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6)

1. 宋史藝文志

外臺秘要方四十卷

外臺要略十卷

白話文:

「外臺祕要方」共有四十卷, 「外臺要略」則有十卷。

2. 國朝四庫

外臺秘要四十卷

上書五種,去復三種,凡二種。唐郿邑王燾撰。燾,珪之孫,唐書附列珪傳,官給事中徐州司馬鄴郡太守。唐故事三司監院官帶御史者號外臺,是編成於守鄴時,故曰外臺。性至孝,母病彌年,衣不廢帶。

居館閣二十餘載,多見弘文館方籍,又數從高醫窮研技術,書凡一千一百四門,皆先論後方,論主巢氏病源,方採古來專門經方諸名家,每條之下,必詳註出某書某卷,古書亡佚,賴此以存。傳本為明新安程衍道重刻,首有燾天寶十十一年自序,宋皇祐二年內降剳子,治平四年孫兆等校上序,每卷之首署林億銜名。要略宋志已亡。

白話文:

《外臺祕要》共四十卷,

這本書是由唐代郿邑的王燾所編寫。王燾是王珪的孫子,在《唐書》中有他的傳記,他擔任過給事中、徐州司馬和鄴郡太守等職。在唐代,三司監院官員若帶有御史的頭銜,則被稱為「外臺」,此書是在他擔任鄴郡太守期間完成,因此命名為《外臺祕要》。王燾極其孝順,母親生病一年多,他日夜照顧,未曾脫下侍奉母親的衣物。

他在館閣工作了二十多年,接觸了大量的弘文館的醫學典籍,同時也跟隨多位高明的醫生深入研究醫術。此書共有一千一百四門的內容,每一門都先有理論闡述,然後附上相關的藥方,理論部分主要參考巢氏的《病源》,藥方則選取自古以來的各種專門醫書和名家經驗,每一條藥方下,都詳細標註出該方出自哪一本書的哪一卷。許多古老的醫書已經失傳,但藉由這本書得以保存下來。現存版本為明代新安人程衍道重新刻印,書首有王燾於天寶十一年的自序,以及宋朝皇祐二年的內降札子,治平四年孫兆等人校對並上呈的序言,每卷開頭都署有林億的名字。然而,《要略》部分在宋代的目錄中已經遺失。

3. 唐陳氏藏器

4. 唐書藝文志

本草拾遺十卷

白話文:

在唐代的文獻紀錄中,有一本書名為《本草拾遺》,全書共十卷。如果以現代的語言來解釋,這本書大概就是在原有的本草學基礎上,收集並補充了很多之前被忽略或是未被記錄的藥物知識,內容涵蓋了十個不同的部分或章節。

5. 宋史藝文志

本草拾遺十卷

上書一種,唐京兆府三原縣尉陳藏器撰。藏器開元間人,籍里無考。書分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補陶蘇之遺逸。其書失傳,惟嘉祐補註廣引之。

白話文:

「本草拾遺」共十卷。

這本書是由唐代京兆府三原縣的尉官陳藏器所寫。陳藏器是開元年間的人,但他的具體籍貫和出生地已經無法考證。該書內容被分為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主要是為了補充陶弘景和蘇敬等人著作中遺漏的部分。可惜的是,這本書已經失傳,但在「嘉祐補註」一書中大量引用了它的內容。

6. 唐王氏冰

7. 唐書藝文志

素問注二十四卷

白話文:

在唐代的書籍藝文志目錄中,記載有一部名為《黃帝內經素問》的註解,全書共有二十四卷。這部書是對古代中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素問》的詳細註釋與解讀。

8. 宋史藝文志

素問注二十四卷

素問六脈玄珠密語十卷

昭明隱旨三卷

白話文:

在《宋史藝文志》這本書中,記載了以下幾部醫學著作:

  1. 有個名為《素問》的書,共有二十四卷,這本書附有詳細的註釋。
  2. 另一本書叫做《素問六脈玄珠密語》,全書共十卷,內容深奧,探討的是脈象的奧祕。
  3. 最後一部書是《昭明隱旨》,總共有三卷,書中內容隱晦,需要深入理解。

9. 宋晁氏讀書志

天元玉策三十卷

白話文:

然而,"天元玉策"本身可能是一個涉及中醫學、易經哲學或道家養生術的專有名詞,具體內容需要根據更多的上下文或者歷史背景來理解。在這裡,我們只能直譯為:一本被命名為《天元玉策》的書,全書分為三十卷。

10. 國朝四庫

素問注二十四卷

上書六種,去復二種,凡四種。唐太僕令王冰撰。籍里無考。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景兆府參軍。昭明隱旨亡,玄珠密語與天元玉策相類,殊似後人偽託。素問注首有寶應元年自序,稱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先師張公秘本,排抉幽奧,頗有發明,惟全氏篇次,悉為更易,幸每篇之下必注全本幾字,猶可考見其舊,亦素問注家之祖矣。

