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筆記》~ 景岳論肝無補法
景岳論肝無補法
1. 景岳論肝無補法
凡一切痃、癖、癥、瘕、痞氣、奔豚,腹中如杯如盤者,皆肝虛金衰木旺之病,當滋腎水以救之,切不可用疏利伐肝之劑。足厥陰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而惡抑鬱,故《經》云「木鬱達之」是也。然肝藏血,人夜臥則血歸於肝,是肝之所賴以養者血也。肝血虛則肝火旺,肝火旺者,肝氣逆也,肝氣逆則氣實,為有餘,有餘則瀉,舉世盡曰伐肝,故為肝無補法。不知肝氣有餘不可補,補則氣滯而不舒,非云肝之血之不可補也。
肝血不足則為筋攣、為角弓、為抽掣、為爪枯、為目眩、為頭痛、為脅肋痛、為少腹痛、為疝痛諸證。凡此皆肝血不榮也,而可以不補乎?然補肝血,又莫如滋腎水,水者木之母也,母旺則子強,是以當滋化源。若謂肝無補法者,以肝氣之不可補,而非謂肝血之不可補也。
余友湯菊畦先生診方伯夫人肝氣,諸醫治之罔效,用景岳理陰煎,大熟地以肉桂末拌,炒鬆,服之霍然而愈。
白話文:
在所有疾病中,如痃、癖、癥、瘕、痞氣、奔豚等,以及腹部出現類似杯狀或盤狀的症狀,都是由於肝臟虛弱,金氣衰減,木氣過旺所致。應當通過滋補腎臟的水分來緩解,切記不可使用疏肝或傷肝的藥物。足厥陰肝,是風木之臟,偏好自由流動,不喜被抑制,因此《黃帝內經》中有“木鬱達之”的說法。然而,肝臟儲存血液,當人們在夜晚休息時,血液會回歸肝臟,這就是肝臟賴以養生的血液。如果肝血不足,肝火就會旺盛;肝火旺盛,肝氣就會逆反;肝氣逆反,氣血就會過剩;過剩的氣血就需要排解,這就是世人所說的伐肝,因此認為肝臟無法進行補養。但實際上,肝氣過剩不能補,因為補會導致氣血阻滯,無法順暢,但並不是說肝臟的血液不能補。
當肝血不足時,會出現筋攣、角弓反張、抽搐、指甲乾枯、眼睛眩暈、頭痛、脅肋痛、小腹痛、疝痛等症狀。這些都是肝血無法滋養身體的表現,難道我們能不進行補養嗎?然而,補肝血最有效的方式是滋補腎臟的水分,因為水是木的母親,母親健壯,兒子自然強壯,因此應該滋補根源。如果有人說肝臟無法補養,那是因為肝氣不能補,而不是說肝血不能補。
我的朋友湯菊畦先生,在診斷方伯夫人的肝氣問題時,許多醫生都未能有效治療,他使用了景嶽理陰煎,將大量熟地與肉桂末混合炒製,服用後病情迅速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