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7)

1. 宋孫氏兆

2. 明史藝文志

素問註釋考誤十二卷

上書一種,宋殿中丞孫兆撰。兆父用和,昭陵時官尚藥奉御太醫令。宋志有孫氏傳,家秘寶方五卷,自言為思邈之後,父子皆以醫名。兆弟宰為河東漕屬,呂惠卿為並帥,從宰得其書序而刻之。與兆同校書之國子博士高保衡字若納,宋史藝文志有素問誤文闕義一卷,傷寒類要四卷,與孫氏之書世皆不傳。

白話文:

《素問註釋考誤》共十二卷,是由宋代的殿中丞孫兆所撰寫。孫兆的父親孫用和,在昭陵時期擔任尚藥奉御及太醫令。在《宋志》中有孫氏的傳記,記錄他家中珍藏的《家祕寶方》五卷,孫氏自稱是孫思邈的後人,他和他的父親都以醫術聞名。孫兆的弟弟孫宰在河東漕運部門任職,當時呂惠卿為幷州帥,孫宰將這些書籍給了呂惠卿,呂惠卿為此書作序並刻印出版。

與孫兆一同在國子監校對書籍的博士高保衡,字若納,他也有一卷《素問誤文闕義》和四卷《傷寒類要》的著作,但這些書籍和孫氏的書籍一樣,都未能流傳至今。

3. 宋韓氏祗和

4. 國朝四庫

傷寒微旨二卷

上書一種,宋韓祗和撰。祗和史志不載,宋陳振孫據序題元祐丙寅,定為哲宗時人明永樂大典始標其名,而亡其序。國朝四庫,從大典中錄出一十五篇,釐為二卷。稱其能變通仲聖之旨,以汗下溫三法分案時候辰刻,參之脈理病情,可汗篇分陰盛陽虛、陰虛陽盛、陰陽俱盛三門。又以陽黃歸之汗溫太過,陰黃歸之過下亡津,皆研析精微,切中窾要。

惟以早下為大戒,並不聲明脈症,未免矯率。禾於沈氏傷寒綱目中,讀其所引七條,未窺全豹。

白話文:

這本書叫做《傷寒微旨》,共有兩卷,是由宋代的韓祗和所寫。歷史記載中並無太多關於韓祗和的信息,宋朝的陳振孫根據書中的序言,得知此書寫於宋哲宗元祐年間的丙寅年。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永樂大典》首次將作者的名字標明,但遺憾的是,序言部分已佚失。清朝的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錄出十五篇文章,整理成為兩卷。此書被認為能夠靈活地演繹張仲景的思想,將發汗、攻下、溫裏三種治療方法按照時間節點,即季節、時辰進行分類,再結合脈象和病情來判斷治療方法,其中的「可汗篇」將病態分為陰盛陽虛、陰虛陽盛、陰陽俱盛三種情況。此外,他認為陽黃是因為發汗和溫裏過度,而陰黃則是因為過度攻下導致體內津液流失,這些觀點都十分精細且切中要害。

然而,他對早期攻下這一做法有著極大的戒備,並且在沒有詳細說明脈象和病情的情況下就作出這樣的結論,不免有些草率。在沈氏的《傷寒綱目》中,只讀到他引用的七條內容,無法全面瞭解他的觀點。

5. 宋龐氏安時

6. 宋史藝文志

難經解義一卷

驗方一卷

白話文:

在宋史的藝文志中記載,有一卷書是解釋與探討「難經」的意義和內容。另外還有一卷書則是記錄了經過實驗驗證的有效藥方。

在《宋史》的書目裡,提到有一本書專門解析《難經》這本古醫書的內容。另一本書則是收錄了一系列經過實際驗證有效的藥方。

7. 宋晁氏讀書志

家藏秘寶方五卷

白話文:

