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亭指要》~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時邪

原方,加甘草(四分),元參(三錢),知母(二錢),豆卷(三錢),犀角(一錢),花粉(一錢),扁豆(二錢),蘆根(一兩),茅根(八錢),菖蒲(四分),去玉竹、白薇、姜皮、蔥。

又,汗雖未遍,熱勢減去五六,脈數略為有神,聲音不揚,氣弱也,大便溏泄。然一虛至此,而不肯服藥者,有何可恃乎?

洋參(一兩),生地(一兩五錢),懷藥(八錢),陳皮(二錢),扁豆(六錢),生熟草(六分),車前子(二錢),白芍(炒,三錢),黑梔(五分),元參(二錢),麥冬(二錢),生熟砂仁(六分),生熟穀芽(三錢),竹心(一錢),燈心(五寸)

又,熱勢稍退,脈數略為平和,然左三部微細欲無,尺脈更甚,肝腎之陰大虧,水不上承,所以舌乾而津難回也。未可恃以無恐,方仍扶正育陰涼透之法。得托邪外達,可望轉機。如羈於內,變症不測。

生地(一兩六錢),洋參(一兩二錢),生懷藥(一兩),扁豆(六錢),麥冬(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甘草(四分),豆卷(四錢),穀芽(三錢),北沙參(三錢),白芍(二錢),車前(二錢),陳皮(二錢),桔梗(四分),元參(三錢),神麯(炒,四錢),菖蒲(三分),燈心(五寸),竹心(一錢),建蓮(去心,五粒)

又診,津回液轉,熱勢未能全退,脈還未能和平,仍要極其小心。倘人事稍有失宜,極易生變,不可不慎,方不外前法。

前方,加澤瀉(一錢),前胡(一錢),蟬衣(四分)。

又,祖二十四味流氣飲方法。

洋參(一兩五錢),生地(一兩八錢),麥冬(一錢),丹皮(炒,五分),甘草(四分),扁豆(一兩二錢),元參(一錢五分),懷藥(一兩八錢),車前(一錢五分),北參(四錢),白芍(炒,二錢五分),桔梗(五分),陳皮(二錢),神麯(炒,一錢),萸肉(炒,一錢五分),澤瀉(一錢),茯苓(一錢),棗仁(炒,二錢),地骨皮(一錢),浮小麥(二錢),建蓮(炒,三錢),生熟穀芽(六錢),桑葉(二),燈心(五寸)

上方二十餘劑而減輕分兩,又服二十餘劑而痊。

林左,風溫挾濕,漫布三焦,上為耳聾,中為嘔惡,下為溏泄,脈至模糊,須防化燥神昏之變。

製半夏(一錢),茅朮根(四錢),陳皮(一錢五分),赤苓(三錢),薄荷(一錢五分),滑石(三錢),砂仁(八分),竹茹(一錢),澤瀉(一錢)

胡左,大瘧已久,近日似有減輕之意,忽然初一日寒熱加重,隱隱透痧未能周遍,六晝夜來熱還不止,氣逆喘嗽,便溏不止,胸膈痞悶。顯系肺胃風溫之邪不清,所嫌脈數大而無倫,舌尖之上現出紅如指一點,此邪欲走入心胞之勢,倘若化燥昏迷,為害即難言者。刻下偏寒偏熱,偏補偏溫,均非所宜,且以透泄內蘊之邪一法。

白話文:

時邪

最初的處方,加入甘草(4分)、元參(3錢)、知母(2錢)、豆卷(3錢)、犀角(1錢)、花粉(1錢)、扁豆(2錢)、蘆根(1兩)、茅根(8錢)、菖蒲(4分),去除玉竹、白薇、薑皮、蔥。

後來,雖然汗未出透,但病情已好轉許多,脈象略微有力,聲音雖然低弱,但氣息也比先前好轉,大便溏瀉。但病情好轉至此,病人卻不肯繼續服藥,這該怎麼辦呢?

於是改用:人參(1兩)、生地黃(1兩5錢)、淮山藥(8錢)、陳皮(2錢)、扁豆(6錢)、生熟地(6分)、車前子(2錢)、白芍藥(炒,3錢)、梔子(炒,5分)、元參(2錢)、麥冬(2錢)、生熟砂仁(6分)、生熟穀芽(3錢)、竹葉心(1錢)、燈心草(5寸)。

病情稍有好轉,脈象趨於平和,但左邊三部脈象微弱,寸口脈更甚,顯示肝腎陰虛,津液不足,所以舌頭乾燥,唾液難以分泌。情況尚未穩定,仍需使用扶正益陰、清熱解毒的方劑。若能將邪氣透發於外,病情就有轉機;若邪氣羈留在內,則後果難料。

因此再改用:生地黃(1兩6錢)、人參(1兩2錢)、生淮山藥(1兩)、扁豆(6錢)、麥冬(1錢5分)、丹皮(1錢5分)、甘草(4分)、豆卷(4錢)、穀芽(3錢)、北沙參(3錢)、白芍藥(2錢)、車前子(2錢)、陳皮(2錢)、桔梗(4分)、元參(3錢)、神麴(炒,4錢)、菖蒲(3分)、燈心草(5寸)、竹葉心(1錢)、蓮子(去心,5粒)。

再次診斷,津液已恢復,但熱症未完全退去,脈象也未完全平穩,仍需謹慎。若稍有不慎,病情容易反覆,不可掉以輕心,方劑仍沿用之前的思路。

之前的方劑,再加入澤瀉(1錢)、前胡(1錢)、蟬蛻(4分)。

又參考二十四味流氣飲的加減方法:

人參(1兩5錢)、生地黃(1兩8錢)、麥冬(1錢)、丹皮(炒,5分)、甘草(4分)、扁豆(1兩2錢)、元參(1錢5分)、淮山藥(1兩8錢)、車前子(1錢5分)、北沙參(4錢)、白芍藥(炒,2錢5分)、桔梗(5分)、陳皮(2錢)、神麴(炒,1錢)、吳茱萸肉(炒,1錢5分)、澤瀉(1錢)、茯苓(1錢)、酸棗仁(炒,2錢)、地骨皮(1錢)、浮小麥(2錢)、蓮子(炒,3錢)、生熟穀芽(6錢)、桑葉(2錢)、燈心草(5寸)。

服用上述方劑二十餘劑後,藥量減少;再服用二十餘劑後,痊癒。

林姓患者,風溫夾濕,遍佈三焦,上焦表現為耳聾,中焦表現為嘔吐,下焦表現為溏瀉,脈象模糊,需預防病情轉化為燥熱神昏。處方:半夏(1錢)、茅蒼術根(4錢)、陳皮(1錢5分)、赤苓(3錢)、薄荷(1錢5分)、滑石(3錢)、砂仁(8分)、竹茹(1錢)、澤瀉(1錢)。

胡姓患者,久患瘧疾,近期症狀略有好轉,但近日突然寒熱加重,隱隱有痧氣透發,但未能遍佈全身,六天來高燒不止,氣逆咳嗽,大便溏瀉不止,胸悶氣脹。顯然是肺胃風溫之邪未清,脈象數而無力,舌尖出現一點紅色,這是邪氣欲入心包的徵兆,如果轉化為燥熱神昏,後果不堪設想。此時寒熱並存,單純溫補或清泄均不可取,應以透泄內蘊邪氣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