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10)
卷上 (10)
1. 晉葛氏洪
2. 梁七錄
肘後方二卷
白話文:
肘後方二卷
3. 隋書經籍志
玉函煎方五卷
肘後方六卷
白話文:
「玉函煎方」共有五卷,
「肘後方」則有六卷。
這兩本書都是古代的醫學著作。"玉函煎方"和"肘後方"分別有五卷和六卷的內容。
4. 唐書藝文志
肘後救卒方六卷
白話文:
在唐代的書籍藝文志目錄中,記載了一部名為「肘後救卒方」的醫學著作,全書共有六卷。如果以現代白話文解釋,這相當於一本在唐代被記錄於藝文志中的醫學古籍,書名可解作「緊急救治的隨身藥方」,總共分為六卷。
5. 宋史藝文志
肘後備急百一方六卷
白話文:
【宋史藝文志】裡記載的【肘後備急百一方六卷】,在現代白話文中可解釋為:在宋代的書目錄(宋史藝文志)中,有著一部名為「肘後備急百一方」的醫學著作,全書共計六卷。這本書主要是收集了多種應急的醫療方法和處方,以供在緊急情況下使用。"肘後"一詞,暗喻這些知識是隨時可用,就像放在手肘後面一樣方便。
6. 國朝四庫
肘後備急方八卷
上書六種,去復四種,凡二種。晉句容葛洪撰。洪字稚川,受業於從祖元之弟子鄭隱。元帝為丞相闢為椽,以平賊功爵關內侯,遷散騎常侍,領大著作,因年老辭,乞為句漏令,入羅浮山煉丹,年八十一卒。肘後方梁僅二卷,隋唐宋六卷,類皆後人增入。金匱藥方十五卷亡。
白話文:
"肘後備急方"共有八卷,
原書有六種版本,刪除了四種重複的,最終剩下兩種版本。此書是由晉代的葛洪編寫的。葛洪,字稚川,他的師承是來自他堂祖父的弟子鄭隱。在元帝擔任丞相時,葛洪被徵召為掾吏,因為平定叛亂的功績,被封為關內侯,並升遷為散騎常侍,同時兼任大著作一職,但後來因年老請求辭官,希望轉任句漏縣令,之後進入羅浮山進行煉丹,享年八十一歲而逝。最初的"肘後方"在梁代只有兩卷,到了隋、唐、宋三朝則擴增至六卷,這些增加的內容多是後人所補充。而另一部作品"金匱藥方"共計十五卷,但已遺失。"
7. 晉皇甫氏謐
8. 隋書經籍志
依諸方撰一卷
白話文:
根據各種處方編寫了一卷書。
9. 唐書藝文志
黃帝三部針經十二卷
白話文:
在唐代的書籍藝文志目錄中,有著一部名為「黃帝三部針經」的醫學著作,全書共有十二卷。在現代白話文中,這句話可以翻譯為:在唐代的藝文志裡,記錄了一本由黃帝撰寫,關於針灸的醫學典籍,這本書被分成了三部分,總共有十二卷。
10. 宋史藝文志
黃帝三部針經十二卷
白話文:
在宋代的圖書目錄,也就是《宋史藝文志》中,有著一部名為《黃帝三部針經》的書籍,全書共計十二卷。以現代白話文來說,這本書就是在講述由黃帝所傳下的,有關針灸治療的三大部分知識,內容詳細分為十二個部分或章節來敘述。
11. 國朝四庫
甲乙經八卷
上書四種,去復一種,凡三種。晉魏郡皇甫謐撰。謐字士安,自號元晏先生。郡召上計椽舉孝廉。景元初,晉王為相國,闢皆不就。泰始受禪,著釋勸論以通志,武帝敦闢不已,謐上疏辭疾,稱草莽臣,患軀半不仁。十九載服寒食散違節,隆冬裸袒食冰者七年。又表借帝書,時人目為書淫,因病學醫。
甘露中,撰集黃帝、岐伯、針經、素問、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使事類相從,刪浮去復,成一十二卷,自為序。梁錄作十二卷。隋志作甲乙經十卷、音一卷。舊唐志作黃帝三部針經十三卷,皇甫謐著。新唐志既有甲乙經十二卷,又有三部針經十三卷,當是復誤。書凡一百二十八篇,句中夾註多引楊氏太素,孫氏千金,王冰素問注,王維德銅人圖,皆宋林億等校正所加。今時所傳,系明新安吳勉學校刻。
