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9)
卷上 (9)
1. 魏華氏佗
2. 梁七錄
內事五卷
3. 隋書經籍志
觀形察色並三部脈經一卷
枕中灸刺經一卷
白話文:
[觀看身體外型與面色並結合三部脈法的診斷手冊一卷]
[枕中所藏的針灸治療手冊一卷]
4. 宋史藝文志
藥方一卷
上書四種,魏沛國譙人華佗撰。倫又名旉,字元化。遊藝徐土,年且百歲,猶有壯容。精於方藥,治病奇詭,而性惡難合,恥以醫名。武帝苦頭風,佗針之即止。後求歸取方,托妻病,召之不赴。帝怒其詐,收獄殺之,書皆不傳。
白話文:
有一卷藥方書籍,
這些書籍由四種不同的著作組成,是由魏朝沛國譙地的人華佗所寫。華佗,另名為旉,字元化。他曾在徐州地區遊歷,即使已近百歲,外表仍顯得年輕壯健。他在藥方和治療方面非常精通,用藥方式奇特,然而他的性格古怪難以與人相處,並且認為以醫生為名聲是件羞恥的事。曹操(當時稱為武帝)曾苦於頭痛,華佗為他施針後症狀馬上減緩。後來,華佗請求回家取藥方,卻藉口妻子生病,被召回後也未再回到曹操身邊。曹操憤怒他欺騙自己,於是將華佗逮捕入獄並處死,華佗的醫書也因此未能流傳下來。
5. 魏吳氏普
6. 梁七錄
本草六卷
白話文:
本草六卷
7. 隋書經籍志
華佗方十卷
白話文:
華佗方十卷
8. 唐書藝文志
本草因六卷
集華氏藥方十卷
上書四種,去復二種,凡二種,魏廣陵吳普撰。普,華氏弟子,准師處療,多所全濟。受虎鹿熊猨鳥五禽道引之戲,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固,其書至宋失傳。佗又有弟子樊阿善針,受漆葉青黏散,服之年百餘歲。世傳中藏經八卷,隋唐未錄,宋志始見。且方中所用太平錢,山藥,一為宋熙陵初年號,一為避厚陵偏諱。
鄧處中究不知為何時人,其自序荒誕,與本傳不合。然書中論脈察聲色形證具有至理,王氏脈經徵引極多,殆即吳氏所集之書。後人附入別方,幻改今名耳,特識於吳氏之下。
白話文:
【本草因】六卷,【集華氏藥方】十卷。
以上四種書籍,剔除重複的兩種,剩下兩種,由魏朝廣陵的吳普所編寫。吳普是華佗的弟子,他遵循老師的治療方法,治癒了許多病人。他學習了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運動方式作為養生之道,到了九十歲時,他的聽覺和視力依然敏銳,牙齒也保持完好,但他的書籍到了宋代已經失傳。華佗還有另一個弟子樊阿,擅長針灸,並從華佗那裡學得了漆葉青黏散,服用後活到一百多歲。有一部【中藏經】八卷,在隋唐時期沒有被記錄,直到宋代的書目中才出現。書中提到的太平錢和山藥,其中一種是指宋熙陵初年的年號,另一種則是為了避免冒犯厚陵的諱言。
至於鄧處中,我們無法確定他是哪個時代的人,他的自序充滿荒誕,和他的生平傳記有出入。然而,他的書籍中對於脈象、聲音、面色、形態以及病症的討論都有深奧的道理,王氏的【脈經】引用了他的許多觀點,這很可能就是吳普所編集的書籍。後人將其他藥方加入,並且修改了書名,我在這裡特別將其歸在吳普的作品之下。
9. 魏李氏鐺之
10. 梁七錄
藥錄六卷
本草經一卷
藥方一卷
白話文:
總共有六卷的藥物紀錄。
其中,有一卷是關於基本草藥的經典介紹。
另外,還有一卷是專門記錄各種藥方的。
11. 唐書藝文志
李氏本草三卷
上書四種,魏李鐺之撰。新唐志作華氏弟子,不列爵里,書皆失傳。
白話文:
在《唐書藝文志》中有記載,《李氏本草》共三卷,這本書是由魏朝的李鐺之所編寫。根據新版的《唐志》記載,他被列為華佗的弟子,但並未詳細列出他的封號和出生地。可惜的是,這些書籍現在都已經失傳了。
12. 晉王氏叔和
13. 梁七錄
論病一卷
白話文:
論病一卷
14. 隋書經籍志
脈經十卷
白話文:
脈經十卷
15. 唐書藝文志
脈經十卷
仲景藥方十五卷
傷寒卒病論十卷
白話文:
《脈經》共十卷,
張仲景的《藥方》共有十五卷,
《傷寒卒病論》則有十卷。
16. 宋史藝文志
脈經十卷
