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6)
卷上 (6)
1. 梁七錄
本草病源合藥要鈔五卷
雜療方二十二卷
雜病方六卷
療少小百病雜方三十七卷
談道述徐蛻合著體療雜病疾源三卷
談道述徐蛻合著體療雜病本草要鈔十卷
解寒食散方六卷
解散消息節度八卷
白話文:
《本草病源合藥要鈔》五卷、《雜療方》二十二卷、《雜病方》六卷、《療少小百病雜方》三十七卷、《談道述徐蛻合著體療雜病疾源》三卷、《談道述徐蛻合著體療雜病本草要鈔》十卷、《解寒食散方》六卷、《解散消息節度》八卷。
2. 隋書經籍志
針灸要鈔一卷
3. 唐書藝文志
針灸要鈔一卷
體療雜病方六卷
腳弱方八卷
解寒食散方十五卷
白話文:
《針灸要訣》一本
《體療雜病方法》六本
《腳弱治療方法》八本
《解寒食散方法》十五本
上書十三種,去復三種,凡十種。宋大將軍參軍東海徐叔向撰。叔向為晉濮陽太守熙之孫,射陽令秋夫之子。熙好黃老,隱於秦望山。得扁鵲鏡經,遂以醫名。秋夫益精其術,能針灸芻人,以療鬼疾,生道度、叔向皆工醫,道度有腳疾,文帝令乘小輿入殿為諸王子療疾,仕至蘭陵太守。
白話文:
古書有十三種,刪減後有十種。這些書是宋朝大將軍參軍東海徐叔向編寫的。徐叔向是晉朝濮陽太守徐熙的孫子,射陽令徐秋夫的兒子。徐熙喜歡黃老之術,隱居在秦望山。他得到扁鵲的鏡經,於是憑藉醫術揚名。徐秋夫繼承了他父親的醫術,精益求精,能夠用針灸給芻人(用草紮製的人形)治病,治療鬼怪引發的疾病。徐叔向的哥哥徐道度也是一名醫術高超的醫生,但他有腳疾。皇帝命令他乘坐小車進入宮殿,為諸位皇子治病,官至蘭陵太守。
4. 梁七錄
辨傷寒論一卷
傷寒總要二卷
藥方二卷
辨腳弱方一卷
白話文:
《傷寒論》一本
《傷寒總論》兩本
藥方兩本
《辨治腳弱的藥方》一本
5. 隋書經籍志
療婦人瘕方一卷
上書五種,宋鄱陽王常侍,齊東莞、太山、蘭陵、三郡太守,東海徐文伯撰。文伯字德秀,道度子。療孝武路太后石水、除官,又療明帝官人發癥,及隨廢帝針落娠婦雙胎,皆奇驗。弟謇字成伯,虜入後魏,以醫官至光祿大夫,平北將軍。正始元年卒。延昌初。贈安東將軍,齊州刺史。諡曰靖。子踐字景升,襲爵位,建興太守。
落年方三卷
藥方五卷
白話文:
上書分為五卷,由宋朝鄱陽王常侍、齊朝東莞、太山、蘭陵三郡太守東海徐文伯撰寫。徐文伯字德秀,是道度之子。他曾經治癒過孝武路太后的石水病,並因此被罷免官職。後來,他又治癒了明帝時期官員的發癥,以及隨廢帝時期針灸救活了難產婦人腹中的一對雙胞胎,都取得了奇效。他的弟弟徐謇,字成伯,北魏入侵後,擔任醫官,官至光祿大夫、平北將軍。正始元年去世。延昌初年,追贈安東將軍、齊州刺史。諡號為靖。他的兒子徐踐,字景升,承襲爵位,曾擔任建興太守。
6. 唐書藝文志
落年方三卷
藥方五卷
雜病論一卷
白話文:
這本書共有三卷,記載了藥方;另有五卷專門介紹各種藥方;還有一卷是討論各種複雜疾病的。
上書五種,去復二種,凡三種。宋正員郎諸府佐東海徐嗣伯撰。嗣伯字叔紹,叔向之子,有學行,不屈意於公卿。療房伯玉伏熱,及用死人枕治三疾,皆奇秘。
白話文:
總共有五種上書,減去重複的兩種,共有三種。宋朝正員郎、諸府副手東海徐嗣伯所撰寫。徐嗣伯字叔紹,是叔向之子,有學問和品行,不巴結權貴。他治療房伯玉的隱熱,以及使用死人枕頭治癒了三種疾病,都是奇特而神祕的醫術。
7. 隋書經籍志
徐王八世家傳效驗方十卷
徐氏家傳秘方二卷
徐王方五卷
白話文:
徐王八世家傳的有效驗方共有十卷。
徐氏家族傳下來的秘方有兩卷。
徐王的方書共有五卷。
8. 唐書藝文志
雷公藥對二卷
徐王八代效驗方十卷
徐氏脈經訣三卷
