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岐伯氏

2. 漢書藝文志

按摩一卷

白話文:

按摩一卷

3. 隋書經籍志

岐伯經十卷

白話文:

岐伯經十卷

4. 宋史藝文志

針經一卷

論針灸要訣一卷

白話文:

在宋史的藝文志中,有記載到一部名為「針經」的書,全書共一卷。另外還有一部討論針灸重要訣竅的書,名為「論針灸要訣」,同樣也是一卷。

5. 雷公氏

6. 隋書經籍志

本草注四卷

白話文:

本草注四卷

7. 唐書藝文志

集撰本草四卷

白話文:

在唐代的書籍藝文志目錄中,記載了一部名為「集撰本草」的醫學著作,共有四卷。這本書是集合多個作者共同編撰的,內容主要是關於中藥材的性質、功能以及使用方法等草藥學知識。

8. 宋史藝文志

養性治身經三卷

白話文:

在宋代的文獻紀錄中,有一本名為《養性治身經》的書,共有三卷。若轉譯成現代白話文,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描述宋代的書目錄(也就是「宋史藝文志」)中,記載了一本叫做《養性治身經》的書,該書總共分為三卷,內容主要應該是在講述如何調養身心健康的方法和原則。

9. 扁鵲氏

10. 俞拊氏

11. 漢書藝文志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

白話文:

在西元前的漢朝時代,有一本書列出了多種醫方。書名為「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全書共二十三卷。這本書彙集了上古時期被尊為醫聖的黃帝、扁鵲等人的醫學知識和治療方法。

12. 桐君氏

13. 隋書經籍志

採藥錄三卷

白話文:

採藥錄三卷

14. 唐書藝文志

採藥錄三卷

上書十種,除復二種,凡八種,為上古名醫撰,今亡。按帝王世紀,黃帝使岐伯著醫方以療民疾,是岐伯為醫方傳世之祖。陶隱居本草經序,上古文字未傳,識識相因,至桐雷始著簡編,是桐君雷公為本草傳世之祖。

秦越人以扁鵲自命,虢中庶子為荒誕之辭侮之曰:上古俞拊治病,不用藥石、針熨,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抉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先生之方,毋乃類是。漢志扁鵲內外經,或古扁鵲撰,或秦越人撰,書亡無考,姑列於秦越人之下。

白話文:

《採藥錄》共有三卷。

原本記載了十種藥物,後來刪除了兩種重複的,剩下八種,這些是由上古時代著名的醫生所寫,但現在已經遺失了。根據《帝王世紀》的記載,黃帝請岐伯寫下醫學理論來治療人民的疾病,所以岐伯可以說是醫學理論的始祖。陶隱居在《本草經序》中提到,在上古時代還沒有文字傳播,知識是靠口耳相傳,直到桐雷開始將其記錄下來,所以桐君和雷公可以說是藥草學的始祖。

秦越人自稱為扁鵲,虢中的庶子曾經用荒謬的言語諷刺他說:在上古時代,俞拊治病時,並不用藥材、針灸或熱敷,他看到疾病的徵兆,根據五臟的運作,就會割開皮膚,分離肌肉,調整脈絡,拉伸筋骨,按摩腦髓,清潔腸胃,清洗五臟,鍛煉精氣,改變身體狀態,你的方法恐怕也類似這樣吧。在《漢書·藝文志》中,《扁鵲內外經》可能是古時的扁鵲所寫,也可能由秦越人所寫,但因為書籍已失傳,無法考證,暫且將它列在秦越人之後。

15. 周秦氏越人

16. 漢書藝文志

內經九卷

外經十二卷

白話文:

《漢書藝文志》裡記載:《黃帝內經》共有九卷,《黃帝外經》則有十二卷。這是在描述古代中醫學的重要文獻數量。

17. 隋書經籍志

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

肘後方三卷

偃側針灸圖三卷

白話文:

【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這是指有關黃帝與其臣子岐伯對醫學理論進行八十一次辯論的醫書,共有兩卷。

