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自序
自序
1. 自序
按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誠哉是言也。內經發揮宣通等義亦甚詳。而十劑之說,誠足盡藥之用,以為依據矣。隱居陶氏續入寒熱二條。仲淳繆氏以寒有時不可治熱,熱有時不可治寒,訾為背謬;因去寒熱而增升降二劑。
夫繆之訾陶,其說良是。但即升降二義繹之,十劑中如宣、輕則兼有升義,瀉、滑則兼有降義;且諸藥性,非升即降,或可升可降,或升多降少,或升少降多,別無不升不降專為宣、通等性者。則升降二字可以概群藥,不得另立二門次於十劑後。
宜之才以十劑為藥之大體,靡所遺失也。自神農著本經,歷代藥性書,悉以草木金石等依類相次。讀者幾忘十字之義,並忘藥有此十種之性。宜其制方用藥,相反相戾,錯雜以出之也。余輯是書援據十劑以分門類,非敢好異,欲閱者曉然於藥之各有其性,因各有其用,庶臨症時可無背云爾。
沈金鰲自書。
白話文:
自序
徐之才說,藥物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特性,這是藥物的大綱,但《神農本草經》沒有說明,後人也沒有詳細闡述。所有用藥的人,仔細研讀這十種特性,就不會有所遺漏。這句話真是說得妙啊!《內經》也詳細闡述了宣、通等藥性的意義,而這十種藥性足以概括藥物的各種功效,可以作為用藥的依據。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增加了寒熱兩條,仲景、繆希雍認為有時寒症不能用熱藥治療,熱症也不能用寒藥治療,批評陶弘景的說法有謬誤,因此刪除了寒熱,增加了升降兩劑。繆希雍批評陶弘景的說法,確實有道理。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升降的意義,在十劑中,例如宣、輕兼具升的特性,瀉、滑兼具降的特性,而且所有藥物的特性,不是升就是降,或者可升可降,或者升多降少,或者升少降多,沒有任何藥物只具有宣、通等特性而不升不降的。因此,升降二字可以概括所有藥物,不必另外設立兩門,列在十劑之後。
徐之才認為,用十劑概括藥物特性,就不會有所遺漏。自從神農氏著《本草經》以來,歷代藥性書籍,都只是按照草木金石等類別依次排列,讀者幾乎忘記了這十種藥性的意義,也忘記了藥物具有這十種特性。因此,他們在制方用藥時,常常出現相反相悖、錯綜複雜的情況。我編寫這本書,根據這十種藥性來分類,並不是故意標新立異,而是希望讀者能夠清楚地了解每種藥物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因此也有其獨特的用途,以便在臨證時能避免錯誤。
沈金鰲自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