白話文:
雷公藥對二卷
徐王八代的驗方集共有十卷
徐氏的脈經秘訣共有三卷
9. 宋史藝文志
徐氏脈經三卷
徐王藥對二卷
白話文:
徐氏脈經三卷
這本書共有三卷,詳細介紹了徐氏對於脈象的研究和相關理論。
徐王藥對二卷
這本書則是分為兩卷,主要記載了徐王對於藥物配伍及其應用的探討。
上書九種,去復四種,凡五種。後魏丹陽徐之才撰。之才祖文伯,父雄,仕齊為員外散騎侍郎,醫雄江左。豫章王綜入魏,以醫術薦之才。乾昌二年,詔徵至洛,禮遇甚優。武帝時,封安昌杲侯。天平中,齊神武徵赴晉陽,常在內館。武定四年,自散騎常侍轉秘書監。文宣踐祚,除侍中,封池陽縣伯。
白話文:
以上所列出的九部書籍,後魏時期徐之才捨棄了其中的四部,留下了五部。徐之才的祖父是徐文伯,父親是徐雄,曾仕奉齊國,擔任員外散騎侍郎,並在江左地區行醫治病。豫章王綜投降魏國後,向魏國推薦了徐之才的醫術。乾昌二年,魏武帝詔令徐之纔到洛陽,並給予他厚重的禮遇。魏武帝時期,徐之才被封為安昌杲侯。天平年間,齊神武帝徵召徐之纔到晉陽,並讓他長期待在皇宮內院。武定四年,徐之才從散騎常侍轉任祕書監。文宣帝即位後,徐之才被封為侍中,並被封為池陽縣伯。
皇建二年,除西兗州刺史,未之官。天統四年,迂尚書左僕射兗州刺史,給鐃吹一部。武成病酒色過度,之才療愈。每發必遣騎追召,投劑即已。後疾大漸,之才馳到,先一日已崩。後主武平元年,除左僕遷射尚書令,封西陽郡王,年八十卒,贈司徒公錄尚書事,諡文明。長子林太尉司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皆無學術。
白話文:
皇建二年,被任命為西兗州刺史,但尚未赴任。天統四年,出任尚書左僕射兼兗州刺史,賜予鐃吹樂隊一支。武成帝沉迷於酒色過度,身體不堪負荷。每當發病,必定派騎兵追召之才,投下藥劑後便立刻痊癒。後來武成帝病情加重,之才趕到時,武成帝已經去世一天了。武平元年,之才被任命為左僕射兼尚書令,封為西陽郡王。八十年後去世,贈司徒公錄尚書事,諡號文明。之才長子林擔任太尉司馬,次子同卿擔任太子庶子,但都無學術造詣。
弟之範,亦以醫見知,位太常卿,襲王爵。入周為儀同太將軍,隋開皇中卒。諸徐之書皆失傳,惟藥對採入嘉祐本草補註。
白話文:
我的弟弟範,也因為醫術受到賞識,擔任太常卿,承襲了王爵。進入北周後,官拜儀同太將軍,在隋開皇年間過世。徐氏家族的著作都失傳了,只有《藥對》被收錄進《嘉祐本草補註》中。
10. 梁七錄
本草十卷
本草經集註七卷
補闕肘後百一方九卷
白話文:
本草十卷
本草經集註七卷
補缺肘後一百零一方九卷
11. 隋書經籍志
名醫別錄三卷
名醫集驗方三卷
服餌方三卷
白話文:
名醫別錄三卷
名醫們所編錄的醫書共有三卷。
名醫集驗方三卷
名醫們收集的有效處方集成,共有三卷。
服餌方三卷
關於服用藥物和補品的方法與配方,共有三卷。
12. 唐書藝文志
名醫別錄三卷
集註神農本草三卷
效驗方十卷
補肘後救卒方六卷
白話文:
名醫別錄三卷:名醫錄三卷。
集註神農本草三卷:集解神農本草三卷。
效驗方十卷:有效驗方十卷。
補肘後救卒方六卷:補充急用救治方六卷。
上書十種,去復三種,凡七種。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宏景好神仙吐納,撰真誥二十卷。武帝屢徵不出,賜以鹿皮巾,號貞白先生。國家每有大事,無不諮詢,時號山中宰相。自序神農本草云:軒皇以前,文字未傳,識識相因,至桐雷乃著編簡,未預秦火,亡糜獻懷,核今書郡縣多系後漢,疑仲景元化等所記,恐醫家不能備見,因區軫物類,兼注時用土地所出,仙經所需,以神農三品三百六十五味為主,名醫三百六十五味為副,並序錄合為七卷,其法度周詳,自唐以後累代校修,為本草家之祖。肘後補闕效驗服餌諸方亡。
