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讀書志》~ 卷上 (12)
卷上 (12)
1. 宋徐氏叔向
2. 梁七錄
本草病源合藥要鈔五卷
雜療方二十二卷
雜病方六卷
療少小百病雜方三十七卷
談道述,徐蛻合著,體療雜病疾源三卷
談道述,徐蛻合著,體療雜病本草要鈔十卷
解寒食散方六卷
解散消息節度八卷
白話文:
【梁七錄】的內容如下:
總計有五卷的《本草病源合藥要鈔》,記載了各種藥物與疾病的對應治療方法。
共有二十二卷的《雜療方》,詳細地列出了多種疾病的治療方式。
另外,還有六卷的《雜病方》,專門探討各種複雜疾病的治療方案。
再者,有三十七卷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專注於兒童各種疾病的治療。
《體療雜病疾源》共三卷,由談道述和徐蛻共同編著,主要探討身體各部位疾病的根源。
同樣由談道述和徐蛻合作的《體療雜病本草要鈔》則有十卷,詳細介紹了草藥在治療各種疾病中的應用。
另有六卷的《解寒食散方》,專門講述如何解決因寒涼食物引起的身體不適。
最後,八卷的《解散消息節度》,則是關於調理身體,恢復健康的各種方法。
3. 隋書經籍志
針灸要鈔一卷
白話文:
在《隋書經籍志》這部歷史文獻中,有記載了一本名為《針灸要鈔》的書,共一卷。若轉譯為現代白話文,即是:在《隋書》的圖書目錄部分,有登錄一本名為《針灸要鈔》的書籍,該書只有一卷。
4. 唐書藝文志
針灸要鈔一卷
體療雜病方六卷
腳弱方八卷
解寒食散方十五卷
上書十三種,去復三種,凡十種。宋大將軍參軍東海徐叔向撰。叔向為晉濮陽太守熙之孫,射陽令秋夫之子。熙好黃老,隱於秦望山。得扁鵲鏡經,遂以醫名。秋夫益精其術,能針灸芻人,以療鬼疾,生道度、叔向皆工醫,道度有腳疾,文帝令乘小輿入殿為諸王子療疾,仕至蘭陵太守。
白話文:
【針灸要鈔一卷】
這是一卷關於針灸技術的重要摘要。
【體療雜病方六卷】
這是六卷專門治療各種身體疾病的綜合療法。
【腳弱方八卷】
這是八卷專門針對腳部虛弱問題的治療方法。
【解寒食散方十五卷】
這是十五卷專門講述如何解決因食用寒性食物後產生的身體不適的療法。
以上提及的十三種書籍,去掉重複的三種,總共十種。這些書籍由宋朝大將軍參軍,東海人徐叔向所編寫。徐叔向是晉朝濮陽太守徐熙的孫子,射陽縣令徐秋夫的兒子。徐熙喜好道家黃老思想,曾在秦望山隱居,獲得扁鵲的《鏡經》,從此以醫術聞名。徐秋夫繼承並發展了父親的醫術,擅長針灸治療鬼神引起的疾病。他的兒子徐叔向和道度都繼承了他的醫術,其中道度患有腳疾,但文帝仍然命令他乘坐小車進宮為王子們治病,最後官至蘭陵太守。
5. 宋徐氏文伯
6. 梁七錄
辨傷寒論一卷
傷寒總要二卷
藥方二卷
辨腳弱方一卷
白話文:
-
『傷寒論』解析一卷
-
傷寒全面指南二卷
-
藥方集二卷
-
腳部疾病治療方法解析一卷
7. 隋書經籍志
療婦人瘕方一卷
上書五種,宋鄱陽王常侍,齊東莞、太山、蘭陵、三郡太守,東海徐文伯撰。文伯字德秀,道度子。療孝武路太后石水、除官,又療明帝官人發癥,及隨廢帝針落娠婦雙胎,皆奇驗。弟謇字成伯,虜入後魏,以醫官至光祿大夫,平北將軍。正始元年卒。延昌初。贈安東將軍,齊州刺史。諡曰靖。子踐字景升,襲爵位,建興太守。
白話文:
「治療婦人腫瘤的藥方一卷。
上述五種醫書,是由宋朝鄱陽王的常侍,以及在齊朝擔任過東莞、太山、蘭陵三個郡的太守,來自東海的徐文伯所編寫。徐文伯,字德秀,是道度的兒子。他因治療孝武帝的路太后石水病而獲賞識,被免去官職;再後,他又治療了明帝的妃子的癥病,以及跟隨廢帝時,用針灸幫助懷孕婦女產下雙胞胎,都獲得了奇效。他的弟弟徐謇,字成伯,在北方被匈奴俘虜後,進入後魏,憑著醫術成為光祿大夫,平北將軍。他在正始元年去世。在延昌初年,被追贈為安東將軍,齊州刺史,並被封號為靖。他的兒子徐踐,字景升,繼承了他的爵位,擔任建興太守。」
