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14)
卷上 (14)
1. 隋巢氏元方
2. 唐書藝文志
諸病源候論五十卷
白話文:
在唐代的文獻紀錄中,有一本名為《諸病源候論》的書,共有五十卷。若轉譯成現代白話文即是:在唐朝的書籍藝術文獻目錄裡,記錄了一本探討各種疾病來源與症狀的書,總共分為五十卷。
3. 宋史藝文志
諸病源候論五十卷
白話文:
在宋代的圖書目錄中,記載了一部名為《諸病源候論》的醫學著作,共有五十卷。這本書詳細探討了各種疾病的起因和症狀表現。
(翻譯說明:[宋史藝文志]是宋代官方編纂的圖書目錄,[諸病源候論五十卷]是其中一部醫學典籍的名稱與規模,描述該書討論各種疾病的原因和徵候,全書共計五十卷。)
4. 國朝四庫
諸病源候論五十卷
上書一種,隋大業中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詔撰。元方籍里無考。書凡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論,但詳病源,不載方藥。惟附導引法,其言精密,洵漢代醫經經方之遺緒。宋朝舊制用以命題課醫,太平聖惠方以此論冠於每篇之首。今時傳本系明汪濟川、方礦校,前有宋天聖五年學士宋綬序。
案隋書經籍志,有吳景賢諸病源候論五卷,目一卷,舊唐志作五十卷,新唐志吳景賢巢元方病源候論各五十卷,宋志始專存巢氏而去吳氏。疑當時吳景賢巢元方皆編撰官書者,唐時所存,或系各人稿本,宋時察其雷同,故去吳存巢耳。隋志五卷上當脫十字,不然,則五卷書豈有一卷目耶。
白話文:
《諸病源候論》共有五十卷,此書在隋朝大業年間由太醫博士巢元方等人奉皇帝之命編纂。巢元方的出生地和家鄉無法考證。本書共分為六十七類,收錄了一千七百二十篇討論各種疾病的來源,但未記載治療的方劑和藥物。書中只附有導引法,其內容精確細緻,可見是漢代醫經和經方的延續。宋代制度中,本書曾被用作醫生考試的題目。《太平聖惠方》將本書的理論放在每篇文章的開頭。現存版本是由明朝的汪濟川和方礦校對,前面有宋朝天聖五年的學士宋綬寫的序。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有吳景賢編纂的《諸病源候論》五卷,另有一卷目錄。舊的《唐書.經籍志》記載為五十卷,新的《唐書.經籍志》則分別列出了吳景賢和巢元方各自編纂的《病源候論》,各為五十卷。而《宋史.藝文志》只保留了巢元方的版本,刪除了吳景賢的版本。推測當時吳景賢和巢元方可能都是官方委託編纂醫書的人,唐代保存下來的可能是他們各自的草稿。到了宋代,因為發現兩者的內容非常相似,所以選擇保留巢元方的版本,刪除了吳景賢的版本。《隋書.經籍志》上記載的五卷書,前面應該脫漏了「十」字,否則,五卷書怎麼會有一卷的目錄呢?
5. 隋全氏元起
6. 隋書經籍志
內經注八卷
白話文:
內經注八卷
7. 唐書藝文志
素問注八卷
白話文:
素問注八卷
8. 宋史藝文志
素問注八卷
上書一種,隋全元起撰。爵里無考,其書久亡,而篇目次序,訓解大略,宋校正中尚能得其梗概,是為注素問之祖。楊上善太素,亦可於校正中約略求之。
白話文:
《素問》註釋八卷,這部書是由隋朝的全元起所編寫。由於缺乏相關的爵位和鄉裏的資料,這本書早已失傳,但其章節目錄的排列順序以及主要的解釋內容,在宋代校正的版本中仍可大致看出其輪廓,因此全元起被認為是註釋《素問》的鼻祖。同樣的,楊上善的《太素》,在宋代校正的版本中也能大致找到其內容。
9. 隋甄氏權
10. 隋書經籍志
甄氏本草三卷
白話文:
在《隋書經籍志》這部分的現代白話文翻譯為:有三卷的《甄氏本草》這本書被記錄在內。這本書主要記載了由甄氏整理的各種藥草資訊。
11. 唐書藝文志
脈經一卷
本草藥性三卷
白話文:
在《唐書藝文志》這部書裡記載,有《脈經》一部書,共一卷。另外,《本草藥性》這本書共有三卷。這兩本書都是與中醫學相關的古籍。
12. 宋史藝文志
針經鈔一卷
上書四種,去復一種,凡三種。隋秘書正字許州扶溝甄權撰。權因母病與弟立言精專醫術,開皇初,稱疾免官。唐太宗貞觀十七年,親倖其宅,訪咨醫藥,賜几杖衣服,授朝散大夫,年一百三歲卒。今書全佚,惟嘉祐本草補註間引其說。
白話文:
【針經鈔一卷】
原本有四種書,刪除了其中一種,最後剩下三種。這些書是由隋朝的祕書正字,來自許州扶溝的甄權所編寫。當時,由於母親生病,甄權與弟弟甄立言開始專心研究醫術。開皇初年,他以健康理由辭官。唐朝太宗在貞觀十七年時,親自到他的家中探問醫藥知識,並賞賜他柺杖、衣物,並授予他朝散大夫的職位,他活到了一百三歲纔去世。現在這本書已經完全遺失,只有在「嘉祐本草補註」中偶爾會引用到他的理論。
以上是[宋史藝文志]中對「針經鈔」的描述。
13. 隋甄氏立言
14. 隋書經籍志
本草音義七卷
白話文:
在《隋書經籍志》這部歷史文獻中,有記載到一本名為《本草音義》的書,共計七卷。如果用現代白話文來解釋,就是:在隋朝時期的圖書分類與記錄中,有一本書叫做《本草音義》,這本書總共有七卷,主要應該是用來解釋和闡述各種藥材的名稱與讀音,以及其可能的藥用價值和相關內容。
