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宋史藝文志

開寶詳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

重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

白話文:

【宋史藝文志】裡記載的內容是:有個經過開寶年間詳細校訂的《本草》書籍,總共有二十卷,另外還有一卷的目錄。此外,還有一部重新覈定過的《本草》,同樣也是二十卷的內容,附帶一卷的目錄。

2. 太宗

3. 宋史藝文志

太平聖惠方一百卷

白話文:

在宋代的圖書目錄,也就是《宋史藝文志》中,有著一部名為《太平聖惠方》的醫學著作,全書共計一百卷。這本書是宋朝時期的重要醫學典籍,詳細記錄了各種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4. 仁宗

5. 宋史藝文志

慶曆普救方一卷

皇佑簡要濟眾方五卷

白話文:

在宋史的藝文志中記載,有著一本名為「慶曆普救方」的醫書,共一卷。另外還有一本「皇佑簡要濟眾方」,這本書則共有五卷。

6. 神宗

7. 宋史藝文志

太醫西局濟世方八卷

白話文:

在宋代的圖書目錄裡,記載了一本名為「太醫西局濟世方」的醫書,共有八卷。若轉換成現代白話文,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在《宋史》的書籍目錄部分,列有一本由朝廷太醫西局編撰,用來救助世人疾病的醫學著作,該書一共分為八卷。

8. 徽宗

9. 宋史藝文志

聖濟經十卷

上書七種,宋五朝敕撰。太祖開寶六年,詔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佑、陳明遇、安自良等,詳校諸本草,參以陳藏器拾遺,刊正別名,增益品目,馬志為之註解,覆命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翰林學士盧多遜校定,御製序文,鏤版於國子監。

七年,又以所釋藥類或有未允,仍命劉翰、馬志等重加增損,復詔翰林學士李昉,知制誥王佑、扈蒙等詳看。凡神農所說別以白字,名醫所傳別以墨字,仍為二十一卷。偽蜀孟昶,亦命其翰林學士韓保升,與諸醫士取唐本圖經合參,更加刪補註釋,自為制序,凡十卷,名蜀本草。

太宗太平興國中,出潛邸時所儲名方親驗者千餘首,詔醫局各上家傳方書,命王懷德、王佑、鄭彥、陳昭遇等,校正編類,各篇之首,著其疾證,淳化初書成,御製序引。仁宗慶曆八年,以福州奏,獄醫林士元,藥下蠱毒,人獲生全,詔錄其方,令國醫類集附益,書成頒行。

皇祐三年,又以外無善醫,不能救民疾疫,令醫官使周應簡聖惠方之要者,頒下諸道,敕長吏案方拯濟。嘉祐二年八月,置醫書局於編修院,詔光祿卿直秘閣林億、太常少卿直集賢院掌禹錫、國子博士高保衡、殿中丞秘閣校理張洞、殿中丞秘閣校勘蘇頌、殿中丞孫兆、尚書屯田郎中孫奇等,校正補王冰注素問二十四卷,靈樞經九卷,難經二卷,甲乙經十二卷,脈經十卷,太素經三卷,傷寒論十卷,金匱要略三卷,金匱玉函經八卷,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外臺秘要方四十卷,補註開寶本草三十一卷,凡一十四種。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序。

詔下國子監鏤版頒行。神宗元豐中,置提舉判局,設方脈、針、瘍三科,春間考試醫士,第一場問素、難、脈三經大義五道;次場問病源龍樹、千金翼方中方脈、臨證、運氣各二道;針瘍二科則去脈經,而增三部針灸經,為小學大義三道,運氣二道;三場假令治病法三道。中格高等為尚藥局醫師。

又詔天下高手醫各以得效秘方進,下太醫局試驗,依方製藥鬻之,仍模本傳世。徽宗政和間,御撰聖濟經十篇,凡四十二章,以達道、正紀、孕元、立本、制字、命物名篇,祖述內素,旁援老氏,書成頒於兩學。辟雍生吳禔為之解義。吳禔、陳振孫書錄解題作梁武吳斌。藝文志有黃維解義十卷,令皆亡佚無徵。

但據呂復群經古方考論之說如此。大觀中,詔庫部郎中陳師文等校正和劑局方,又出御府所藏禁方秘論,集海內名醫纂集聖濟總錄,卷二百方二萬,御撰序引。汴京破後,隨內府圖籍北行,南宋未有此本,故宋志不載。元大德四年,集賢學士焦惠校序,稱始成於政和,重刊於大定,今時所傳為國朝乾隆五十三年震澤汪鳴珂校刻,其友程勳多方訪覓,尚缺一百九十五、一百九十九、三百三卷。前有江蘇學政沈初、光祿卿王鳴盛序。

白話文:

[聖濟經十卷]

上書七種,是宋朝五代皇帝命令撰寫的。在太祖開寶六年,皇帝下令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佑、陳明遇、安自良等人,詳細校對各種本草,並參考陳藏器的拾遺,修正藥物的別名,增加新的條目,由馬志進行註解,再交由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翰林學士盧多遜校定,皇帝親自撰寫序言,並在國子監出版。