在宋代晁氏的讀書志裡記載,家中收藏了一套名為「祕寶方」的醫書,總共有五卷。這套書詳細記錄了許多珍貴的藥方和醫療知識。

8. 國朝四庫

傷寒總病論六卷音訓一卷修治藥法二卷

上書四種,宋蘄水處士龐安時撰。安時字安常,余書亡佚,惟傷寒總病論三種,自明王宇泰用活字版印後,至國朝道光癸未,吳門黃丕烈,始得宋本影刻。首有蘇軾帖,黃廷堅後序,張來跋,蘇黃名皆空白,蓋當政和禁絕蘇黃文字時也。安常豪富,輕財慈愛,名傾淮南,中年屏絕戲弄,刻意學術,故其持論精卓,足為仲聖羽翼。

白話文:

這四種書籍,是由宋代蘄水的隱士龐安時所撰寫的。龐安時,字安常,其他的著作已經遺失,只剩下《傷寒總病論》等三種書籍,從明代王宇泰使用活字版印刷後,到了我們國家清朝道光年間癸未年,吳門的黃丕烈才首次找到宋代的版本進行影印刻製。書首有蘇軾的題詞,以及黃廷堅的後序和張來的跋文,蘇軾和黃廷堅的名字都被留白,可能是當時政和時期禁止蘇軾和黃廷堅的文字所致。龐安常家境富裕,他輕視財富而富有慈愛之心,在淮南地區頗有名聲,中年後他拒絕一切娛樂,專心研究學問,因此他的理論精確卓越,足以作為醫聖張仲景的輔助。

9. 宋錢氏乙

10. 宋史藝文志

小兒藥證直訣八卷

上書一種,宋鄆錢乙撰。乙字仲陽,吳越王宗屬,曾祖贇,隨王納土,因家於鄆。父顥善針,匿姓名東遊海上。乙三歲母亡,姑嫁醫工呂,哀其孤,撫為子以授其業,姑病革始告之,故乙泣請跡父,五六往始得遇,又數年乃迎歸。乙年三十,以顱囟方著名山左。元豐中,治長公主疾有功,授翰林醫學,賜緋。

又愈皇子儀國公病,擢太醫丞,賜紫衣金魚。俄以病免。哲宗復召入禁中宿值,久之辭疾予告,左手足攣痹者十數年,年八十二卒。其傷寒論指微五卷,宋潛溪稱其深造仲景閫奧,並嬰孺論百篇,當時即已散佚。今之直訣,系宋閻孝忠所集,明薛己竄改,殊為紕繆,全失錢書之真。

白話文:

這本書名為《小兒藥證直訣》,共八卷,是由宋代鄆州的錢乙撰寫的。錢乙,字仲陽,是吳越王宗室的後裔,他的曾祖父錢贇在跟隨吳越王納土後,便在鄆州定居。錢乙的父親錢顥擅長針灸,但隱藏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到東邊的海上遊歷。錢乙三歲時母親去世,由姑姑嫁給一個叫呂的醫生,呂氏同情錢乙的孤苦無依,將他收養為子並傳授醫術。直到姑姑病重時才告訴錢乙真相,於是錢乙流著淚尋找父親,經過五六次的往返,終於找到父親,又過了幾年,才將父親接回家中。

錢乙三十歲時,以擅長治療兒童疾病而在山東一帶享譽。在宋朝元豐年間,因為成功治療了長公主的疾病,被授予翰林醫學的官職,並獲賜紅色官服。之後,他又成功治好了皇子儀國公的疾病,被提拔為太醫丞,獲賜紫色官服和金魚袋。不久後,因健康問題辭去官職。然而,宋哲宗再次召他入宮,讓他擔任夜間值班的醫官。多年來,他的左手和腳有痙攣和麻痺的問題,最終在八十二歲時去世。

錢乙的《傷寒論指微》五卷,被宋朝的潛溪先生評價為深入理解了張仲景的醫學精髓。而《嬰孺論》一百篇,卻在當時就已經散佚。現存的《小兒藥證直訣》,是由宋代的閻孝忠收集整理的,明代的薛己對其進行了篡改,導致內容出現許多錯誤,完全失去了錢乙原書的真諦。

