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筆記》~ 內壅無汗說
內壅無汗說
1. 內壅無汗說
𰣤痧一症、世人皆用重劑表達,冀其汗暢痧透,俟其舌絳如楊梅刺,液干口渴者,然後轉進清解;如內有食滯,脘痞腹痛,大腹秘結,痧點隱約,用大劑表達之仍無汗泄,舌苔轉為焦黃,脈象反形沃塞,煩躁無寐,此痧之不達,由於中焦壅結,當以下劑中參入清透之品,冀得大便一通,中宮舒展,蓄熱一泄,𰣤痧自透矣。
曾治一女,年已標梅,壯熱無汗,𰣤痧密布,不克透綻,胸悶腹痛拒按,便秘七八日,舌苔焦垢津干。醫進麻、葛、浮萍,依然無汗。余診之,脈形細小沃澀,陽明燥熱蘊結,耗爍陰液,萬難重表,然寒涼又恐凝遏,前醫已束手,余乃獨任,因與病家說明證象,宜用下藥,仿急下存津之意,參入清透之品,背城借一,或可望其轉機,但安危未卜,難許全功。病家云:與其不可挽回,寧請放膽用藥,決勿怪怨。
乃以大黃、元明粉、犀角、黑膏、枳實、杏仁、蔞仁,略加麻黃、西黃、中黃等劑,服藥後大便下色黑帶血,堅硬如石,翌日往診,熱退津回,𰣤痧盡退,病已大減,繼以清養而愈。
白話文:
【內壅無汗的解釋】
刮痧這一種病症,一般人都是使用大劑量的發汗藥物,希望能夠讓病人大量出汗,使痧氣徹底排出。等到舌頭紅得像楊梅一樣,上面布滿小刺,而且口腔乾燥、感到口渴時,再轉而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如果病人體內有食物積滯,胃部脹滿、腹部疼痛,大腸祕結不通,刮痧的紅點若隱若現,即使使用大劑量的發汗藥物仍無法出汗,舌苔轉變成焦黃色,脈象反而呈現出阻塞的情況,病人出現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的症狀,這是因為刮痧的痧氣無法順利排出,是由於中焦部位(即脾胃)的壅塞所導致的。此時應該使用瀉下的藥物,並加入清熱透表的藥物,希望藉由一次大便的通暢,讓中焦部位得以舒展,體內的熱毒得以排泄,這樣痧氣就能夠自然地排出。
曾經治療過一個女子,已經到了適婚年齡,發高燒且無汗,身上布滿了痧點,但是卻無法完全透出。胸部悶痛,腹部疼痛,並且拒絕被觸碰,已經有七八天沒有大便,舌苔焦黑且乾燥無津液。醫生開了麻黃、葛根、浮萍等發汗藥物,但是仍然沒有出汗。我診斷後,發現她的脈象細小且阻塞,這是因為陽明經的燥熱在體內積聚,消耗了身體的陰液,這種情況下很難再使用發汗藥物,然而使用寒涼的藥物又擔心會抑制痧氣的排出,之前的醫生已經束手無策,我決定接手治療。我向病人家屬解釋病情,認為應該使用瀉下的藥物,模仿「急下存津」的治療理念,加入清熱透表的藥物,這是一種孤注一擲的治療方式,或許能夠期待病情有所轉機,但是病情的安危無法預知,無法保證一定能夠完全治癒。病人家屬表示:「既然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寧願請你大膽用藥,我們絕對不會怪罪。」
於是,我使用了大黃、元明粉、犀角、黑膏、枳實、杏仁、蔞仁等藥物,稍微加入麻黃、西黃、中黃等發汗藥物,病人服用藥物後,大便呈現黑色帶有血絲,質地堅硬如石塊。隔天再次診斷,發現病人的體溫已經下降,津液也恢復了,痧點已經完全消失,病情已經大大減輕,接下來使用清熱養陰的藥物進行調理,最終病人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