白話文:

《素問注》共有二十四卷。

原本有六種版本,刪除了兩種重複的,最終剩下四種。這部書是由唐代的太僕令王冰所編撰的。他的生平詳情已無法查證。在《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中,他被記載為景兆府的參軍。《昭明隱旨》已經遺失,《玄珠密語》和《天元玉策》類似,看起來很像後人的偽造之作。《素問注》開頭有他在寶應元年的自序,提到他在郭子齋堂從先師張公那裡得到了祕密的文本,他對其中深奧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了不少新的發現。然而,他改變了全氏的篇章排序,但幸好他在每篇的結尾都註明瞭全本的幾個字,讓我們還可以查閱到原有的樣貌,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素問注》注釋學的始祖。

11. 宋大氏明

12. 嘉祐補註目

日華子本草二十卷

上書一種,宋四明大明撰。明開寶中人,號日華子。其書以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類,集諸家本草及近時所用藥名功狀甚悉。今見嘉祐補註中,原書亡。

白話文:

《日華子本草》共有二十卷,

這是宋代由四明地區的大明所編寫的一本書。大明是北宋開寶年間的人物,被人稱為日華子。他在書中依照藥材的寒熱性質、味道、植物部位、昆蟲動物等進行分類,收錄了多種本草著作以及當時常用藥物的名稱和功效,內容非常豐富詳細。現在我們能在《嘉祐補註》中看到這本書的部分內容,但可惜的是,原本的書籍已經遺失了。

13. 宋王氏惟德

14. 宋史藝文志

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

白話文:

在宋代的文獻紀錄中,有一本名為「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書,共計三卷。這本書詳細描繪了一個新製造的銅人身上的針灸穴位,並記錄了相應的針灸治療方法。

15. 國朝四庫

銅人針灸經七卷

上書一種,宋王惟德奉詔撰。惟德一字惟一,官尚藥奉御。仁宗以針砭之法傳述不同,命惟德鑄銅人及是書。天聖五年十月成,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翰林學士夏竦作序。人以精銅為之,藏府全具,背面二器,合則渾然全身,腧穴以錯金書名於旁,外塗黃臘,中實以水,俾醫工以分析寸,按穴試針,中穴則針入水出,稍差則不入矣。宋時醫人,均由考授,即此可見其精慎,今銅人失傳,其書尚存。

白話文:

這本書叫做《銅人針灸經》,共七卷,是由宋代的王惟德奉皇帝之命編寫的。王惟德,又名惟一,當時擔任尚藥奉御的官職。因為當時針灸的技法傳承各異,所以宋仁宗就命令王惟德製造銅人模型和撰寫這本書。

在天聖五年十月,這項工作完成了,仁宗下詔將一個銅人模型放置在醫官院,另一個放置在大相國寺的仁濟殿,並且由翰林學士夏竦撰寫了序言。

這個銅人模型是以高純度的銅製作,內部的人體臟腑結構非常完整。模型分為前後兩部分,當兩部分組合起來時,就像一個完整的人體。每個穴位旁邊都用金色刻上穴位的名字,模型外部塗上了黃色的蠟,而內部則注滿了水。醫生可以利用模型來學習針灸的深度,如果針刺的位置正確,那麼針進入後水就會流出;如果位置稍微有誤,針就無法進入。

在宋代,醫生都是經過考試和授職的,從這點可以看出當時對醫術的重視與謹慎。雖然現在那個銅人模型已經失傳,但這本書還保存著。

16. 宋唐氏慎微

17. 宋史藝文志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三十卷

白話文:

在宋代的圖書目錄裡,記載了一部名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的書,總共有三十卷。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本書就是一部詳細收錄了許多根據歷史與經驗驗證過的,用於緊急情況下的中藥材百科全書,內容龐大,共分為三十個部分或章節。

18. 國朝四庫

證類本草三十卷

上書一種,宋蜀州晉原唐慎微撰。慎微字審元,凡治士人病,辭酬值,而以名方秘錄為請,故其學問淹博。尚書右丞蒲傳正,欲以執政恩例奏與一官,拒不受。其書取陶書增補而成,嘉祐初,詔掌禹錫補註繪圖,識以墨蓋子。

元祐七年,閬中陳子承合二書為一,名重廣補註本草圖經,天章閣待制都尉長樂林希作序,紹興二十七年,王繼先上校定大觀本草三十二卷釋音一卷,詔秘書副監鏤板,當時已非慎微舊本。

