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筆記》~ 泄瀉論

回本書目錄

泄瀉論

1. 泄瀉論

《經)云:暴注下迫。即泄瀉是也。其初起也,在乎脾運失職,濕勝則濡瀉;其繼也,在乎小腸泌別不清。小腸在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以分清濁,水液滲於膀胱,糟粕歸於大腸。暑濕之邪鬱於脾,蒸化為熱,傳於小腸,小腸為濕熱之氣壅閉不宣,以致不克分清而成泄瀉。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中記載:「暴注下迫」,指的是腹瀉。

腹瀉發生的原因,首先是脾臟的功能失調,濕氣盛行,導致胃中津液過多,引發腹瀉。隨後,小腸無法正常吸收和分別食物中的水分和糟粕,導致腹瀉加重。

小腸位於胃的下方,負責接收胃中消化後的水分和食物殘渣,並將它們分為清濁兩部分。清液透過膀胱排出,而糟粕則進入大腸。

當暑濕之邪滯留在脾臟內,就會被蒸發化為熱氣,並傳遞到小腸。小腸被濕熱之氣壅塞,導致無法正常吸收水分,從而引發腹瀉。

初起挾表邪者,西昌逆流挽舟法最妙,蓋先提解,令邪從外達,風藥又能勝濕之瀉,不獨發汗也;表解後泄不止,當從燥濕分利,挾熱兼清可也;如瀉時肛門熱,可佐黃連、黃柏以清其熱,是症小溲必少,因其膀胱之水並趨於大腸,須佐車前子以分利之,小水得利,大腑自實矣。

白話文:

初期如果同時有表證邪氣(風邪),那麼「西昌逆流挽舟法」最為有效。這個方法先導引,讓邪氣從外部發散出來,祛風藥又能勝過濕邪的瀉下作用,不只是發汗而已;表證解除後腹瀉不止,應該從燥濕分利著手,如果有熱邪,可以兼清熱;如果腹瀉時肛門發熱,可以使用黃連、黃柏來清熱,這種情況小便一定會少,因為膀胱的水分都跑到大腸了,需要配合車前子來分利水分,小便得到通利後,大腸自然會收實。

再是症多挾食滯,始因水濕而瀉,而積食未下,故瀉止之後,大便反二三日不行,當俟其矢氣頻行,乃進輕劑導滯,冀有乾結暢解,病根始痊也。否則恐轉下痢。按:是症半由濕熱,半由口腹不慎,愈後當慎調飲食。古云:爽口物多反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養生者,其可忽諸。

白話文:

如果出現症狀合併有飲食積滯,最初是因水濕而腹瀉,但食物積滯未排出,所以腹瀉後,大便反而兩三天不通。此時應當等待矢氣頻繁時,再服用輕劑藥物導滯,希望大便乾結暢通,病根才能痊癒。否則,恐會轉為下痢。

按: 此症一半是因濕熱,一半是因飲食不節所致。病癒後應當謹慎調養飲食。古人云:「太過爽口的食物容易引起疾病,太過快心的事必定會帶來災殃。」養生之道,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