晉書,謐幼名靜,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出後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遊蕩不好學。叔母任氏,流涕婉教,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居貧恆力穡勤學,遂博綜典籍,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太康三年卒,年六十八。
遺命:服幅巾故衣,以蘧篨裹屍,麻約二頭,置屍床上,擇不毛之地,穿阮深十尺,長一丈五尺,舉床就阮,去床下屍,平生之物,皆無所隨,惟齋孝經一卷,蘧篨之外,便以親土,土與地平,還其故草,使生其上。不種樹木,形骸與后土同體,魂爽與元氣合靈。亡有前後,不得移祔,無張神座,無十五日朝夕上食禮,不墓祭,但月朔於家設席以祭,百日而止。臨必昏明,不得以夜。
撰帝王世紀、年曆、高士、逸士、列女等傳,元晏春秋,及詩賦諫頌論難等。門人摯虞、張軌、牛綜、席純皆為晉名臣。子童靈、方回,方回少遵父操,永嘉初,屢徵博士不起,避亂荊州,閒戶閒居,尊賢愛物,人咸崇敬之。刺史陶侃,每著素士服望門輒下,禮敬甚厚。王敦遣從弟廙代侃,遷侃廣州,方回諫阻不從,敦果欲殺侃,賴周訪獲免。
廙至荊州,大失物情,以方回為侃所敬,乃收斬樹威。荊土華夷莫不流涕。晉名臣見於外臺秘要者,有範汪、張湛。湛無傳。汪字元平,雍州刺史晷之孫,少孤貧,六歲過江、依外家新野庾氏,荊州刺史王澄,見而奇之。年十三喪母,家貧好學。蘇峻之亂,汪西遁詣庾亮,溫嶠陳討賊狀,始解褐參護軍事。
賊平,賜爵都鄉侯,為亮佐吏十餘年,轉鷹揚將軍,徵拜中書侍郎,屢有建白。桓溫徵蜀,委以荊州留府。蜀平,進爵武鄉杲侯。溫請為長史,江州刺史,皆不就,自求為東陽太守,甚有惠政。遷除都督徐兗青冀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假節,桓溫北伐,以失期免為庶人。汪屏居吳郡,從容講肄,不言枉真,後至姑孰見溫,溫謂汪遠來詣已,引身望袁宏曰:范公來可作太常。及見溫方謝意,汪曰:亡兒瘞此故來視之耳。
白話文:
在晉朝時期,魏郡的皇甫謐編寫了一部名為《甲乙經》的醫學著作,共計八卷。皇甫謐,字士安,自稱元晏先生。他拒絕了郡縣多次的徵召,包括孝廉的提名,甚至在景元初年,晉王擔任相國時的邀請,他也未曾應允。直到泰始年間,晉武帝登基,皇甫謐著寫了《釋勸論》以表達他的志向,儘管武帝一再敦促,他仍上疏推辭,自稱為草莽之臣,身體半邊失去知覺。他於十九年間服用寒食散,且在寒冬裸身食用冰塊,持續了七年。同時,他請求借用皇帝的藏書,被當時的人視為書癡,也因此病痛開始學習醫術。
在甘露年間,他整理黃帝、岐伯、針經、素問、明堂孔穴針灸治療要訣,將相關內容歸納整合,刪除重複和無關的部分,最終完成十二卷的著作,並附上了自己的序言。梁朝的書錄記載為十二卷,隋朝的書志則記錄為《甲乙經》十卷加上一卷的音韻解釋。唐朝舊書志記載為《黃帝三部針經》十三卷,由皇甫謐撰寫。新唐書志則既有《甲乙經》十二卷,也有《三部針經》十三卷,可能是重複或誤記。全書共有一百二十八篇,句中夾註引用了楊氏《太素》、孫氏《千金》、王冰《素問》註解、王維德《銅人圖》等內容,這些都是由宋朝林億等人校正時加入的。現存的版本,是明朝新安的吳勉學所校刻。