隔年,由於已解釋的藥物種類仍有不足,再次命劉翰、馬志等人進行增刪修改,並再度下詔翰林學士李昉,知制誥王佑、扈蒙等人詳細審閱。凡是神農所述的內容以白字表示,名醫傳下的以黑字表示,共計二十一卷。偽蜀的孟昶,也命令翰林學士韓保升,以及眾多醫士,取唐代本草圖經進行參考,加以刪補註釋,並親自撰寫序言,共十卷,命名為「蜀本草」。

太宗太平興國時期,將他在王府時收藏的千餘個親自驗證有效的名方,下令醫局各上傳家中的祕方,命王懷德、王佑、鄭彥、陳昭遇等人校正編輯,每篇的開頭都詳細說明該疾病症狀,淳化初年完成,皇帝親自撰寫序言。仁宗慶曆八年,因福州上奏,獄醫林士元用藥解除了下蠱的毒,使病人得以存活,於是下令記錄其方法,讓國家醫官們進行收集整理,完成後頒布實施。

皇祐三年,又因為外面缺乏好的醫生,無法救治民眾的疾病,命令醫官使周應簡選擇聖惠方的重要部分,頒布到各個地方,要求當地官員根據這些方法進行救助。嘉祐二年八月,在編修院設立醫書局,下令光祿卿直祕閣林億、太常少卿直集賢院掌禹錫、國子博士高保衡、殿中丞祕閣校理張洞、殿中丞祕閣校勘蘇頌、殿中丞孫兆、尚書屯田郎中孫奇等人,校正補充王冰註釋的素問二十四卷,靈樞經九卷,難經二卷,甲乙經十二卷,脈經十卷,太素經三卷,傷寒論十卷,金匱要略三卷,金匱玉函經八卷,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外臺祕要方四十卷,補註開寶本草三十一卷,總共十四種。每本書完成後立即上奏,林億等人也都為各書寫了序言。

皇帝下令國子監出版頒發。神宗元豐期間,設置提舉判局,設立方脈、針、瘍三個科目,春季考試醫士,第一場考素、難、脈三經的大義五題;第二場考病源龍樹、千金翼方中方脈、臨證、運氣各兩題;針瘍兩個科目則去掉脈經,而增加三部針灸經,考小學大義三題,運氣兩題;第三場考治病方法三題。符合標準且成績優異者,可以成為尚藥局的醫師。

又下詔全國高明的醫生,各自提供有效祕方,交由太醫局進行試驗,依照祕方製造藥物販賣,並且保留原方傳世。徽宗政和期間,皇帝親自撰寫了「聖濟經」十篇,共四十二章,內容涵蓋道、正紀、孕元、立本、制字、命物等,主要繼承內素的理論,同時引用老氏的觀點,書成後頒發給學子們學習。辟雍生吳禔為這本書寫瞭解釋,吳禔、陳振孫在書錄解題中將他誤記為梁武吳斌。藝文志有黃維的解義十卷,現在已經全部遺失,找不到相關證據。

根據呂復羣經古方考論中的描述就是這樣。大觀期間,下令庫部郎中陳師文等人校正和劑局方,又從御府中取出珍藏的祕方,集合海內的名醫編輯成「聖濟總錄」,共有二百卷,兩萬個方子,皇帝親自撰寫序言。汴京被攻破後,隨著宮廷圖籍北遷,南宋時期並沒有這個版本,所以宋朝的書目中沒有記錄。元朝大德四年,集賢學士焦惠進行校訂並寫了序言,提到此書始於政和年間,重刊於大定年間,現在流傳的是清朝乾隆五十三年震澤汪鳴珂校刻的版本,他的朋友程勳多方尋找,仍然缺少一百九十五、一百九十九、三百三卷。前面有江蘇學政沈初、光祿卿王鳴盛的序言。

其內容與病源相似,方子與千金外臺相同,只是改變了形式,未註明來源,導致經典的方子失去了原有的價值。根據王應麟的玉海記載,高宗紹興十八年閏八月二十三日,將熟藥所改為太平惠民局,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將監本的藥方頒布到各地。陳振孫在書錄解題中提到,紹興二十九年,下令醫官王繼先重新校對嘉祐本草,並在修內司刻版,現在都不再流傳。

徽宗崇寧期間,廢除提舉判局的春季考試,改隸屬於國子監,分為上舍、內舍、外舍。孝宗乾道期間撤銷了局,只留下醫學科,不再設置局。淳熙期間,又稍微改變了制度。光宗紹熙二年,重新設置了局。永樂大典收集了紹熙的程文,包括九道墨義,六道脈義,三十七道大義,八道論方,十八道假令,九道運氣,清朝四庫編為九卷,稱讚其學術貫通,分析精確,由此可見宋代對於醫學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