今時傳世,一為元大德壬寅宗文書院本,前有大觀二年仁和縣尉艾晟序,又有金大定己酉麻革序,劉祁跋稱平陽張存惠增入寇宗奭衍義,及政和六年宗奭轉官剳付嘉祐補助圖經奏勑。一為明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軒本,前有宋政和六年提舉醫學曹孝忠序,稱欽奉玉音使臣楊戩總工刊寫,末有金皇統三年翰林學士宇文虛中跋。大德本作三十一卷,朱墨分明。

泰和本以卷末移入三十卷之前,雖刊刻清整,而朱墨不楚。一為明萬曆丁丑翻刻大德本。一為國朝順治丁酉春谷王秋重刻本,前有自序,後有其子大獻序。其書一卷至二卷為序例,三卷至五卷為玉石三品二百五十三種,六卷至十一卷為草部三品四百四十七種,十二卷至十四卷為木部三品二百六十三種,十五卷人部二十六種,十六卷至十八卷為獸部三品五十八種,十九卷為禽部三品五十六種,二十卷至二十二卷為蟲魚部三品一百八十七種,二十三卷為果部三品五十三種,二十四卷至二十六卷為米穀部三品四十八種,二十七卷至二十九卷為菜部三品六十五種,三十卷為有名未用一百九十四種,末卷為本經外草木藤類九十八種,總一千七百四十八種。

所引吳氏本草,藥對,藥總訣,藥性論,唐本草,食療、拾遺、四聲、刪繁性事類,南海藥譜、食性,日華子及開寶劉翰馬志等詳定本草,李昉、王祐、扈蒙等重定本草,寇宗奭衍義,凡一十七家,汪洋浩瀚,誠千古之大觀。然諸家之旨,賴此以傳,諸家之書,緣茲遂廢矣。

白話文:

這本書叫做《證類本草》,共有三十卷,是由宋代蜀州晉原人唐慎微編寫的。唐慎微字審元,他替讀書人治病時,不收現金,反而要求對方提供珍貴的古方或醫學記錄,因此他的學問非常淵博。當時的尚書右丞蒲傳正想利用自己的權力,向朝廷推薦他一個官職,但他拒絕了。他的這本書是在陶弘景的著作基礎上進行增補完成的,在宋仁宗嘉祐初年,朝廷下詔讓掌禹錫對該書進行補註繪圖,並在每頁蓋上墨印。

到了宋哲宗元祐七年,閬中的陳子承將兩本書合為一本,取名為《重廣補註本草圖經》,由天章閣待制都尉長樂的林希作序。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王繼先上呈了他校訂的《大觀本草》三十二卷和釋音一卷,皇帝下詔讓祕書副監負責刻版。但當時的版本已經不是唐慎微的原本了。

現在流傳下來的版本主要有四個:一是元代大德壬寅年宗文書院的版本,前面有大觀二年仁和縣尉艾晟的序,還有金大定己酉年的麻革序,劉祁跋稱平陽的張存惠增補了寇宗奭的衍義,以及政和六年寇宗奭轉官剳付嘉祐補助圖經奏勑。二是明代成化戊子年翻刻的金泰和甲子年晦明軒的版本,前面有宋政和六年提舉醫學曹孝忠的序,說是遵照皇帝的命令,由楊戩總管刊寫,最後有金皇統三年翰林學士宇文虛中的跋。大德的版本有三十一卷,紅黑兩色分明。

泰和的版本則將卷末移到了三十卷之前,雖然刻印得很精細,但紅黑色區分不清。三是明代萬曆丁丑年翻刻的大德版本。四是清朝順治丁酉年春谷王秋重新刻印的版本,前面有他自己寫的序,後面有他兒子大獻的序。該書第一卷到第二卷為序例,第三捲到第五卷為玉石三品二百五十三種,第六捲到第十一卷為草部三品四百四十七種,第十二捲到第十四卷為木部三品二百六十三種,第十五卷為人部二十六種,第十六捲到第十八卷為獸部三品五十八種,第十九卷為禽部三品五十六種,第二十卷到第二十二卷為蟲魚部三品一百八十七種,第二十三卷為果部三品五十三種,第二十四捲到第二十六卷為米穀部三品四十八種,第二十七捲到第二十九卷為菜部三品六十五種,第三十卷為有名未用一百九十四種,最後一卷為本經外草木藤類九十八種,總共有一千七百四十八種。

引用的資料來源包括吳氏本草、藥對、藥總訣、藥性論、唐本草、食療、拾遺、四聲、刪繁性事類、南海藥譜、食性、日華子及開寶劉翰馬志等詳細定稿的本草、李昉、王祐、扈蒙等重新定稿的本草,以及寇宗奭的衍義,共十七家,內容豐富,堪稱千古鉅著。然而,這些各家的理論,都依賴這本書得以傳播,但他們各自的書籍,卻因此被漸漸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