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下 (7)
卷下 (7)
1. 國朝四庫
尚論篇八卷
醫門法律十二卷
寓意草四卷
民間行本
尚論前篇二卷
尚論後篇四卷
醫門法律六卷
寓意草一卷
上書三種,南昌喻昌撰。昌字嘉言,明崇禎中以選貢入都,卒無所就,往來靖安間,後復寄寓常熟,皆以醫名。是書首為尚論大義一篇,謂卒病傷寒論十六卷,卒病論六卷已亡。傷寒論系王氏以己意編集,賴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以校正。又駁正序例,校定篇目,推方氏改叔和之舊,為有卓識。
白話文:
這本書有三冊,是南昌人喻昌編寫的。喻昌字嘉言,明朝崇禎年間通過選貢進入京城,但最終沒有任職,往返於靖安之間,後來又寄居在常熟,都是因為醫術而有名。這本書的第一個部分是《尚論大義》,其中提到《傷寒論》十六卷和《卒病論》六卷已經失傳。《傷寒論》是王氏根據自己的想法編輯的,幸好保留了三百九十七種方法和一百一十三種藥方的名稱,可以進行校正。另外,作者還駁斥了《傷寒論》序例的說法,校訂了篇目,認為方氏修改叔和的舊文本是明智之舉。
殊不知方法之數,定於林億。傷寒卒病唐志本系一書,僅有十卷。王氏編後,尚有高氏,其叫囂拗執,實緣不善讀書。法律明治療之術,定功罪之律,專為庸醫誤人而作,思患予防,亦醫林之砥柱也。所引宋人劉溫舒撰運氣論奧三卷,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明姑蘇人俞子容,字約齋,撰續醫說十卷。
白話文:
很少人知道治療方法的數量,最終由林億決定。傷寒卒病的唐志原本只有十卷。王氏編纂後,還有高氏,他大聲喧嘩且固執己見,實際上是因為不善於讀書。法律明確了治療方法,制定了功罪的法則,專門是用來防止庸醫誤人,處處設想預防,也是中醫界的標杆。所引用的宋人劉溫舒所著的運氣論奧三卷,可以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看到。明朝姑蘇人俞子容,字約齋,所著的續醫說有十卷。
懷慶河內人何柏齋,名塘,宏治壬戍進士,官南京右付都御史,撰醫學管見。弟子秀水徐彬字忠可,撰一百十三方發明,未載卷,金匱要略論注二十四卷,康熙辛亥梓行。沈明宗字目南,與彬同時同里。師海鹽石楷,撰傷寒論注十卷,金匱要略注二十四卷,康熙壬申梓行。二家書皆精爽可觀。
白話文:
懷慶河內人何柏齋,字名塘,在宏治壬戍年考取進士,官拜南京右副都御史,撰寫了《醫學管見》。他的弟子是秀水的徐彬,字忠可,撰寫了一百一十三方藥方以闡明醫理,但未被收入書籍中。徐彬還撰寫了二十四卷《金匱要略論注》,在康熙辛亥年木刻印刷出版。沈明宗,字目南,與徐彬是同時同裏的人。他師從海鹽的石楷,撰寫了十卷《傷寒論注》,二十四卷《金匱要略注》,在康熙壬申年木刻印刷出版。這兩位醫家的著作都非常精湛,值得一讀。
2. 四庫
聖濟總錄纂要二十六卷
上書二種,休寧程林撰。林字云來。以聖濟總錄簡編殘缺,購得三本,互相補苴,尚缺一百七十至一百七十七卷。其友項睿補撰小兒方五卷,因繁重難行,乃撮取要旨,節成二十六卷。序疏門類,悉仍其舊。今震澤汪氏所梓,已復程缺,又失末後二卷,惜未獲程書補全。林與喻昌同時。
白話文:
有兩本書,作者是休寧人程林,名為「雲來」。因為《聖濟總錄》簡略編纂,內容殘缺不全,所以程林購得三本,互相參照補齊,仍然缺少從第一百七十卷到第一百七十七卷。程林的朋友項睿編撰了《小兒方》五卷,因為內容繁重難以通行,因此摘取要點,精簡成二十六卷。門類的排序依舊,現在震澤汪氏所出版的版本已經補足了程林的缺失,但又遺失了最後兩卷,可惜無法獲得程林的書籍來補全。程林與喻昌生活在同時代。
每摘傷寒疑義詰質,尚論篇中有答問一十六條。張璐醫通引書目錄,載金匱直解,未見傳本。
案:金匱要略直解,有康熙十二年癸丑(一六七三)刊本,惜程氏未之見耳。耿鑑庭補記。
