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明史藝文志

證治要訣十二卷

校正金匱鉤玄三卷

推求師意二卷

證治類元未載卷

證治用藥未載卷

2. 國朝四庫

校正金匱鉤玄三卷

推求師意二卷

民間行本

證治要訣十二卷

證治類方四卷

上書九種,去復三種,凡六種。明婺州浦江戴原禮撰。原禮字思恭,丹溪弟子。元亡入明,遂為明人。洪武中徵為御醫,太祖不豫,少間,御右順門、治侍疾無狀諸醫,獨慰思恭為仁義人,太孫嗣位,罪諸醫,復獨擢思恭為太醫院使。永樂初,以年老乞歸。三年夏復徵入,進見免拜,是年冬乞骸骨,遣官護送,賚賜金帛,逾月卒。

白話文:

原作者撰寫了九種著作,其中有三個版本已經修訂完成,最終留下六種著作。撰著者是明朝婺州浦江人戴原禮。戴原禮字思恭,是丹溪派醫學家朱震亨的弟子。元朝滅亡後,進入明朝,成為明朝臣民。洪武年間,被徵召為御醫。明太祖生病時,一些御醫表現得很差,只有思恭被認為仁義,明太孫繼位後,懲罰了那些御醫,並特別提拔思恭為太醫院使。永樂初年,因年紀大了,思恭請求辭官回家。三年後的夏天,他再次被徵召入京,進見時被免除跪拜禮。當年冬天,他請求辭官養老,朝廷派官員護送,並賞賜金帛。一個多月後,他去世了。

遺行人致祭,年八十二。校正丹溪金匱鉤玄附論六篇,並推求師意,皆保全其師補陰制火之說。又隱括心法諸要,撰證治要訣類方,圓融委曲,情法備至,以救當時漫用寒涼之弊,誠朱氏之功臣也。

白話文:

在朱丹溪去世時,張從正前去祭拜,當時他已經八十二歲。他校對和訂正了朱丹溪所著的《金匱要略鉤玄附論》六篇,並且推究其師的醫學理念,都保持了朱丹溪生前倡導的「補陰制火」的理論。此外,張從正還融會貫通了心法中的各個要點,撰寫了《證治要訣類方》,內容全面深入,情理兼備,用來糾正當時濫用寒涼藥物的弊端,堪稱是朱丹溪的得力助手。

3. 明盛氏寅

張氏醫通引書

醫林廣義未載卷

上書一種,明吳江盛寅撰。書亡俟考。初吳邵王賓慕思恭技,從之遊,思恭欲其執弟子禮,賓辭以老,伺思恭出,竊書以去。將死無子,以書授寅。寅字啟東,永樂初為醫學正科,坐累,輸作天壽山,監者奇之。令主算值前,療愈脹病,中人薦治其主疾,既愈,待成祖西苑校射,成祖愕其尚在。

白話文:

有一本書,是明朝吳江人盛寅寫的。這本書後來佚失,有待考證。

當初,吳邵王賓仰慕思恭醫技,跟隨他學習。思恭想讓王賓行拜師禮,王賓以自己年老為由推辭。等到思恭外出時,王賓偷偷地把書拿走。王賓將死時沒有子嗣,就把這本書傳授給了盛寅。

盛寅字啟東,在永樂初年擔任醫學正科官職。後來因牽連罪責,被發配到天壽山服苦役。監獄的管理者對他很欣賞,讓他治療主管的脹病,他治癒了脹病。有位親信推薦他治療主管的另一種疾病,他治癒後,正趕上成祖在西苑校射。成祖見到他很驚訝,他竟然還活著。

因奏寅愈疾狀,召診稱旨,授御醫。東宮妃張氏,經水十月不至,寅獨以為非娠,妃聞甚信,遂進破血劑。東宮素惡寅,因械以待,俄血下病已,賜紅仗導歸。仁宗嗣位,出為南京太醫院。宜宗立,召還,正統六年卒,子孫皆世其業。

白話文:

當時因宮廷奏報寅治療過疾症狀,召見問診後十分滿意,授予御醫官職。東宮太子妃張氏,月經已經十個月沒來了,寅卻認為她沒有懷孕,太子妃聽了很相信,於是進用破血的藥劑。太子一向討厭寅,於是用刑具拘禁他,不久血流下來,病情痊癒,寅獲得賜予紅仗護送回歸。仁宗繼位後,寅外放至南京太醫院。宜宗即位,召回寅,於正統六年去世,他的子孫都繼承了他的醫業。