8. 宋徐氏嗣伯
9. 隋書經籍志
落年方三卷
藥方五卷
白話文:
在《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一本名為「落年方」的書籍,共計三卷,另外還有一本「藥方」的書籍,總共有五卷。這兩本書應該是關於中醫藥方及療法的古籍。
10. 唐書藝文志
落年方三卷
藥方五卷
雜病論一卷
上書五種,去復二種,凡三種。宋正員郎諸府佐東海徐嗣伯撰。嗣伯字叔紹,叔向之子,有學行,不屈意於公卿。療房伯玉伏熱,及用死人枕治三疾,皆奇秘。
白話文:
在唐書藝文志中記載,徐嗣伯,宋代正員郎,擔任過多個府的輔佐,來自東海,所寫的書共有三種。徐嗣伯,字叔紹,是叔向的兒子,他學識淵博且行為端正,即使面對權貴也不會委屈自己的意志。他的著作包括了「落年方」三卷、「藥方」五卷以及「雜病論」一卷。原書種類共五種,但去除重複的兩種後,實際上只有三種。他治療房伯玉的潛伏性熱病,並使用死人的枕頭來治療三種疾病,這些療法都非常奇特且神祕。
11. 魏徐氏之才
12. 隋書經籍志
徐王八世家傳效驗方十卷
徐氏家傳秘方二卷
徐王方五卷
白話文:
在《隋書經籍志》中記載了以下內容:
有個名為徐王的人,他家傳下來的醫方非常有效,被整理成了十卷的《徐王八世家傳效驗方》。
另外,還有一本《徐氏家傳祕方》,記錄了徐傢俬藏的祕方,共有兩卷。
再者,也存在著《徐王方》這本書,裡面收集了徐王的醫方,總共是五卷。
13. 唐書藝文志
雷公藥對二卷
徐王八代效驗方十卷
徐氏脈經訣三卷
白話文:
[唐書藝文志]裡記載的內容如下:
雷公所著的藥物配對指南,共有兩卷。
徐王記錄的八代傳承下來的有效驗方,總共有十卷。
徐氏撰寫的關於脈診的經典和訣竅,則有三卷。
14. 宋史藝文志
徐氏脈經三卷
徐王藥對二卷
上書九種,去復四種,凡五種。後魏丹陽徐之才撰。之才祖文伯,父雄,仕齊為員外散騎侍郎,醫雄江左。豫章王綜入魏,以醫術薦之才。乾昌二年,詔徵至洛,禮遇甚優。武帝時,封安昌杲侯。天平中,齊神武徵赴晉陽,常在內館。武定四年,自散騎常侍轉秘書監。文宣踐祚,除侍中,封池陽縣伯。
皇建二年,除西兗州刺史,未之官。天統四年,迂尚書左僕射兗州刺史,給鐃吹一部。武成病酒色過度,之才療愈。每發必遣騎追召,投劑即已。後疾大漸,之才馳到,先一日已崩。後主武平元年,除左僕遷射尚書令,封西陽郡王,年八十卒,贈司徒公錄尚書事,諡文明。長子林太尉司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皆無學術。
弟之範,亦以醫見知,位太常卿,襲王爵。入周為儀同太將軍,隋開皇中卒。諸徐之書皆失傳,惟藥對採入嘉祐本草補註。
白話文:
徐家的《脈經》共有三卷,
徐王的《藥對》則是二卷。
原先有九種著作,但後來刪除了四種,最終留下五種。這些作品是由後魏時期丹陽人徐之才所編寫。徐之纔是徐文伯的孫子,父親徐雄,在齊朝任員外散騎侍郎,並以醫術聞名於江南。豫章王蕭綜進入魏國後,推薦了徐之才。在乾昌二年,他受到詔書召喚到了洛陽,受到了極高的禮遇。在武帝時期,被封為安昌杲侯。天平期間,齊神武帝徵召他前往晉陽,他經常待在內館。武定四年,他從散騎常侍轉任為祕書監。文宣帝即位後,任命他為侍中,封為池陽縣伯。
