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筆記》~ 泄瀉論
泄瀉論
1. 泄瀉論
《經)云:暴注下迫。即泄瀉是也。其初起也,在乎脾運失職,濕勝則濡瀉;其繼也,在乎小腸泌別不清。小腸在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以分清濁,水液滲於膀胱,糟粕歸於大腸。暑濕之邪鬱於脾,蒸化為熱,傳於小腸,小腸為濕熱之氣壅閉不宣,以致不克分清而成泄瀉。
初起挾表邪者,西昌逆流挽舟法最妙,蓋先提解,令邪從外達,風藥又能勝濕之瀉,不獨發汗也;表解後泄不止,當從燥濕分利,挾熱兼清可也;如瀉時肛門熱,可佐黃連、黃柏以清其熱,是症小溲必少,因其膀胱之水並趨於大腸,須佐車前子以分利之,小水得利,大腑自實矣。
再是症多挾食滯,始因水濕而瀉,而積食未下,故瀉止之後,大便反二三日不行,當俟其矢氣頻行,乃進輕劑導滯,冀有乾結暢解,病根始痊也。否則恐轉下痢。按:是症半由濕熱,半由口腹不慎,愈後當慎調飲食。古云:爽口物多反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養生者,其可忽諸。
白話文:
【關於腹瀉的討論】
《經》上說:突然且強烈的排便慾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腹瀉。一開始,是因為脾胃運化功能出現問題,濕氣過重導致排泄物稀薄;接著,是因為小腸無法正常分離精華與渣滓。小腸位於胃的下方,接受胃部消化的食物,負責分離精華和渣滓,水分會被送到膀胱,食物殘渣則送至大腸。當暑濕邪氣困擾脾臟,轉化為熱氣,影響到小腸,小腸受到濕熱氣體的堵塞,無法正常分離精華,因此導致腹瀉。
剛開始如果伴有外部邪氣,西昌的逆流挽舟療法非常有效,首先提升身體機能,讓邪氣從體外排出,風藥也能幫助排除濕氣導致的腹瀉,不只是發汗而已;外部邪氣解除後,腹瀉仍未停止,應採取燥濕和利尿的方式,如果有熱氣,同時進行清熱;若排泄時肛門感到熱,可以輔以黃連、黃柏來清熱,此症狀下,小便一定很少,因為膀胱的水分都流向了大腸,必須輔以車前子來幫助利尿,小便順暢,大腸自然就會健康。
此外,此症狀常常伴隨食物消化不良,一開始因為水分過多導致腹瀉,但未完全消化的食物仍在體內,所以腹瀉停止後,可能幾天都沒有大便,應該等到頻繁放屁,再服用輕微的促進消化藥物,希望可以解決便祕問題,疾病根源才能真正康復。否則,可能會轉變為更嚴重的下痢。根據經驗,此症一半是由濕熱引起,另一半則是飲食不慎造成,康復後應謹慎飲食。古人說:美味的食物吃太多反而會生病,開心的事情過度也會帶來災難。注重養生的人,不能忽視這些。
這樣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