」裡提到,如果身體出現熱象,就會導致肌肉鬆弛、無法收縮,因此會產生偏斜的情況。治療這種情況,會使用馬油來塗抹在緊繃的部位,並用白酒和肉桂來塗抹在鬆弛的地方。另外,在「癱疽篇」中說,如果在腋下出現紅色堅硬的腫塊,被稱為「米疽」,治療方式是使用細長且間隔大的針刺,然後塗上豬油,大約六天後就會好轉。在張仲景的方子中,有溫粉和摩散,外臺祕要中記載了塗抹在肚臍下方以利尿的方子。在《幼幼新書》中,塗抹在手掌和腳掌心以治療兒童受到驚嚇的方法。
在《聖惠方》中,塗抹在手掌心可以緩解筋急。閻孝忠的方子中,塗抹在腳底可以將疾病從上半身引到下半身,也可以治療口腔潰瘍、紅眼以及鼻出血。自唐代至宋代,外用藥方非常普遍,有的直接用在病竈,有的則是通過引導療法治療。例如吹喉、點眼、塗囟、貼臍、燻蒸、洗浴和熨燙等方法,都是針對表面症狀的治療方式,這些都值得我們瞭解。
西方醫學認為外用藥物的效果與內服藥物相同,但這並不完全正確。
(評論)實際上,外用藥物可以輔助內服藥物無法達到的效果,對於一些特定病症,傳統醫學的外用療法具有特殊的療效。
2. 芥子膏
蕃醫好搗白芥子為泥,敷腨腸及腳心,施之中風、霍亂、發癇、暴瀉、痘瘡等。其法見於肘後方。
治中風卒喑不能語,以苦酒煮芥子,傅頸一周,以衣包之,一日一夕乃瘥。
又治喉痹,取芥子搗碎,以水及密和傅喉,下燥輒易。
中藏經治小兒奶癖,白芥子不以多少,研成膏攤紙花子上,貼疼硬處,坐中效。
此由外通內,藉於氣達者,其功用與敷熨、吊溻種種雜療同。
(評)有寒氣阻窒脘腹痛,曾用白芥子末蔥葉搗敷之,痛處即可捷效。
白話文:
[芥子膏]
蕃醫喜歡將白芥子搗碎成泥狀,然後敷在小腿肚或是腳底心。這方法適用於治療中風、霍亂、癲癇發作、突發性腹瀉、痘瘡等疾病。這種方法出自於《肘後方》。若遇中風突然失語的情況,可以用醋煮芥子,然後將其敷在頸部一圈,並用衣物包裹住,經過一天一夜的時間,病情就能得到緩解。另外,對於喉痹的治療,可以將芥子搗碎,用水和蜂蜜調和後敷在喉嚨處,如果幹燥了就換新的。《中藏經》記載,用於治療小兒奶癖,不論多少量的白芥子,研磨成膏後攤在紙花上,貼在疼痛硬塊處,很快就會見效。這是通過外部手段達到內部調理的效果,利用氣的流通來實現,其功效與敷熨、吊溻等各種雜療相同。
(評價)對於因寒氣阻礙導致的脘腹疼痛,曾經使用白芥子粉末與蔥葉搗碎敷在疼痛處,能迅速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