4. 明史藝文志

傷寒全書五卷

傷寒六書六卷

傷寒九種書九卷

民間行本

傷寒全生集葉桂評本四卷

傷寒六書六卷

上書五種,明餘杭陶華撰。華字節庵,是書不述本論,惟憑臆斷,而文理荒謬,意旨瑣絮,雖間有精義名方,實皆剽竊陳言,攘為已作,閱其正統十年自序云:年七十七,子方弱冠,又多疾病,慮已歿後,誤於庸醫,致絕祖祀,因編書貽教。全生集分列傷寒溫病等辨治一百七十三條,復撰六書摯其要領,又恐不知珍重,遂定家秘,殺車槌、一提金、截江網、等鄙俚之名,耄荒溺愛,亦可悲矣。

本草集要

明醫雜著皆未載卷

白話文:

這套書有五種,是明朝餘杭人陶華寫的。陶華字節庵,這本書並沒有闡述中醫基本理論,而是憑空胡說八道,文理荒謬,內容繁瑣。雖然偶爾有精闢的見解和有名的方劑,但都是剽竊前人的成果,據為己有。我看他正統十年寫的自序說:我今年七十七歲,兒子才剛成年,而且身體多病,我擔心自己去世後,如果遇到庸醫,會導致我家斷了香火,所以寫了這本書作為傳家之寶。全生集共收錄了傷寒、溫病等疾病辨證治療記錄一百七十三條,又寫了六本書作為要領。他還擔心家傳祕方不被重視,便起了車槌、一提金、截江網等俗氣的名字。年老糊塗溺愛子孫,真是可悲啊。

上書二種,明慈溪王綸著。綸字汝言,號節齋,舉進士,正德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其明醫雜著,薛己刻入集中,坊間亦有行本,多金元諸家膚淺之說。

方脈發蒙八卷

醫學正傳八卷

白話文:

現存有兩本書,是明朝慈溪王綸所著。王綸字汝言,號節齋,考上進士,在正德年間擔任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他寫的《明醫雜著》,薛己收錄到了他的著作集中,市面上也有流通的版本。書中大多都是金元時期醫家們淺薄的見解。

5. 四庫存目

醫學正傳八卷

上書二種,明義烏虞搏撰。搏字天民,自號花溪恆德老人。是書成於正德乙亥。其學宗尚朱震亨,參以仲聖、孫思邈、李杲,並選方之精粹者,次於丹溪要語之後。又撰或問五十條,以申明之。禾家有殘帙二卷,並於沈金鰲傷寒綱目,讀其引略,雖畦徑褊仄,亦精簡可採。

白話文:

這部上書有兩個部分,作者是明朝義烏人虞搏。虞搏字天民,自號花溪恆德老人。這本書成書於正德乙亥年。他的學問宗旨崇尚朱震亨,並參考了仲聖(張仲景)、孫思邈、李杲的學說。他還蒐集了方劑的精華部分,放在丹溪要語之後。此外,他又編撰了五十條「或問」來闡述自己的學說。我家藏有這本書的兩卷殘卷,以及沈金鰲的《傷寒綱目》。閱讀虞搏的著作,雖然他的見解範疇較為狹窄,但其內容簡潔且值得借鑑。

6. 國朝四庫

薛氏醫案十六種七十八卷

上書一集,明吳縣薛己撰。己字立齋,初為瘍醫,後方工於內科。因聯絡金元四家法,創立真陰真陽論,推衍金匱腎氣丸為六味八味,及增損一二味,則別成一方,自謂神明變化,遂開張介賓、趙養葵等固執滋填之弊。

白話文:

這本書是明朝吳縣的薛己編寫的。薛己字立齋,最初是外科醫生,後來才專攻內科。他綜合了金元四大家的醫學理論,創立了真陰真陽論。他推廣了《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發展為六味丸和八味丸,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物配伍,從而形成了新的方劑。薛己自稱自己的理論靈活多變,打破了介賓和趙養葵等醫家固守滋補之弊的侷限。

案金匱要略用腎氣丸者五條:一曰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一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一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一曰婦人轉胞不得溺,附方曰腳氣上入少腹不仁,是腎氣丸專為理腎氣利小便而設。

白話文:

根據《金匱要略》,使用腎氣丸的症狀有五種:

  1. 身體虛弱、腰痛、小腹抽搐緊繃、小便不順暢。

  2. 呼吸急促、有輕微水腫,應從利尿來治療。

  3. 男性糖尿病,小便反而變多,喝一斗水就會排出一斗尿。

  4. 女性子宮下垂,小便困難。

  5. 腳氣往上進入小腹,小腹不仁,腎氣丸專門用於調理腎氣和利尿。

難經以兩腎之中為生氣之根,濁氣凝冱,則生氣格硋,津液消亡,故用附桂通陽,必重用滋燥、斂陰、泄濁之藥為佐,又恐滋斂味厚,致妨胃氣,用丸而不用湯,地黃分兩特重者,慮陰液隨濁溲並泄,用以保全津液,非藉之填補也。己不明此理,直以為補陰君藥,昧者或從而武和,或從而訕謗,介葛廬亦難解紛矣。

白話文:

《難經》認為腎臟中央是生命力的根源,濁氣凝結,生命力就會受阻,津液乾枯,因此,使用附子和桂枝溫陽,必定大量使用滋潤、斂陰、排濁的藥物作為輔助。但是,又擔心滋潤和斂陰的藥物味道濃重,會阻礙胃氣,所以使用丸劑而不是湯劑。使用大劑量的生地黃,是因為擔心津液會隨著濁尿一起排出,用生地黃來保全津液,而不是用來填補。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直接把生地黃當成滋陰的君藥,不懂的人可能會盲目地跟從,或出言誹謗,即使葛洪這樣的醫家也很難調解這些紛爭。

自著書八種:曰內科摘要,女科撮要,外科樞要,癘瘍機要,正體類要,口齒類要,保嬰金鏡錄,凡一十六卷。父鎧所著保嬰撮要二十卷,辭旨譾劣,非金元諸家之實力窮研者可比。且多載治驗,援引貴遊,殊形醜謬。

白話文:

我編著了八本書:《內科摘要》、《女科撮要》、《外科樞要》、《癘瘍機要》、《正體類要》、《口齒類要》、《保嬰金鏡錄》,共十六卷。我父親編著的《保嬰撮要》二十卷,文句粗劣,無法與金元時代諸家的切實研究相比。更重要的是,書中記載很多治病驗證,援引貴族的說法,顯得形跡可疑,荒謬不實。

其刪改舊本,附以己說者七種:曰倪維德原機啟微,陳自明婦人良方,錢乙小兒直訣,王綸明醫雜著,陳文仲小兒痘疹方、杜本傷寒金鏡錄,朱震亨外科精要,凡四十二卷,悉非原書之舊。天啟中朱明重刻,前有紀事一篇,言夢己求刻此書甚為怪誕。

白話文:

作者刪改了舊版本,並添加了自己的觀點,共七種:倪維德的《原機啟微》,陳自明的《婦人良方》,錢乙的《小兒直訣》,王綸的《明醫雜著》,陳文仲的《小兒痘疹方》,杜本的《傷寒金鏡錄》,朱震亨的《外科精要》,總共四十二卷,都不是原書的原貌。天啟年間,朱明重刻了這本書,前面有一篇紀事,說到自己夢見有人要求他刻這本書,非常奇怪。

7. 四庫存目

心印紺珠經二卷

上書一種,明李湯卿撰。湯卿提要亦不知何許人。書為明嘉靖丁未,嘉興府知府趙瀛校刻。上卷曰:原道統,推運氣,明形氣,詳脈法。下卷曰:察病機,理傷寒,演治法,辨藥性十八劑。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有羅知悌心印紺珠一卷,朱撝字好謙,心印紺珠二卷,不知即系此書,或別有二種容俟博考。

白話文:

有一本古書,作者是明朝的李湯卿。李湯卿的生平事蹟不詳。這本書是嘉靖丁未(1567年)年嘉興府知府趙瀛校刻的。

上卷的內容有:探討道是萬物的本源,推演氣運行運的規律,闡明形與氣的關係,詳細介紹脈診的方法。

下卷的內容有:觀察疾病的機理,治療傷寒的方法,闡述治病的法則,辨析18種藥物的藥性。

錢大昕在《補元史藝文志》中記載,羅知悌有著作《心印紺珠》一卷,朱謙有著作《心印紺珠》二卷。但不知道《心印紺珠》是否就是這本書,或者另有別的著作,還需要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