3. 四庫存目
張氏醫通十六卷
傷寒纘論二卷緒論二卷
本經逢原四卷
診宗三昧一卷
民間行本
千金方衍義三十卷
千金傷寒舌鑑一卷
子倬傷寒兼證析義一卷
上書五種,長洲張璐撰。璐字路玉,號石頑。匯次古今方論為張氏醫通。主治宗薛己、張介賓,門類次第依王肯堂。又別擇三十六方為祖,統隸三百九十四方。附景岳八略,改其因略為兼略。並著傷寒纘緒二論,纘論先列原文,次附註釋及正方一百十三,皆本喻昌。緒論首載總論四十八篇,次雜法五篇,證治百篇,雜方百四十九,皆擷採陳言,出以己語,大要以簡易淺近為宗。診宗三昧,則論議風生,無可多否。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張璐所編寫的一部中醫著作,名為《張氏醫通》。張璐,字路玉,號石頑,他將古今的醫學理論與實踐匯集整理,形成了這部作品。他在這本書中主張遵循薛己和張介賓的醫學理論,按照王肯堂的分類方式組織內容。
《張氏醫通》總共收錄了三百九十四個醫學方程式,並且從中選出三十六個作為基礎,再進一步整合其他醫學方程式。此外,它還包含了景嶽的八種醫學概要,並將其原有的「因略」改為「兼略」。此書還包含張璐自己撰寫的兩篇關於傷寒的理論文章,其中一篇是原文的羅列,另一篇則附有註解和說明,共有正方一百十三個。這部分主要基於喻昌的理論。
在《張氏醫通》中,張璐開頭總結了四十八篇關於醫學總論的文章,接著是五篇有關各種治療方法的文章,以及一百四十篇關於不同疾病的治療方法的文章。這些內容都是從前人的醫學理論中摘取,再加入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整體來說,《張氏醫通》的風格力求簡潔、通俗易懂,並且在診斷醫學方面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意和靈感的觀點。該書在理論討論上非常生動,讀者可以根據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和應用。
譏脈經太素為溷雜毒於經語中、展卷即有金屑入目。譏紫虛、丹溪攖寧、士材等為刻舟求劍,案圖索驥,自詡己作為風中鳥跡,水上月痕,非智慧辨才不能測識。書凡總論七篇,脈解三十二篇,口問十二篇,逆順異脈婦人嬰兒四篇。康熙己巳即墨,郭琇為之序刻。己酉仁廟南巡,其子登以書進呈,奉旨留覽。
白話文:
太素的《脈經》被人批評說,與經文混雜,有毒,一翻開書就有金屑飛入眼中。紫虛、丹溪、攖寧、士材等人被批評說,他們刻舟求劍,案圖索驥,自稱自己的作品像風中的鳥跡、水上的月痕,沒有智慧和辯才的人無法理解。
本書總共分為七篇總論,三十二篇脈解,十二篇口問,四篇逆順異脈、婦人嬰兒。康熙己巳年,由即墨人郭琇負責序言和刻印。己酉年仁廟南巡時,郭琇的兒子登將此書進呈,奉旨留覽。
己丑秀水朱彝尊作序。千金方衍義,因真人之書無人能讀,恐致失傳。故敷衍其義,以期昭揭,用心良苦。然幽奇窔奧,斷難強解,豈反激逆從四字可概,真非所能而自以為能矣。惟仍隸三十卷,藉見宋本舊目云,一卷雜論,二卷婦人,求子至下乳,三卷虛損至雜治,四卷補益至月水不調,五卷上下少小序例至雜病,六卷上下竅目病至面藥,七捲風毒至諸膏,八卷雜風至風痹,九卷傷寒例至發汗吐下後,十卷傷寒雜治至診溪毒,十一肝藏,十二膽府,十三心藏,十四小腸府,十五上下脾藏,十六胃府,十七肺藏,十八大腸府,十九腎藏,二十膀胱府,二十一三焦方,二十二丁腫瘭疽,二十三九漏至大風,二十四解食毒至㿗病,二十五卒死至火瘡,二十六食治,二十七養性,二十八平脈,二十九三十針灸。其三十一門二百二十三類與九十三卷者同。
白話文:
己丑年秀水朱彝尊寫序。千金方衍義是整理千金方,因為有些真人的書沒人能讀,擔心這本書失傳,所以作者敷衍其義,希望把其道理闡明出來,用心良苦。但是書中深奧難懂的地方,很難勉強解釋,哪能用「反激逆從」四個字簡單概括,這不是他能做到的,卻自以為能做到。本文裡的內容仍然按照宋本舊目分為三十卷:第一卷雜論,第二卷婦人,從求子到下乳,第三卷虛損到雜治,第四卷補益到月水不調,第五捲上下少小序例到雜病,第六捲上下竅目病到面藥,第七捲風毒到諸膏,第八卷雜風到風痹,第九卷傷寒例到發汗吐下後,第十卷傷寒雜治到診溪毒,第十一卷肝藏,第十二卷膽府,第十三捲心藏,第十四卷小腸府,第十五捲上下脾藏,第十六卷胃府,第十七卷肺藏,第十八卷大腸府,第十九卷腎藏,第二十卷膀胱府,第二十一卷三焦方,第二十二卷丁腫瘭疽,第二十三卷九漏到大風,第二十四卷解食毒到㿗病,第二十五卷卒死到火瘡,第二十六卷食治,第二十七卷養性,第二十八卷平脈,第二十九、三十卷針灸。這三十一門二百二十三類與九十三卷是一樣的。
是書未經進呈,故四庫存目不載。登字誕先,又字以柔,補醫通中痘疹,又擴充金鏡錄,觀舌心法,為圖一百二十,各有總論,名傷寒舌鑑。次子倬,字飛疇,著傷寒兼證析義,專論傷寒兼雜病,凡一十七篇,設為問答,並補目科。
石室秘錄六卷
民間行本
傷寒辨證錄十四卷附脈法一卷
辨症奇聞十二卷
洞天奧旨八卷
白話文:
這本書尚未呈獻給皇帝,因此未收錄在四庫全書中。作者名為登,字誕先,又字以柔,增補了《醫通》中的痘疹部分,並擴充了《金鏡錄》、《觀舌心法》,繪製了一百二十幅圖,每幅都附有總論,名為《傷寒舌鑑》。作者的次子倬,字飛疇,著有《傷寒兼證析義》,專門討論傷寒合併其他疾病的情況,共十七篇,以問答的形式寫成,並補上了眼科。
上書四種,山陰陳士鐸撰。士鐸字遠公。別號朱華子、居稱大雅堂。其書議論奇特,方法新異。蕪湖顧世澄瘍醫大全,無錫沈金鰲尊生書,皆廣引其方論,信服其新奇。案士鐸自序稱康熙丁卯,遇岐伯、仲聖、雷公、元化、稚川、思邈等於京師,親受其法。岐伯自號中清殿下宏宣秘錄無上天真大帝真君,仲聖自號廣蘊真人,竟為士鐸撰序。
白話文:
上面提到的四本著作是由山陰人陳士鐸編寫的。陳士鐸字遠公,別號朱華子,自稱大雅堂。他的著作見解獨特,方法新穎。蕪湖的顧世澄撰寫的《瘍醫大全》,無錫的沈金鰲撰寫的《尊生書》,都大量引用了他的方論,對他的新奇之處深信不疑。記載中,陳士鐸在自序中提到,在康熙丁卯年,他於京師遇到了岐伯、仲聖、雷公、元化、稚川、思邈等醫學先賢,並親自向他們學習了醫術。岐伯自稱「中清殿下宏宣祕錄無上天真大帝真君」,仲聖自稱「廣蘊真人」,甚至還為陳士鐸的著作作序。
書體皆曰,人有某病,眾以為某故,殊不知乃某故,非某故也,人用某方必不效,且致死,己用某人某法,則死者復生。然立方多有可取者。聞尚有本草新編,未見。
白話文:
醫書上都說,某人得了某病,大家認為是某種原因,卻不知道其實是某種原因,而不是某種原因。如果按照某種方法治療,肯定不會見效,還會導致死亡。我使用某人的某種方法,結果死人又活了回來。但醫書中有很多可以借鑒的方法。聽說有本新的本草綱目,不過我還沒見過。
4. 國朝戴氏天章
存存書屋刻本
廣瘟疫論四卷
上書一種,上元戴天章撰。天章字麟郊,學者稱北山先生。長子瀚,雍正癸卯一甲第二人。孫翼,官御史,貤贈朝議大夫。是書折衷吳氏,增辨症八兼證五夾證十,並原論凡一百一十三條,末附藥方八十三首。為歙人鄭某剽刻。其孫祖啟,出存存書屋原稿更正。雖論議委婉,不若有性之決裝,究為偏見不可訓。
白話文:
有一本醫書,是元朝的戴天章所寫。戴天章字麟郊,學者們稱他為北山先生。他的長子是戴瀚,在雍正癸卯年科舉考試中獲得一甲第二名。他的孫子是戴翼,官拜御史,被追贈為朝議大夫。這本書綜合了吳氏的理論,增加了八種辨證、五種兼證和十種夾證,以及一百一十三條原論。最後還附有八十三個藥方。這本書被徽州的鄭某剽竊刻印。戴天章的孫子戴祖啟從存存書屋拿到了原稿並進行了更正。儘管這本書的論點委婉,但仍不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那麼決斷,畢竟它是戴天章個人的觀點,不能作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