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下 (3)
卷下 (3)
1. 元呂氏復
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內經或問
切脈樞要
脈序脈系圖
長沙傷寒十釋
靈樞經脈箋
運氣圖說
難經附說
五色診奇胲
養生雜言
四時燮理方
松風齋雜著皆未載卷
上書十一種,元鄞人呂復撰。復字元膺,少孤,事母至孝,母病求醫,遇衢醫鄭禮之,得其古先禁方色脈藥論諸書,遂精醫學,薦為台州仙居縣儒學教諭,後調臨海及升本郡教授,俱不就。因晦跡邱園,著書自樂。年老無子,有女四人,人比之為太倉公,其書不傳。戴良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採其治效最著者二十三條為醫案。並節其群經古方論考,極為精審。
白話文:
以上的 11 本書,是由元代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呂復所著。呂復字元膺,幼年喪父,孝順母親。母親生病時,他尋求醫治,遇見名醫鄭禮之,得到了他古代流傳下來的祕方《色脈藥論》等醫書,於是精通醫術。他被舉薦為台州仙居縣儒學教諭(主管教育的官員),後來被調任臨海縣和升任本郡教授(高等學校的老師),但他都推辭了。於是隱居鄉間,著書自娛。年老時沒有兒子,有四個女兒。後人將他比作唐朝的太倉令李泌。他的著作沒有流傳下來。戴良在《九靈山房集》中記載了《滄洲翁傳》,選取了呂復治療效果最好的 23 則病例。此外,還節錄了呂復的《羣經古方論考》,這本書十分精闢。
2. 明史藝文志
十四經絡發揮三卷
素問注鈔三卷
難經本義二卷
傷寒論鈔二卷
診家樞要一卷
醫家引彀一卷
五臟補瀉心要一卷
脈訣一卷
醫韻一卷
痔瘻篇一卷
3. 國朝四庫
難經本義二卷
上書十一種,去復一種,凡十種。元餘姚滑壽撰。壽字伯仁,晚號攖寧生。先世自襄徙儀真,又徙餘姚。師京口王居中,受素問難經,又師東平高潤陽學針法,復參仲景、完素、東垣三家之旨。年七十餘,容如童子。行步蹻捷,飲酒無算。其十四經絡發揮,難經本義,明薛己刻入集中,素問注鈔等七種亡。
白話文:
共有 11 部著作,其中一部已經散失,現存 10 部,是元朝餘姚人滑壽所寫。滑壽字伯仁,晚號攖寧生。他的祖先從襄陽遷到儀真,後來又遷到餘姚。他師從京口的王居中,學習《素問》和《難經》。又師從東平的高潤陽學習針灸方法,還研究了仲景、完素、東垣三家的學說。他活到 70 多歲,容貌像兒童一般,走路輕快,可以大量喝酒。他的《十四經絡發揮》和《難經本義》這兩部著作,已經被薛己刻印出版了。其他的七部著作,比如《素問注鈔》,如今已經失傳了。
4. 明史藝文志
原機啟微集二卷
東垣試效方三卷
上書二種,元吳縣倪維德撰。維德字仲賢,祖父皆以醫顯。病陳裴之學,乃求金守真、戴人、東垣三家書,研求意旨,因得盛名。殆私淑三家之矯矯者。原機啟微,專論目科,薛己刪為一卷,刻入集中。東垣試效方亡。明學士宋濂,為撰墓銘,稱為敕山老人。洪武十年卒,壽七十五。子衡,亦以醫名。
白話文:
這兩本書的作者是元代吳縣的倪維德。倪維德字仲賢,他的祖父都以醫術聞名。倪維德鑽研陳無擇和裴之的學說,並尋求金守真、戴人、李東垣等三家醫書,專心鑽研其思想,因此聲名大噪。他幾乎是這三位醫家的私生弟子中最傑出的。他的《原機啟微》專門論述眼科,薛己刪減為一卷,刻印在醫書集中。《東垣試效方》已經失傳。明朝學士宋濂為他撰寫墓誌銘,稱他為「敕山老人」。倪維德於洪武十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他的兒子倪衡也以醫術聞名。
5. 元史藝文志
外科精義二卷
6. 國朝四庫
外科精義二卷
上書一種,元醫學博士充御藥院外科太醫齊德之撰。籍里無考,其書上卷論,下卷方,皆本巢氏病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而參以所學。雖不著出處,鮮有發明。於瘍醫書中,實為善本。民間行本,刊入東垣十書內。
世醫得效方二十卷
白話文:
這本書是元朝醫學博士齊德之編寫的,擔任御藥院外科太醫。作者的籍貫不詳。書中上卷為理論,下卷為藥方,都以巢元方的《病源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為基礎,並參照了所學內容。雖然沒有註明出處,但也沒有什麼創見。在外科醫書中,這本書確實是一本好書。民間流行的版本被收錄到了《東垣十書》中。
上書一種,元南豐危亦林撰。亦林字達齋,官本州醫學教授。是書積其高祖以下五世所集醫方,凡八種:一大方脈科,九十一門,二小方脈科,七十一門,三風科十門,四產科兼婦人雜病三十三門,五目科十二門,六口齒咽喉科六門,七正骨金簇科二十九門,八瘡腫科二十四門,附孫真人養生法,針灸科散附各科中,有目無書。序稱創始於天曆元年,訖功於後至元三年,凡一十六年。
