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啟源》~ 正文 (8)
正文 (8)
1. 起泡
外敷斑蝥。拔毒去痛。呼膿除腐。凡病之毒聚血結而為患。如痛風黴毒跌撲閃肭。一切瘀血凝滯者皆宜之。蓋疾之在藏府經絡者。服藥可以驅之。其在皮膚筋骨之間。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其泡於是乎為功。外臺治療腫方。斑蝥二枚捻破。以針劃瘡上作米字封之。即根乃出。
又治乾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用斑蝥半兩微炒為末。密調的之。聖濟大風面上有紫㾦㿔未銷。用干斑蝥末。以生油調的。約半日㾦㿔脹起。以軟帛拭去藥。以棘針挑破。令水出。干。不得剝其瘡皮。不可以藥近口眼。永類鈐方治癬癢。用斑蝥七個。醋浸露一夜搽之。
又謂之天灸。王執中資生經旱蓮草捶爛。男左女右置了口上以古文錢壓定書系住。良久起小泡。謂之天灸。其。瘧即止愈。並醫說雲石龍芮俗名貓跡草。葉毛而尖。取葉揉臂上成泡。謂之天灸。治久瘧不愈。本草綱目毛莨草條。李時珍云。山人截瘧。採莨葉挼貼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
故呼為天灸自灸。其他尚有數方。漢醫則審內傷外感之別而施之蕃醫則概用之。雖有不過者寡矣。
附制斑蝥膏法
斑蝥(為末六兩),黃臘(九兩),豬脂(三兩)
先煮膽脂二味。令消化。離火。入斑蝥末。攪令凝結。或攤於布。或攤於紙。貼患所。蓋以堅膏。令不動。貼後一夜起泡。以針出水。其毒淺者。宜薄而日換。毒深者。宜厚而久貯。若病已愈。欲令生皮。換貼黃臘膏。
(評)著者所引各條。俱系舊的。西醫利於速效。鈴醫不顧痛苦。有相似者。篇末所云漢醫則審內傷外感之別而施之。蕃醫則概用不過者寡。不但起泡一術也。
白話文:
標題:[起水泡療法]
內容:外用斑蝥膏能幫助排毒減輕疼痛,促進膿液排出及清除腐肉。對於由毒素聚集和血液凝結導致的疾病,例如痛風、黴毒、跌打損傷、以及各種因血液瘀滯而造成的病症都非常適用。對於藏在臟腑經絡中的疾病,我們可以通過服藥來驅除;然而對於在皮膚、肌肉和骨骼之間的病變,我們可能需要將它們從身體中提取出來,或者將其分散開來,這就是起水泡療法的用途。根據古籍記載,治療腫塊的方法是使用兩隻斑蝥捏碎,然後用針在患處畫一個米字,再把斑蝥封在上面,這樣就能讓病根被拔出。
另外,對於多年乾癬,每次抓癢會有黃色液體滲出,每到陰雨天就會發癢的情況,可以用微炒的半兩斑蝥磨成粉末,密閉調勻後塗抹。如果面部出現紫色的疙瘩未能消退,可以使用乾燥的斑蝥粉末,以生油調勻塗抹,約半日後疙瘩會膨脹,再用軟布擦去藥物,用棘針刺破,讓液體流出,待乾燥,切記不要剝掉傷口上的皮,同時避免藥物靠近口眼。另外,有個方法稱為「天灸」,使用斑蝥七個,浸泡在醋中,放置一夜後擦拭患處。
另一種天灸方法是,王執中在《資生經》中提到,將旱蓮草搗碎,男性放在左側,女性放在右側,放置在嘴上,用古幣壓住,再用繩子綁緊,不久後會起小水泡,這也被稱為天灸,據說這樣可以治好瘧疾。另外,民間傳說石龍芮,俗稱貓跡草,葉子上有毛且尖銳,取葉子揉搓在手臂上形成水泡,也稱為天灸,用來治療長期未愈的瘧疾。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山區居民治療瘧疾,採摘莨草葉子揉搓貼在手腕脈搏處,一夜之間會形成像火燒一樣的水泡。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多種方法,漢醫會根據內傷和外感的區別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而蕃醫則普遍使用這些方法,雖然也有少數情況下效果不佳。
附帶提供斑蝥膏的製作方法: 所需材料:斑蝥粉末(六兩)、黃蠟(九兩)、豬油(三兩) 先將黃蠟和豬油煮沸至完全融化,離火後加入斑蝥粉末,攪拌均勻至凝固。可將其塗抹在布上或紙上,貼在患處,再蓋上堅固的膏藥,保持固定。貼後一夜會起水泡,可用針頭抽出液體。對於病情較輕的,應使用薄層並每日更換;對於病情嚴重的,應使用厚層並長時間保留。如果疾病已經痊癒,想要促進新皮膚生長,可以更換貼上黃蠟膏。