11. 宋朱氏肱

12. 宋史藝文志

內外二景圖三卷

南陽活人書二十卷

上書二種,宋吳興朱肱撰。肱,秘書丞臨之子,中書舍人服之弟,登第仕至朝奉郎直秘閣。是書因傷寒辭旨雅奧,淺學費解,遂設為問答,綴緝成篇,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自己巳至戍子歷二十寒暑而成。本名無求子傷寒百問方,武夷張蕆作序,易此名,以仲景南陽人而活人者。傳本系明金壇王宇泰醫統正脈中摘出。內外二景圖亡。

白話文:

《內外二景圖》共有三卷,

《南陽活人書》則有二十卷。

以上兩本書,是由宋代吳興的朱肱所撰寫。朱肱是祕書丞朱臨的兒子,也是中書舍人朱服的弟弟,他通過科舉考試,官職曾至朝奉郎並在祕閣工作。他因為覺得《傷寒論》的詞意深奧,初學者難以理解,於是用問答的方式,編輯成書,總共計有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從己巳年到戍子年,耗時二十年才完成。這本書原本的名字叫《無求子傷寒百問方》,武夷的張蕆為其作序,後改為現名,因為張仲景是南陽人,而這本書是為了救人生命而寫。此書的版本源自明朝金壇的王宇泰從《醫統正脈》中摘錄出來的。可惜的是,《內外二景圖》已經遺失了。

13. 宋成氏無己

14. 宋史藝文志

傷寒論注十卷

明理論三卷

論方一卷

白話文:

《宋史藝文志》中記載的書目如下:

  1. 《傷寒論注》十卷:這本書是對《傷寒論》這部重要中醫典籍的詳細註釋,共有十卷。

  2. 《明理論》三卷:此書深入探討醫學理論,內容豐富,共分為三卷。

  3. 《論方》一卷:這是一部專門討論藥方應用的著作,全書集結在一卷之中。

15. 國朝四庫同

上書三種,金聊攝成無己撰。無己宋嘉祐時人,後聊攝入金,遂為金人。正隆丙子年九十餘尚存。先師傷寒論,自晉王叔和編輯,宋高繼沖重編,林億等校定,無己研究終身,深有所得,故其註釋簡謹。又著明理論五十篇,論方二十篇,闡明辨證用方之義。紹興甲子,洛陽嚴器之撰序推挹極至。

開禧元年,歷陽張孝忠跋云:紹興庚戍,得傷寒論注十卷於醫士王光庭家。後守荊門,又於襄陽訪得明理論。因合刊於郴山。今郴山本尚有藏者。明新安吳勉學校本首有嚴序,宋志有嚴器之明理論四卷,或是此書之注。郭長揚自序有常器之補治論,極為推重,或是一人,存疑俟考。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這本書共有三部分,是由無己在金朝時期完成的。無己原本是宋朝嘉祐年間的人,在後來遷徙到金朝,成為金朝的人民。到了金世宗正隆年間的丙子年,他已經超過九十歲但依然健在。他的老師是《傷寒論》的作者,這本書從晉朝的王叔和編輯,經過宋朝的高繼沖重新編輯,再由林億等人校訂。無己窮盡一生研究《傷寒論》,對其中的道理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在注釋中的講解非常簡潔且嚴謹。

他又寫了《明理論》五十篇,《論方》二十篇,詳細地闡述瞭如何根據病症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在紹興甲子年,洛陽的嚴器之為這本書寫了一篇序,極力推崇無己的學問。

在開禧元年,歷陽的張孝忠在他的跋文中提到:在紹興庚戌年,他在醫生王光庭家中找到了《傷寒論注》十卷。後來,當他駐守荊門時,又在襄陽找到了《明理論》。於是,他將這些書在郴山一併出版。現在,郴山版的這些書仍有人收藏。新版的《新安吳勉學》在開頭有嚴器之寫的序,而在宋代的圖書目錄中,有嚴器之的《明理論》四卷,可能是這本書的注釋。郭長揚在自序中提到了常器之的《補治論》,非常推崇,可能嚴器之和常器之是同一個人,但這個問題仍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