白話文:
作者元朝危亦林寫了一本書,名為「上書」。危亦林字達齋,是本州的醫學教授。這本書收集了他高祖以下五代人所收集的醫方,共有八種:
-
大方脈科,九十一門
-
小方脈科,七十一門
-
風科,十門
-
產科兼婦人雜病,三十三門
-
目科,十二門
-
口齒咽喉科,六門
-
正骨金簇科,二十九門
-
瘡腫科,二十四門
另外還附有孫思邈的養生法。針灸科的內容散見於各科中,有標題但沒有單獨成書。序言中提到,此書始作於天曆元年,完成於後至元三年,前後歷時十六年。
由江西醫學提舉司牒呈醫院下諸路提舉司重校,復白醫院始准刊行,其慎重如此。前有太醫院銜名,凡院使十一人,同知院事二人,僉院事二人,同僉院事二人,判官二人,經歷二人,都事二人,椽史二人。其書彙集古方,足資考據。第無所發明。禾於會稽梁氏,見其元朝刻本,惜未鈔錄。
白話文:
由江西醫學提舉司呈文給醫院,再轉發給各地提舉司核對,然後得到醫院批准才能刊行,可見其慎重程度。書中前言部分有太醫院名銜的人員名單,包括院使十一人、同知院事二人、僉院事二人、同僉院事二人、判官二人、經歷二人、都事二人、椽史二人,這本書匯集了古代藥方,可以作為考證依據,但是並沒有什麼新的發現。我曾在大會稽梁氏所見到的元朝刻本,可惜沒有抄錄下來。
7. 明史藝文志
醫學啟蒙經絡十二論十卷
十藥神書一卷
上書二種,元長洲葛乾孫撰。乾孫字可久,貌魁碩,好擊刺陣法,後折節讀書,通陰陽律歷之學,屢試不售。父應雷,字震父,官江浙醫學提舉。師中州李醫官,始傳守真、潔古之學於江南。著醫學會同十二卷。乾孫受父業,名埒丹溪,所傳十藥神書,專尚奇詭,絕無情義。
白話文:
這些書籍的作者是元朝的長洲人葛乾孫。乾孫字可久,相貌魁梧,擅長擊刺陣法,後來勤奮讀書,精通陰陽律歷。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都沒有中舉。他的父親叫應雷,字震父,曾擔任江浙地區的醫學提舉官。乾孫的老師是中州地區的李醫官,李醫官把守真和潔古的醫學理論傳授給了乾孫,讓這種醫術在江南流傳開來。他著有《醫學會同》十二卷。乾孫承襲了父親的醫術,醫術名望很高,但他所傳授的「十藥神書」很奇特,而且沒有什麼道理。
8. 元史藝文志
傷寒醫鑑一卷
上書一種,元平陽馬宗素撰。宗素私淑守真。是書凡一十一條,皆摘活人書中溫藥主治之病。不證以仲景原文,但引素問論熱守真主寒之說,極意攻排,不遺餘力,甚云:下立死,不下亦死,宜用涼膈散,涼膈散非下藥乎?是以人命為孤注矣。明吳有性著瘟疫論,實本諸此。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的一種著作,由元朝的馬宗素撰寫。馬宗素學習並遵循《守真》的理念。這本書總共有十一條內容,都是從活人書籍中摘錄關於溫藥可以治療的疾病的案例。馬宗素在書中引用了《素問》關於熱病應主寒的理論,並且非常努力地去批判和否定其他的觀點,甚至提到如果按照他的方法,病人可能會立刻死亡,或者即使不死也會有嚴重的後果。他建議使用「涼膈散」這種藥物,而這種藥物實際上是用來清熱的,不是用來治療寒症的,這樣的觀念對於人的生命安全來說,等於是孤注一擲。明朝的吳有性所著的《瘟疫論》,實際上就是基於這種觀念。
夫傷寒論、律也,內經、經也,經主乎體,律主乎用,循經引律,貴乎持平。苟偏袒自專,各爭門戶,則經律相失,體用相違,未有不僨事者。
玉機微義五十卷
本草發揮四卷
白話文:
《傷寒論》像一部樂律,而《黃帝內經》則如一部樂譜。樂譜主掌音樂的理論體系,而樂律主導具體的演奏技法。參照樂譜而遵循樂律,關鍵在於演奏時保持平衡。如果過於偏袒某一方,各自為營,那麼樂譜與樂律就會脫節,音樂的理論與實踐就會背道而馳,這樣做必定會失敗。
9. 明史藝文志
劉純玉機微義五十卷
10. 國朝四庫
玉機微義五十卷
上書四種,去復二種,凡二種。明會稽徐用誠撰,咸寧劉純續增。用誠字彥純,丹溪弟子。元亡入明,遂為明人。是書本名醫學折衷,凡一十七類。純以其未備,增三十三類,易以是名,每條各注續添,以為辨識,皆採擷諸家方論,附以案語,頗為詳審。嘉靖庚寅,延平黃焯刻於永州,楊士奇為序。
當時李氏之學多在中州,劉氏之學獨傳江浙,故朱氏一派,專主寒涼補陰。
白話文:
上書分為四類,後來刪除兩種,最後剩兩類。這是明朝會稽人徐用誠編撰,鹹寧人劉純增續的。徐用誠字彥純,是丹溪派的弟子。元朝滅亡後,他歸順明朝,成為明朝的人。這本書原本叫《醫學折衷》,共有十七類。劉純認為這本書內容不全,於是增補了三十三類,並改名為《醫學折衷增補》,每條增註續添字樣以示區別。這些內容都是從各家的方論中採擷而來,並附有案例說明,非常詳細。嘉靖庚寅年,延平人黃焯在永州刊刻了這本書,楊士奇為此書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