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漢先師張子

2. 梁七錄

辨傷寒十卷

療傷寒身驗方一卷

評病要方一卷

黃素藥方二十五卷

白話文:

  • 有十卷書專門在區分和說明有關傷寒的各種症狀與治療方式。

  • 有一卷書是用來分享個人親身體驗過的,用於治療傷寒的有效方法。

  • 另有一卷書詳細評論了治療疾病的重要處方。

  • 最後有二十五卷書是專門介紹黃素藥物的各種使用方式和相關處方。

3. 隋書經籍志

藥方十五卷

療婦人方二卷

白話文:

在《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藥方總共十五卷,其中專門用於治療婦女疾病的藥方有兩卷。

4. 唐書藝文志

藥方十五卷王叔和集

傷寒卒病論十卷王叔和集

白話文:

【藥方十五卷】這是王叔和所集編的藥方,總共有十五卷。

【傷寒卒病論十卷】這也是由王叔和集編的,關於傷寒及急發疾病的討論,內容共有十卷。

5. 宋史藝文志

脈經一卷

五藏榮衛論一卷

五藏論一卷

傷寒論十卷

口齒論一卷

金匱要略方三卷王叔和集

療黃經一卷

上書十五種,去復二種,凡十三種。漢南陽張機字仲景撰。師嘗舉孝廉,官長沙太守。後漢書,三國志皆失載。傷寒論自序云:建安紀年,未及十稔,宗族死亡者三之二,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一十六卷。晉王叔和編次。

宋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編進。嘉祐中,孫奇等校上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金匱要略三卷,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案梁錄傷寒藥方各二種隋志藥方二種,唐志傷寒藥方各一種,宋志二書之外,復有脈經等五種皆亡。千金方食治序論,引仲景及河東衛泛述扁鵲曰二則,他書未載。

宋李昉太平御覽引仲景方序云:衛泛仲景弟子,撰小兒顱囟方三卷,及四逆三部厥經,婦人胎藏經,宋志及明永樂大典,有師巫顱囟經而無泛書。今從函海中摘出,僅存一卷,為綿州李調元校。首脈法,次病證,凡二十四條,驚癇疳痢方二十三首,火丹證十五方十四首,雜治方十五首。

白話文:

在《宋史藝文志》中記載了以下醫學著作:

一本名為「脈經」的書,總共一卷。

接著是一本討論人體五臟與營衛的書籍,名為「五藏榮衛論」,同樣只有一卷。

另外也有一本專門探討五臟的書籍,名為「五藏論」,也只有一卷。

再來是「傷寒論」,由十卷組成。

還有一本專門討論口腔和牙齒的書籍,名為「口齒論」,也只有一卷。

另有一本名為「金匱要略方」的書,由三卷組成,由王叔和所集。

還有一本專門治療黃疸的書籍,名為「療黃經」,總共一卷。

以上十五種書籍中,刪除了兩種重複的,剩下十三種。這些書籍都由漢朝南陽人張機(字仲景)撰寫。張機曾經被推薦為孝廉,並擔任過長沙太守。但他的事蹟在「後漢書」、「三國志」中都沒有被記錄。

「傷寒論」的自序中提到:建安年間,不到十年,他的家族中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病去世,因此他努力研讀古人的經驗,廣泛收集各種藥方,利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書籍,結合自己對脈象的辨識與診斷,編纂成「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這本書後來由晉朝的王叔和進行編輯整理。

在宋朝開寶年間,節度使高繼沖將此書編輯並進獻。在嘉祐年間,孫奇等人將「傷寒論」校訂後上呈,共有十卷,包含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種療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金匱要略方」共有三卷,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個藥方。

根據「梁錄」、「隋志」、「唐志」、「宋志」等書的記載,「傷寒藥方」各分為兩種版本,「隋志」中的「藥方」也有兩種版本,「唐志」中的「傷寒藥方」則只有單一版本。除了上述的兩本書之外,「宋志」中還記載了「脈經」等五種書籍,但這些書籍已經遺失。在「千金方食治序論」中,引用了張仲景及河東衛泛對扁鵲的描述,但這種描述在其他書籍中並未出現。

在宋朝李昉所編的「太平御覽」中,引用了張仲景的序言,其中提到衛泛是張仲景的弟子,他撰寫了「小兒顱囟方」三卷以及「四逆三部厥經」、「婦人胎藏經」。但在「宋志」及明朝永樂大典中,只記載了「師巫顱囟經」,並未提及衛泛的書籍。現在我們從「函海」中摘錄出的書籍中,僅剩下一卷,由綿州的李調元校訂。書籍的開始部分是脈法的介紹,接下來是病症的描述,總共二十四條。書中還收錄了二十三個治療驚癇、疳痢的藥方,十五個治療火丹的藥方和十四個治療其他疾病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