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筆記》~ 便血痔血論辨

回本書目錄

便血痔血論辨

1. 便血痔血論辨

便血一症,《金匱》分遠近,總由大腸而下,至於痔血,每下如滴,愈罨愈多。褚氏云:腸有竅,便血殺人,包括二症也。凡便血每於藜藿之人居多,以其勞役傷脾,脾失統御之權,而血為之不守者也。痔血每生於膏粱者,曲糵厚味,積濕積熱,留頓大腸廣腸之處,每逢便後,其痔或內或外,從肛門墜下,血隨滴滴淋下,是為痔血,與便血兩途,醫者不可不辨。余每以臟連丸或加苦參、萆薢,或參補中益氣法投之輒效。

然須丸料,非煎劑所能治。此症最忌房事,若不絕欲,總要反復。

肛癰、懸癰,禁忌同上,然非盡由虛。余幼時患肛間生癰,大為所苦,自十五歲至二十七歲,竄生六枚,皆成漏管,滋膿淋瀝,脹楚難堪,是時又患三瘧吐血,人皆以為成癆矣。後至吳門,心境稍舒,復又酒醴不禁,肛門內痛如刀刺,大便欲行不暢。醫謂陰虛濕熱,非補納不可,遂進熟地、龜板,參、耆之類,其痛更劇,延至經月,余意必得大便方快,乃自投更衣丸一二錢,大便始通,痛亦稍緩,再一服,便暢痛止矣。後數月,每逢大便必帶血,血如注,肛旁之漏不覺痛楚,竟暗自收疤矣。

想所伏之熱搏聚於大腸,而痔血為出路,故肛漏得以痊愈也。余任其出路,未服一劑湯藥。今年屆七旬,幸未成癆,可見症有虛實,不可不察,有虛證似實,實證類虛,截瘧成脹,西昌戒以推蕩,學者於此揣摩,功夫日進矣。

白話文:

在[便血與痔瘡出血的討論]這一章中,提到了《金匱要略》將便血分爲遠和近兩種類型,但都源於大腸。至於痔瘡出血,通常像滴水般落下,越是擦拭越流越多。褚氏曾說:腸道如果有異常,便血會危及生命,這涵蓋了這兩種症狀。一般來說,便血多發生在生活貧困的人身上,因爲他們的勞累傷了脾胃,導致脾胃失去對血液的控制力,因此血液無法正常運行。痔瘡出血則多見於富足的人羣,因爲他們飲食過於油膩,體內積溼積熱,在大腸處滯留,每當排便後,無論是內痔還是外痔,都會從肛門墜下,血液隨之滴落,這就是痔瘡出血,與便血不同,醫生必須清楚分辨。我個人常用髒連丸,有時加入苦參、萆薢,或者用補中益氣的方法,效果顯著。但這些需製成丸劑,煎劑是無法達到治療效果的。這種病症最忌諱的是性生活,如果不能節制慾望,病情就會反覆。

肛癰、懸癰的禁忌與上述相同,但並非完全由虛引起。我小時候,肛門處長了癰腫,十分痛苦,從十五歲到二十七歲,共長了六個,都變成了瘻管,膿液不斷流出,疼痛難忍。當時還患上了瘧疾並伴有吐血,大家都以爲我會變成癆病。後來到了吳門,心情稍好些,卻又無法剋制飲酒,肛門內部像被刀割一樣痛,大便不通暢。醫生說是陰虛溼熱,必須補養,於是開了一些熟地、龜板、人參等藥物,結果疼痛加劇,持續了一個月。我認爲只有大便通暢才能緩解,於是自己服用了一兩錢的更衣丸,大便開始通暢,疼痛也稍微減輕,再次服用,便便順暢,疼痛停止。之後幾個月,每次大便都會帶血,血如泉湧,肛旁的瘻管不再感到疼痛,竟然自行癒合了。

我想是因爲體內的熱毒聚集在大腸,而痔瘡出血成爲排解途徑,所以肛瘻才能痊癒。我沒有阻止這個排解途徑,也沒有服用任何湯藥。現在我已經七十歲,幸運的是沒有變成癆病,可見病症有虛實之分,不可不察,有虛證看似實證,實證卻類似虛證,斷瘧會導致腹脹,西昌提醒切勿過度用藥,學者在此處揣摩,功夫日漸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