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3)
卷上 (3)
1. 明吳氏有性
2. 國朝四庫
瘟疫論二卷補遺一卷
上書一種,明震澤吳有性撰。有性字又可。是書以四時沴氣蘊為瘟疫,病類傷寒而迥異,古未分別,乃著此論。謂邪自口鼻入伏膜原,與傷寒邪從毫竅入者相反。數百瘟疫中,偶或有一傷寒,言殊鹵莽滅裂。蓋崇禎之世,兵燹頻仍,凶荒迭薦,民生流離,死亡載道,其乖戾汙穢之氣,蒸為瘟疫。
病源即屬凶殘,治法不妨峻厲。有性智不及此,遂因當時治效,輒著正名正誤諸篇,誹議先賢,流毒後世,聖裔孔以立為之註釋,亦讀書偏信之過耳。
白話文:
這本書名為《瘟疫論》,共計兩卷,附有補遺一卷,是由明朝吳有性在震澤所撰寫。吳有性的字為又可。在這本書中,他認為瘟疫是由四季不調和的氣候導致的疾病,雖然其症狀類似於傷寒,但實際上兩者截然不同。古時候人們並沒有將它們區分開來,因此吳有性撰寫了這本書。他指出,瘟疫的病因是通過口鼻進入人體,潛伏在膜原部位,而傷寒則是由皮膚毛孔進入,兩者的傳染途徑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在數百個瘟疫病例中,偶然會出現一個傷寒病例,這種說法顯得有些草率且缺乏根據。
在崇禎時期,戰火連綿,災荒頻繁,人民流離失所,死亡遍地,這種惡劣環境下產生的污濁之氣,最終引發了瘟疫。由於疾病的來源本身就十分兇殘,因此治療方法也需嚴厲。然而,吳有性並未充分理解到這一點,他僅憑借當時的治療效果,便立即撰寫了《正名》、《正誤》等篇章,對前人的學說進行批評,這種行為對後世造成了不良影響。孔子的後代孔以立對他的著作進行了註釋,這也是因為他對書中的觀點存在片面相信的問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