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6)
卷上 (6)
1. 宋史藝文志
論同病源,方同千金外臺,惟改換面目,不注出處,致篾經方之舊。案王應麟玉海:高宗紹興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改熟藥所為太平惠民局,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以監本藥方頒諸路。陳振孫書錄解題。紹興二十九年,詔醫官王繼先重校嘉祐本草,刻版於修內司,今皆不傳。
徽宗崇寧間,廢提舉判局春試,改隸國子監,分上舍內舍外舍。孝宗乾道中罷局,僅存醫學科,更不置局。淳熙中,又稍變其制。光宗紹熙二年,復置局。永樂大典集紹熙程文,凡墨義九道,脈義六道,大義三十七道,論方八道,假令十八道,運氣九道,國朝四庫編為九卷,稱其學術通貫,辨析精微。可見宋代留意醫學之盛。
白話文:
宋代對於同類疾病的病因和處方,多參考《千金方》和《外臺秘要》,只是改換名稱,不註明出處,因此輕忽了這些經典醫方。根據王應麟《玉海》記載:高宗紹興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將熟藥所改名為太平惠民局;紹興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太平惠民局頒布藥方到各地。陳振孫的《書錄解題》也記載了此事。紹興二十九年,朝廷下令醫官王繼先重新校訂嘉祐時期的《本草》,並在修內司刻印,但這些版本現在都已失傳。
徽宗崇寧年間,取消了提舉判局春試,改隸屬於國子監,並分為上舍、內舍、外舍。孝宗乾道年間廢除了該局,僅保留醫學科,不再設置藥局。淳熙年間,又略微改變了制度。光宗紹熙二年,再次設置藥局。永樂大典收錄了紹熙年間的醫學考試文章,內容涵蓋九種墨義、六種脈義、三十七種大義、八種論方、十八種假令、九種運氣,國朝四庫全書將其編為九卷,認為其醫學理論通貫,分析精微,由此可見宋代重視醫學發展的盛況。
2. 清高宗
3. 敕撰醫宗金鑑九十卷
乾隆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太醫院使錢鬥保,右院判王炳,御醫吳謙,奉上諭:爾等衙門該修醫書,以正醫學,欽此。又諭一應纂修事宜,著和親王大學士伯鄂爾泰總管。五年二月十六日,和親王具奏:傷寒論、金匱要略、雜病論、有吳謙刪訂未完稿本,請將大內所有醫書全行發出,以資考覈,即可擇吉開館,不必行取各直省之書。乾隆十四年告成。
僅按訂正傷寒論注十七卷,金匱要略八卷,刪補名醫方論八卷,四診要訣一卷,運氣要訣一卷,諸科心法要訣五十四卷,正骨心法要旨五卷,大意以有方有論之書,始於仲聖,乃醫學之正軌。名醫隨證消息,其精詣處必方論並存,始能測識。至脈學簡括,無過紫虛;運氣幽微,不可竟廢。
而雜證之變無窮,正骨之法多秘,皆為繪圖制訣,俾學者易誦易求,務歸實用。不若宋代聖濟總錄、和劑局方之博而寡要,偏而失中,誠萬世遵行之盛典也。
白話文:
在乾隆四年十一月十七日,由太醫院使錢鬥保,右院判王炳,御醫吳謙接獲上級指令:他們被要求編修醫書,以確立正統醫學,這是由上級直接下令的。另外,所有編輯工作的相關事項,都由和親王大學士伯鄂爾泰總負責。到了五年二月十六日,和親王向朝廷報告:《傷寒論》、《金匱要略》、《雜病論》已有吳謙進行刪訂,但尚未完成,他建議將宮廷內所有醫書全數發出,以便參考覈對,選擇良辰吉日開始編輯工作,無需再從各地收集醫書。直到乾隆十四年,這項工作宣告完成。
我們僅按照原稿訂正了《傷寒論注》十七卷,《金匱要略》八卷,《刪補名醫方論》八卷,《四診要訣》一卷,《運氣要訣》一卷,《諸科心法要訣》五十四卷,《正骨心法要旨》五卷。我們認為,有藥方和理論的醫書,始於張仲景,這是醫學的正道。名醫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其精妙之處必定是藥方和理論並存,這樣才能理解透徹。至於脈學,最簡明扼要的莫過於《紫虛》,而對於運氣學說的微妙,我們不能完全摒棄。
然而,雜症變化無窮,正骨法則大多保密,我們都繪製了圖表,編制了口訣,讓學習者容易記憶,容易掌握,力求實際應用。不像宋代的《聖濟總錄》、《和劑局方》,雖然廣泛但缺乏重點,偏頗且失之公允,我們的確立的標準,確實是值得萬世遵循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