皇甫謐自幼名為靜,出生於安定朝那,是漢朝太尉皇甫嵩的曾孫,後過繼給叔父,搬至新安居住。二十歲之前,他遊手好閒,不喜學習,直到叔母任氏哭泣著溫柔地教導他,才感動並跟隨鄉裏的席坦學習。他雖生活貧困,卻努力耕作,勤奮學習,終於博覽羣書,有了高尚的志向,專心於寫作。他在太康三年去世,享年六十八歲。
他留下遺囑:希望用簡單的衣物和頭巾包覆屍體,用草蓆包裹,以麻繩綁住兩端,將屍體放置在沒有植被的土地上,挖掘深度十尺,長度一丈五尺的坑洞,將牀抬入坑中,然後移開牀,只留下屍體。他希望生前的物品都不隨葬,僅有一卷《孝經》伴隨,草蓆之外,直接覆蓋泥土,讓屍體與土地接觸,土面與地面保持同一水平,再將原本的草覆蓋其上。不種植任何樹木,讓身體與大地融為一體,靈魂與天地之氣結合。對於死亡的先後順序,他要求不得改變,不設立神位,不執行每日十五次的祭祀禮儀,不在墓地祭祀,僅在每月初一在家設置祭席,一百天後停止。祭拜必須在清晨或傍晚,不能在夜晚。
他編寫了《帝王世紀》、《年曆》、《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等傳記,以及《元晏春秋》,還有詩賦諫頌論難等作品。他的學生摯虞、張軌、牛綜、席純都成為晉朝的著名大臣。他的兒子童靈和方回,方回年輕時遵循父親的品德,永嘉初年,屢次被徵召為博士,但他都未接受,選擇避亂至荊州,過著低調的生活,尊重賢能,愛護百姓,受到人們的尊敬。刺史陶侃每次穿著平民的服裝到他家門口,都會下車表示敬意,禮遇非常周到。王敦派遣他的堂弟王廙取代陶侃,將陶侃調往廣州,方回曾勸阻王敦,但王敦不聽,王敦確實有計劃殺害陶侃,幸虧周訪的介入才得以免難。
王廙到荊州後,失去了當地人的支持,因為方回受到陶侃的敬重,王廙為了樹立權威,將方回逮捕斬首。當地的華人和少數民族無不痛哭流涕。晉朝的名臣,在《外臺祕要》中有提及的,包括範汪和張湛。張湛無傳記留存。範汪,字元平,是雍州刺史範晷的孫子,自幼喪父,家境貧寒,六歲時渡江投靠外祖父新野庾氏,荊州刺史王澄見到他認為他是奇才。十三歲母親過世,家境貧困但熱衷學習。在蘇峻叛亂期間,範汪逃往荊州投奔庾亮,溫嶠陳述討伐叛軍的情況,他才開始從事軍務。
叛亂平定後,他被封為都鄉侯,作為庾亮的助手十多年,轉任鷹揚將軍,後被徵召為中書侍郎,多次提出建議。桓溫徵討蜀地時,將荊州的留守事務交託給他。蜀地平定後,他的爵位升為武鄉杲侯。桓溫請他擔任長史和江州刺史,但他都拒絕了,自己要求擔任東陽太守,實施了很多有益民生的政策。後任都督徐、兗、青、冀、揚州的晉陵等軍事職務,假節,桓溫北伐時,因未能按時行動被罷黜為平民。範汪退隱吳郡,從容不迫地講學,不談論是非曲直。後來到姑孰拜見桓溫,桓溫認為範汪遠道而來拜訪自己,挺身望向袁宏說:範公來可以擔任太常。等到見到桓溫,範汪才表示來意,他說:「亡兒埋葬在此,特地來探望而已。」桓溫感到非常失望。範汪六十五歲在家去世,追贈為散騎常侍,諡號為穆。他編寫了《東陽方》,在梁朝書錄中記載為一百七十六卷,在隋朝書志中記載為一百五十卷加一卷目錄,在唐朝書志中記載為一百七十卷,由尹穆編纂。他的長子範康繼承了他的爵位,但早逝,次子範寧,字武子,推崇儒家學說,抑制世俗風氣,擔任豫章太守。因江州刺史王凝之彈劾而被免職。他的兒子範泰當時擔任天門太守,辭去官職為父親申訴,最終獲得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