金匱要略方三卷
金匱玉函經八卷
脈決機要三卷
民間行本
脈經十卷
金匱玉函經八卷
上書十一種,去復四種,凡七種。西晉太醫令高平王叔和撰。叔和一代名醫,去漢未遠,故有深知灼見,能傳仲景道脈。摭集古經名論,撰脈經九十七篇。仲景傷寒金匱之文十載八九,當成於三陰三陽篇之先。宋熙寧初校正後,鏤板於廣西漕司,長樂陳孔碩序。元泰定間,龍興醫學教授謝縉重刻,東陽柳道傳序。
道光癸卯,疁城黃鋐刊本,跋稱得明萬曆三年晉安袁表本,卷末識童文舉復校重梓者。又得趙府居敬堂本,元泰定四年宗濂書院本,與家藏鈔本校刻,前有叔和自序,及熙寧元年林億等進呈剳子,附袁氏補註金匱玉函經林億校定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
首證治總例一十六條,次痙濕暍二十八條,辨脈四十五條,三陰三陽三百二十八條,厥利嘔噦五十條,霍亂十條,陰陽易等八條,與傷寒次序不合;不可發汗等一十七篇三百四十七條,與脈經次序不合;且文義增損,語義不侔,恐是宋人偽託。傳本為國朝康熙丙申上海陳世杰校刻,首列宋英宗治平三年校上疏,次自序與何焯、陳汝楫序。
案仁宗朝,王洙於館閣蠹簡中,得金匱玉函要略三卷,上卷傷寒,中卷雜病,下卷藥方並療婦人。林億以論傷寒者為金匱玉函經,論雜病療婦人者為金匱要略。而論雜病之文出脈經八卷,療婦人之法出脈經九卷。王洙宋城人,舉進士,累官翰林學士,泛覽博記,無所不通。著易傳十卷,雜文十餘篇。
子欽臣,賜進士及第,累官集賢院待制知成德軍,為文至多,藏書萬卷,皆手自仇正。
白話文:
在《宋史藝文志》中記載了以下幾本書:《脈經》十卷,《金匱要略方》三卷,《金匱玉函經》八卷,《脈決機要》三卷,以及一些民間通行的版本,如《脈經》十卷和《金匱玉函經》八卷。
這些書共十一種,去除重複的四種,實際上有七種。這些書是由西晉時期的太醫令,來自高平的王叔和撰寫的。王叔和是當時的一代名醫,他離漢朝時代不遠,因此對醫學有深邃的洞察力,能夠傳承仲景的脈學理論。他收集古籍中的著名論述,撰寫了《脈經》共九十七篇。仲景的《傷寒》和《金匱》的文章中有八九篇被他收錄,應該是在他撰寫《三陰三陽篇》之前。在宋朝熙寧初年,這些書被校正後,在廣西漕司進行雕版印刷,由陳孔碩作序。在元朝泰定期間,由龍興的醫學教授謝縉再次雕刻,由柳道傳作序。
在道光癸卯年,由疁城的黃鋐出版,他在跋文中說他得到了明朝萬曆三年的晉安袁表版本,卷尾標注了童文舉的再次校對和重新刻印。他又得到了趙府的居敬堂版本,元泰定四年的宗濂書院版本,以及自己家收藏的手抄本,進行了校對和刻印,前面有王叔和的自序,以及熙寧元年林億等人進呈的奏章,附帶了袁氏補註的《金匱玉函經》林億校訂的二十九篇,共一百一十五個藥方。
書中首先有十六條關於總體診治原則,接著是二十八條關於痙、濕、暍的論述,再後是四十五條辨脈的論述,三陰三陽的論述有三百二十八條,厥利嘔噦的論述有五十條,霍亂的論述有十條,陰陽易的論述有八條,這些和《傷寒》的順序不一致;接下來有一百七篇,共三百四十七條不可發汗等的論述,這些和《脈經》的順序不一致;而且文字意義有增減,語義不同,恐怕是宋人偽造的。這些版本在清朝康熙丙申年由上海的陳世傑校訂刻印,開頭列出了宋英宗治平三年的校上疏,接著是自序和何焯、陳汝楫的序。
根據史料記載,在仁宗朝,王洙在館閣蠹簡中發現了《金匱玉函要略》三卷,上卷講述傷寒,中卷講述雜病,下卷講述藥方和婦科治療。林億認為講述傷寒的是《金匱玉函經》,講述雜病和婦科治療的是《金匱要略》。而講述雜病的內容出現在《脈經》八卷中,婦科治療的方法出現在《脈經》九卷中。王洙是宋城人,考取了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博覽羣書,無所不通。他撰寫了《易傳》十卷,雜文十多篇。
他的兒子王欽臣,被賜予進士及第,官至集賢院待制知成德軍,他寫了很多文章,藏書一萬卷,都是親自校對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