弘景本秣陵人,齊高帝引為諸王侍讀,永明中掛冠神武門,遁居句曲山,號其居曰:華陽隱居。
白話文:
陶弘景撰寫了十本書,後撤回三本,實際上共有七本。陶弘景喜愛神仙之術,修煉吐納,寫下了《真誥》二十卷。梁武帝多次召他出仕,他都沒有應召,梁武帝賜給他鹿皮巾,號稱貞白先生。國家遇有大事,總會向他請益,世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在《神農本草》序中說:在軒轅皇帝之前,文字尚未流傳,知識靠口耳相傳,到了桐雷才開始記錄在簡牘上,這些簡牘沒有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毀。劉向獻上《別錄》,考證現在的醫書大多來源於東漢時期,可能是仲景、元化等醫家記錄的,但恐怕醫家們無法全部看到。因此,陶弘景整理了各種事物,並註明它們當時的用途、產地和道家典籍中記載的用途。以神農時代記載的365味藥材為主,以365味名醫所用藥材為輔,並序錄合為七卷。它的體例很周全,從唐代以後,歷朝歷代都進行校訂,成為本草學的鼻祖。另外,《肘後補闕》中的驗方和服藥方法已經失傳了。
13. 隋書經籍志
集驗方十二卷
備急草要方三卷
白話文:
《集驗方》共十二卷
《備急草要方》共三卷
14. 唐書藝文志
集驗方十卷
上書三種,去復一種,凡二種。周姚僧垣撰。僧垣字法衛,梁吳興武康人,仕梁為太醫正。武帝太清元年,轉湘東王府記室。簡文帝即位,兼中書舍人。元帝平侯景,改晉安王府諮議,梁亡入周。武成元年,授小畿伯下大夫,魏於謹極敬禮之。武帝天和六年,遷遂伯中大夫。
白話文:
上面一共列出了三本書,重複記載了一種,實際只有兩種。它們都是周朝的姚僧垣所編著的。姚僧垣,字法衛,是梁朝吳興武康人,曾在梁朝擔任太醫正。武帝太清元年,他轉任湘東王府記室。簡文帝繼位後,他同時兼任中書舍人。元帝平定侯景之亂後,他改任晉安王府諮議。梁朝滅亡後,他歸附了周朝。武成元年,他被授予小畿伯下大夫的職位,北魏的於謹對他非常敬重。武帝天和六年,他升任遂伯中大夫。
建德三年,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敕停朝謁,非別敕不勞入見。四年,帝東征至河陰,病口不能言,瞼垂複目不能視,一足短縮不能行,僧垣以次處療。比至華州,疾已全瘳。除華州刺史,仍詔隨駕。宣政元年,表請致仕。宣帝立,封長壽縣公。靜帝嗣位,遷上開府儀同大將軍。
白話文:
建德三年,任命為驃騎大將軍,開府治事,與三省同等,詔令停止上朝覲見,沒有特別召令不得拜見。建德四年,皇帝東徵到達河陰,疾病纏身,口不能言,眼皮下垂閉目不能視物,一隻腳變短不能行走,僧垣依次為他治療。到華州時,病情已經完全康復。任命為華州刺史,仍詔令隨從皇帝車駕。宣政元年,上奏請求退休。宣帝登基,封為長壽縣公。靜帝繼位,晉升為上開府儀同大將軍。
隋開皇初,進爵北絳郡公。三年卒,年八十五。遺誡衣帢入棺,朝服勿斂,靈上唯置香奩,每日止設清水。贈本官加荊湖二州刺史。長子詧,次子最,事具南北史。集驗方,惟見外臺秘要。
白話文:
隋朝開皇初年,唐朝封他為北絳郡公。三年後去世,享年 85 歲。他遺囑用衣帽放進棺材,不要穿朝服,靈柩上只放香料和梳妝用品,每天只供清水。朝廷追贈他原官,並加封為荊湖二州刺史。長子叫詧,次子叫最,具體事蹟記載在南北史中。收集驗證的藥方,只在《外臺祕要》中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