皇建二年,他被任命為西兗州刺史,但尚未就任。天統四年,他又被調任為尚書左僕射兗州刺史,並配有一部鐃吹樂隊。武成帝因過度飲酒和縱欲而生病,徐之才成功治療了他。每次武成帝發病,都會派人快馬加鞭地去請徐之才,徐之才一用藥就能治好他。然而當武成帝病情加重時,徐之才趕到,卻發現武成帝已經在前一天去世。後主武平元年,他被任命為左僕射尚書令,封為西陽郡王,享年八十歲,去世後被追贈為司徒公錄尚書事,諡號為文明。他的長子徐林擔任太尉司馬,次子徐同卿則是太子庶子,但兩人都沒有學術成就。
他的弟弟徐之範,同樣因為醫術而被人所知,擔任過太常卿,繼承了王爵。進入北周後,他成為儀同太將軍,隋朝開皇中去世。徐家的多本書籍都已遺失,只有《藥對》被收錄進了嘉祐本草補註。
15. 梁陶氏弘景
16. 梁七錄
本草十卷
本草經集註七卷
補闕肘後百一方九卷
白話文:
【梁七錄】的內容表示:
共有《本草》十卷,
《本草經集註》七卷,
《補闕肘後百一方》九卷。
這是在描述一系列的醫學著作及其卷數。
17. 隋書經籍志
名醫別錄三卷
名醫集驗方三卷
服餌方三卷
白話文:
[隋書經籍志]中記載的書目如下:
-
《名醫別錄》三卷:這本書詳細記錄了著名醫生們的特殊醫療知識與經驗。
-
《名醫集驗方》三卷:此書彙集了多位名醫臨牀實踐中有效的各種治療方法和藥方。
-
《服餌方》三卷:該書專門介紹瞭如何使用各種草藥或補品來調理身體、增強體質的方法。
18. 唐書藝文志
名醫別錄三卷
集註神農本草三卷
效驗方十卷
補肘後救卒方六卷
上書十種,去復三種,凡七種。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宏景好神仙吐納,撰真誥二十卷。武帝屢徵不出,賜以鹿皮巾,號貞白先生。國家每有大事,無不諮詢,時號山中宰相。自序神農本草云:軒皇以前,文字未傳,識識相因,至桐雷乃著編簡,未預秦火,亡糜獻懷,核今書郡縣多系後漢,疑仲景元化等所記,恐醫家不能備見,因區軫物類,兼注時用土地所出,仙經所需,以神農三品三百六十五味為主,名醫三百六十五味為副,並序錄合為七卷,其法度周詳,自唐以後累代校修,為本草家之祖。肘後補闕效驗服餌諸方亡。
弘景本秣陵人,齊高帝引為諸王侍讀,永明中掛冠神武門,遁居句曲山,號其居曰:華陽隱居。
白話文:
【名醫別錄】共三卷,
【集註神農本草】共三卷,
【效驗方】共十卷,
【補肘後救卒方】共六卷,
以上共十種書籍,剔除重複的三種,實際上共有七種。這些書籍是由南朝梁代的華陽隱居陶弘景撰寫。陶弘景喜愛研究神仙術與呼吸吐納法,還撰寫了【真誥】二十卷。當時的梁武帝多次召請他出仕,但他都婉拒,梁武帝便賞賜他鹿皮巾,封號為貞白先生。國家若有重大事務,無不向他求教,因此當時的人稱他為山中的宰相。
陶弘景在自序【神農本草】時提到:在黃帝時期之前,文字尚未被廣泛使用,知識都是口耳相傳,直到桐雷時期才開始將知識記錄在竹簡上,並未受到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影響。但現在的書籍多記載的是後漢時期的郡縣,可能是張仲景、華佗等人留下的紀錄,恐怕一般的醫學家無法完全看到。因此他根據物種分類,加上當時使用的土地產出,以及修煉仙術所需的藥材,以【神農本草】中的三品三百六十五種藥材為主,再附上【名醫別錄】中的三百六十五種藥材,加上序錄合計為七卷。這套書法度周全詳盡,自唐朝以來歷代都有校訂修正,成為後世本草學的典範。而【補肘後救卒方】則遺失了。
陶弘景原本是秣陵人,南齊高帝曾邀請他擔任諸王的侍讀,永明年間,他在神武門掛冠而去,隱居在句曲山,並將他的住處命名為華陽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