(評論)作者引用的各條方法都相對古老。西方醫學追求快速見效,而一些江湖郎中不顧患者痛苦。文章最後提到,漢醫會根據內傷和外感的差異來選擇治療方式,而蕃醫普遍使用這些方法,但效果不佳的案例並不多見。這不僅僅是針對起水泡療法。
2. 唧筒
蕃醫所為灌腸術者,即仲景導屎之法也。凡不論何病,腸內閉塞,汙物不下者,宜導而出之。蜜、導土瓜根、豬膽汁皆能潤竅滋燥,從其便用之可也。肘後方治大便不通,採土瓜根搗汁,用筒吹入肛門內。北齊道與治疾方用豬膽汁,導以葦管。聖濟以生瓜根搗汁,少許水解之,竹筒傾內下部,即通。十便良方療大便秘塞不通,用豬膽以筩灌三合許,令深入,即出矣。不盡須臾更灌。醫學正傳,小兒大便不通,含香油以小竹筒擠入肛門,以油吹入過半時許,下黑糞。袁枚云,回回病不飲藥,有老回回能醫者,熬藥一桶,令病者覆身臥,以竹筒插入穀道中,將藥水乘熱灌入,用大氣力吹之,少頃腹中汩汩有聲,拔出竹筒,一瀉而病愈矣。是則過於太快矣。
(評)中土漢法不一,其穩妥有較機取為上者。每見機取有元氣隨之而亡者,說見醫譚。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外國醫學中的灌腸技術,類似於張仲景時代的導便方法。無論遇到哪種疾病,當腸道堵塞,排泄物無法排出時,應採取措施引導其排出。蜂蜜、土瓜根、豬膽汁等都能滋潤腸道,消除乾燥,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例如《肘後方》中提到治療大便不通的方法,是採集土瓜根搗成汁,用筒吹入肛門內。北齊道與的治病方法是使用豬膽汁,通過葦管導入。《聖濟》則建議用生瓜根搗汁,加少量水稀釋,倒入竹筒內,傾倒於下部。
《十便良方》中治療大便祕結不通的方法,是使用豬膽汁,灌入約三合的量,讓其深入,即可排出。如果未能完全排出,稍後可再灌。
《醫學正傳》中提及小孩大便不通,可用小竹筒裝香油,擠入肛門,將油吹入半個時辰左右,即可排出黑色糞便。
袁枚曾說,回族人患病不喝藥,有擅長醫術的老回族人會熬製一大桶藥,讓病人俯身躺下,用竹筒插入肛門,趁熱灌入藥水,並用力吹入,片刻後,腹中會發出汩汩的聲音,拔出竹筒,病人就會大瀉,病也就痊癒了。這種方法效果太過快速。
(評論)中國傳統的醫學方法相對穩妥,但也有風險,有時候在導便過程中,可能會連同元氣一起帶走,這一點在醫學討論中有詳細說明。
3. 導尿
導尿亦拯急之一策。千金方凡尿不在胞中。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蔥葉尖頭內陰莖扎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脹。津液大通。即愈。外臺引救急方。主小便不通。其方取印成鹽七顆。搗篩作末。用青蔥葉尖盛鹽末開便孔內葉小頭。於中吹之。令鹽末入孔即通。衛生寶鑑一妓轉脬。
小便不通。腹脹如鼓。數月垂死。一醫用豬脬吹脹。以翎管安上。插入陰孔捻脬氣吹入。即太原而愈。測胞之法。蓋胚胎於此。蕃人效漢制其器耳。
(評)漢法何等穩便。蕃醫用銀絲通用管。有傷生殖器成損者。說見醫譚。
白話文:
[導尿]
導尿也是緊急情況下的一種策略。根據《千金方》記載,如果尿液無法正常在膀胱中排出,是因為膀胱功能失常,導致體內津液無法流通。此時可以將蔥葉的尖端插入尿道中,深度約三寸,再輕輕用口吹氣,使膀胱脹起,津液就能順利排出,病情就能緩解。《外臺祕要》引用的《救急方》中也有類似的方法,針對小便不暢的情況,可以用七顆研磨過的鹽粒,裝在蔥葉尖端,再將蔥葉小頭插入尿道,然後吹氣讓鹽粒進入,就能疏通尿道。
《衛生寶鑑》裡有一則故事,一個妓女的膀胱發生問題,小便無法排出,腹部脹得像鼓一樣,持續幾個月,眼看就要死亡。一名醫生用豬的膀胱製成的容器吹脹,再用羽毛管安裝在上面,插入尿道,藉由吹氣讓膀胱膨脹,結果病患很快就康復了。這就是測量膀胱的方法,這種方法源自於胚胎期,而外國醫學界也模仿這種做法製作相關器械。
(評論)漢朝的方法有多穩定和方便,但外國醫生使用銀絲或通用管進行導尿,有時會傷害到生殖器,造成損傷,詳細情況可以在醫學討論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