15. 唐書藝文志
本草音義七卷
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上書三種,去復一種,凡二種。唐太常丞許州甄立言撰。立言權之弟。高祖武德間授官,其書宋志已佚。天寶間王燾集外臺秘要,恆引其古今錄驗方。
白話文:
【本草音義】七卷
【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以上這三種書籍,剔除其中重複的一種,最終剩下兩種。這些書是由唐代太常丞,來自許州的甄立言所編寫。甄立言是甄權的弟弟。他在高祖武德年間開始擔任官職,但他的書在宋代的書目裡已經找不到了。然而,在天寶年間,王燾在收集編纂【外臺祕要】時,經常引用甄立言的【古今錄驗方】一書。
16. 唐孫氏思邈
17. 唐書藝文志
千金方三十卷,
千金髓方二十卷,
千金翼方三十卷,
神枕方一卷。
白話文:
【千金方】三十卷:這是一部涵蓋了大量醫療知識與藥方的書籍,總共有三十卷。
【千金髓方】二十卷:這是另一部詳細記錄了各種治療方法和藥方的醫學著作,全書共二十卷。
【千金翼方】三十卷:這本書可以看作是對「千金方」的補充,提供了更多的醫療知識與藥方,同樣有三十卷。
【神枕方】一卷:這是一本專門講述特殊療法或藥方的小冊子,只有一卷。
18. 宋史藝文志同又有
五藏旁通鑑圖一卷。
針經一卷。
芝草圖三十卷。
太常分藥格一卷。
白話文:
在《宋史·藝文志》中同樣有著如下記載:
有一卷名為「五臟旁通鑒圖」的書,主要講述五臟與身體其他部位的相互影響和關係。
有一卷名為「針經」的書,應該是詳細介紹針灸治療方法的專著。
有三十卷的「芝草圖」,這應該是一本詳細記錄各種靈芝和草藥形態、特徵的圖譜。
有一卷名為「太常分藥格」的書,可能是關於如何根據不同病情分配藥物的指南。
19. 國朝四庫
千金要方九十三卷
民間刻本
千金翼方三十卷
上書十種,去復二種,凡八種。唐京兆華原孫思邈撰。思邈當隋末季隱居不仕,太宗登極,召授官爵,辭不就。魏徵修五代史,時訪以齊、梁、陳、周、隋事,述如目睹。高宗顯慶四年,召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上元元年,辭疾請歸,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永淳元年卒,年九十四。
子行,中宗天授中為鳳閣侍郎。其千金要方二十六門二百三十一類,宋校正後,一為明嘉靖甲辰,四川按察使,耀州喬世寧依道經輯為九十三卷刊行,一為國朝康熙三十年,西昌轉運山左喻武公重校。千金翼方十八門二百十三類,宋校正後,一為明萬曆乙巳金壇王肯堂重刻,一為國朝癸未金匱華希閎校刊,即今通行本也。余書亡逸,其他著述無關醫道者,不具錄。
白話文:
《千金要方》共九十三卷,以及《千金翼方》三十卷,這些都是由唐代京兆華原的孫思邈所撰寫。孫思邈在隋朝末期選擇隱居,不願出仕。唐太宗即位後,曾召他入朝並授以官職,但他拒絕了。魏徵在修撰五代史時,常向他詢問有關齊、梁、陳、周、隋等朝的事跡,孫思邈都能詳細地述說,彷彿親眼見證一般。到了高宗顯慶四年,又被召入朝,欲封他為諫議大夫,但他再次堅決推辭。上元元年,他以病為由請求返鄉,皇帝賜予他良馬和鄱陽公主的封邑。他在永淳元年去世,享年九十四歲。
他的兒子孫行,在中宗天授期間擔任鳳閣侍郎。《千金要方》共分為二十六門,涵蓋了二百三十一類,經過宋代校正後,一版是在明代嘉靖甲辰年,由四川按察使、耀州的喬世寧根據道家經典整理編輯,並刊行為九十三卷;另一版則是在清代康熙三十年,由西昌轉運山左喻武公重新校對。《千金翼方》共分為十八門,涵蓋了二百十三類,經過宋代校正後,一版是在明代萬曆乙巳年,由金壇的王肯堂重新刻印;另一版則是在清代癸未年,由金匱華希閎校訂出版,這就是現在普遍流傳的版本。其餘的著作已經遺失,而與醫學無關的其他著作,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20. 唐蘇氏敬
21. 唐書藝文志
新修本草二十一卷
本草圖二十六卷
本草音三卷
本草圖經七卷
上書四種,唐高宗顯慶初,右監門府長史蘇敬(宋作恭)上表請修陶隱居所著本草,因詔司空英國公李勣等三十三人撰,今惟嘉祐注徵引。
白話文:
在唐代的書籍藝文志裡記載,有以下四種書籍被提及:
- 新編修的《本草》共二十一卷。
- 《本草圖》共有二十六卷。
- 《本草音》則是三卷。
- 《本草圖經》為七卷。
這些書籍的修訂起始於唐高宗顯慶初期,當時右監門府長史蘇敬(在宋代的記載中名字作蘇恭)上奏請求修訂由陶隱居所著的《本草》。因此,皇帝下詔命令包括司空、英國公李勣在內的三十三人進行編纂工作。然而,現在我們只能從後世的嘉祐注中找到相關的引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