【肘後方】三卷:這是一本記載了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及藥方的醫書,內容分為三卷。

【偃側針灸圖】三卷:這是一部關於針灸治療的醫書,詳細描繪了針灸的各種手法和穴位,共計三卷。

18. 唐書藝文志

八十一難經二卷

白話文:

在唐代的書籍藝文志目錄中,記載了一本名為「八十一難經」的書,共有兩卷。這本書應該是深入探討了八十一種醫學難題或精華要點,是中醫古籍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19. 宋史藝文志

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

黃帝難經疏十三卷

脈經一卷

療黃經三卷

針傳一卷

上書十一種,去復二種,凡九種。周渤海鄚人秦越人著。越人慕古扁鵲之學,因號扁鵲。受長桑君禁方,名聞天下。秦太醫令李⿰酉盆媿技不如,使人刺殺之。其弟子子陽善針,子豹善熨。唐志始有秦越人八十一難經,吳太醫令呂廣注。則書自三國前出。梁七錄之呂博望,或即呂廣眾難經,八十一難經,或即唐志之難經。

今難經中有經云,而素問靈樞所無者,殆諸經之文歟。宋志有呂博望金滕玉匱針經三卷,呂廣金韜玉鑑經三卷,陳振孫書錄解題,有呂廣注楊元操演八十一難經五卷,皆失傳。

白話文:

在《宋史藝文志》中記載了以下幾種醫書:《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黃帝難經疏》十三卷,《脈經》一卷,《療黃經》三卷,《針傳》一卷。原本總共有十一種書籍,但去除重複的兩種後,實際上只有九種。這些書籍是由周朝渤海鄚地的秦越人所撰寫的。

秦越人非常仰慕古代扁鵲的醫術,因此自稱為扁鵲。他從長桑君那裡獲得了珍貴的醫方,使得他的名聲響徹天下。然而,秦朝的太醫令李鼓因為嫉妒秦越人的醫術高超,派人暗殺了他。秦越人的弟子中,子陽擅長針灸,子豹則擅長熱敷療法。

唐朝的書目中首次出現了秦越人撰寫的《八十一難經》,由吳國的太醫令呂廣進行了註釋。由此可知,這本書在三國時期以前就已經存在。梁朝的《七錄》中提到的呂博望,可能就是呂廣;而「眾難經」、「八十一難經」很可能就是唐志中的《難經》。

在現存的《難經》中,有些內容被標記為「經雲」,但在《素問》和《靈樞》中卻找不到,這些可能是其他醫經的殘留部分。在宋朝的書目中,有呂博望的《金滕玉匱針經》三卷、呂廣的《金韜玉鑑經》三卷以及陳振孫的《書錄解題》中提及的呂廣注楊元操的《演八十一難經》五卷,但這些書籍現在都已經失傳。

20. 無名逸書

21. 漢書藝文志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王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

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癲病方十七卷

金瘡瘛瘲方三十卷

婦人嬰兒方十九卷

湯液經法三十二卷

上書十二種,不著撰人名氏,先師未引,殆當時傳習之書也。梁七錄不載,豈漢獻遷都,晉懷奔逸,亡於兵燹歟?思邈千金方以五藏六府分配諸病,意取法於此,或當時尚有遺書可據。特鈔其目,俾見經方之舊。

白話文:

《白氏內經》總共有三十八卷,

《外經》總共有三十六卷,

《旁篇》則有二十五卷。

描述五臟六腑及關節炎等十二種疾病的治療方式,總共有三十卷,

五臟六腑及疝氣等十六種疾病的治療方式,總共有四十卷,

五臟六腑及癉等十二種疾病的治療方式,總共有四十卷,

風、寒、熱等十六種疾病的治療方式,總共有二十六卷,

五臟受傷及十一種疾病的治療方式,總共有三十一卷,

異常疾病和五臟導致的狂癲症等疾病的治療方式,總共有十七卷,

刀傷和痙攣等疾病的治療方式,總共有三十卷,

婦女和嬰兒的疾病治療方式,總共有十九卷,

《湯液經法》總共有三十二卷。

以上提到的十二種書籍,並沒有記錄作者的名字,前輩們也未曾引用,可能是當時普遍學習的書籍。在梁朝的《七錄》中並未記載這些書籍,或許是因為漢獻帝遷都、晉懷帝逃亡時,在戰亂中遺失了。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將五臟六腑與各種疾病相對應,可能是受到了這些書籍的影響,或許當時還有其他相關的書籍存在。我特別抄寫了這些書籍的名稱,讓大家可以看到古時候的醫學典籍。

22. 漢淳于氏意

23. 漢書列傳

對孝文帝二十九條

白話文:

[對孝文帝的二十九條建議]

  1. 帝王養生之道,在於調節飲食,不可過飽或過餓。
  2. 當保持心情平和,避免大喜大怒,以免傷害內臟。
  3. 定期運動,強身健體,不可久坐不動。
  4. 保持適度的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5. 適時沐浴,清潔身體,以防疾病。
  6. 避免接觸寒氣,以免引發感冒。
  7. 對於小病小痛,應及早治療,勿使其轉變為大病。
  8. 要定期檢查身體,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9. 飲食要清淡,避免過多的辛辣、油膩食物。
  10. 不可過量飲酒,以免傷肝。
  11. 要保持精神充沛,避免長期的精神壓力。
  12. 適度的性生活,過度會傷身。
  13. 要有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
  14. 避免長時間接觸有害環境,如煙塵、毒氣等。
  15. 適時補充營養,保持身體活力。
  16. 學會自我調節,保持身心健康。
  17. 避免接觸傳染病源,保持衛生。
  18. 要保持心態樂觀,避免憂鬱、焦慮。
  19. 要有足夠的睡眠,保持精力充沛。
  20. 適時進行按摩、針灸等療法,以保持身體健康。
  21. 要有良好的飲水習慣,保持身體水分充足。
  22. 避免接觸過熱或過冷的環境,以防身體受損。
  23. 要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保持身體清潔。
  24. 適時進行體檢,預防疾病。
  25. 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
  26. 要有良好的社交活動,保持身心健康。
  27. 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
  28. 要有良好的工作習慣,避免過度勞累。
  29. 要有良好的休息習慣,保持身心健康。

24. 宋史藝文志

決死生秘要一卷

上書二種,漢臨甾淳于意撰。意為齊太倉長。文帝四年,中人坐以刑法,少女緹縈上書,願沒為官婢以贖父罪,帝憫而宥之。詔詢醫學,因條疏以對曰:高後八年,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受黃帝扁鵲脈書禁方,年三十九,次陳治病原委並效驗,具載史記。決死生秘要,系宋人所集,今亦失傳。

其弟子馮信受審病逆順,和劑五味湯藥法,唐安受五診上下奇咳,四時應陰陽法,高期受經脈高下、奇絡俞氣所居、針灸砭石法,杜信受上下經脈五診法,皆擅名漢世。

白話文:

《判斷生死的祕訣》一書共一卷,由漢代臨淄的淳于意編寫。淳于意擔任齊地太倉的長官。在漢文帝四年時,他因觸犯法律被判刑,他的小女兒緹縈上書朝廷,願自賣為官府奴婢以換取父親的自由,文帝被她的孝心感動而赦免了淳于意。文帝下詔詢問醫學知識,淳于意便整理了一份詳細的回答。他在高後八年時,跟隨同鄉的元裏公乘陽慶學習,接受了《黃帝扁鵲脈書》中的禁方,他三十九歲時開始陳述疾病的來龍去脈及治療效果,這些都被詳細記錄在《史記》中。《判斷生死的祕訣》一書是宋代人收集整理的,但現在已經失傳。

他的學生們各自學習不同的醫術:馮信學習判斷病情的輕重順逆,以及調配五味湯藥的方法;唐安學習五診上下及四季與陰陽相應的奇咳診治方法;高期學習經脈高下、奇絡俞氣的定位,以及針灸砭石的使用方法;杜信學習上下經脈五診法。這些學生都在漢代醫學界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