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亭指要》~ 卷一 (5)
卷一 (5)
1. 時邪
竹葉(一錢),梔子(一錢),翹心(一錢),丹皮(一錢),車前子(一錢五分),麥冬(一錢),北沙參(三錢),桔梗(八分),蘆根(五錢),燈心(五寸),甘草(三分)
又,昨投透泄內蘊之邪一法,今早舌尖之紅色退淡,而右脈數大之形略減,清晨便溏一次,似乎稍有應效。舌根苔黃垢膩,門齒乾燥。胃家濕濁未清,肝腎之陰受灼,恐其液涸,仍宗前法再投。
原方,加通草(三分),赤苓(二錢),西湖柳(二錢),晚間加南沙參(五錢)。
又,熱勢已退七八,脈數減去五六。但虛人善變,寒暖飲食,不可不小心。
南北沙參(一兩),麥冬一錢),丹皮一錢),梔子(一錢),甘草(三分),穀芽(一錢),車前(二錢),桔梗(五分),赤苓(二錢),通草(三分),扁豆(一錢五分),蘆根(六錢),竹葉(十片),燈心(五寸),西湖柳(二錢)
許右,暑傷氣分,神情倦怠,邪走心包,昏迷似睡,脈至左寸獨大,其餘少力少神,起病即見目盲者,肝腎之陰傷也。今按臍震動如梭,龍相之火不能潛藏,窟宅飛越乎上,恐有厥脫之虞,勢在危險,無從下手。然坐視不救,亦非仁者之心。勉商壯水育陰,以制肝腎之虛陽妄動,輕靈護托,以泄心胞之暑邪蒙閉。倘得神情清爽,乃是轉機。
甘菊(二錢),鉤鉤(八錢),石決(一兩),生地(一兩),白芍(一錢),黑梔(一錢),洋參(五錢),棗仁(五錢),川貝(二錢),茯神(三錢),遠志(七分),麥冬(二錢),羚羊(一錢),薄荷梗(一尺),硃砂(一分),犀尖(一分)
研細末,用竹油十匙,前藥沖服。
蘇左,病起寒熱,由來月餘,近日但熱不寒,舌底紅而苔黃,口渴喜飲而不多,胸膈拒按,小溲短數,大便經旬不解,邪從少陽已入陽明之經,漸次感及於臍,恐有化燥神昏之變。然其病已久,實屬陰虛,今當清透。
葛根(一錢五分),黃芩(一錢),黑梔(一錢),知母(二錢),陳皮(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瓜蔞仁(二錢),川貝(一兩),洋參(二錢),蘆根(一兩),竹茹(一錢),燈心(五寸),竹心(一錢)
惠右,有汗而熱不退,邪不在表,大便溏泄,頭目不清,中脘不適。溫邪瀰漫三焦,走入心胞,須防神昏發厥之劇。
洋參(二錢),元參(三錢),甘菊(一錢),山梔(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三分),蘆根(八錢),燈心(五寸),竹心(一錢)
戈左,舌尖微紅,白苔滿布,口渴不喜飲冷,小溲短而熱,此係風溫挾濕瀰漫三焦。可慮者,有汗而熱不解,脈來洪大搏指,病勢方張,非但不能退,還恐增重。擬用分清,稍佐涼透一法。
白話文:
時邪
第一則:方劑包含竹葉、梔子、翹心、丹皮、車前子、麥冬、北沙參、桔梗、蘆根、燈心、甘草等藥材,劑量略有不同。患者昨用瀉下之法,病情略有好轉,但舌苔仍厚膩,胃中濕濁未清,肝腎陰液不足,故仍用原方,加通草、赤苓、西湖柳,晚間再加南沙參。目前熱勢已退,脈象轉緩,但需注意虛弱體質易變,飲食寒暖需謹慎。 另一方劑包含南北沙參、麥冬、丹皮、梔子、甘草、穀芽、車前、桔梗、赤苓、通草、扁豆、蘆根、竹葉、燈心、西湖柳等藥材,劑量各有不同。
第二則:患者暑邪傷及氣分,神志倦怠,邪氣入心包,昏迷嗜睡,左寸脈獨大,其他脈象虛弱,發病即目盲,屬肝腎陰虛。腹部震動劇烈,陽氣亢盛,恐有危急之虞,需積極治療。方劑包含甘菊、鉤鉤、石決明、生地、白芍、黑梔子、西洋參、棗仁、川貝母、茯神、遠志、麥冬、羚羊角、薄荷梗、硃砂、犀角等藥材,研末用竹油沖服。
第三則:患者寒熱病症已持續月餘,近日僅有發熱,舌下紅,苔黃,口渴但飲水不多,胸悶,小便短少,大便秘結,邪氣由少陽經轉入陽明經,並漸及臍部,恐有神志昏迷之險。因病程較長,屬陰虛,需清熱解毒。方劑包含葛根、黃芩、黑梔子、知母、陳皮、花粉、瓜蔞仁、川貝母、西洋參、蘆根、竹茹、燈心、竹心等藥材。
第四則:患者汗出熱不退,邪氣不在肌表,大便溏瀉,頭昏眼花,胃脘不適。溫邪瀰漫三焦,入於心包,需預防神昏厥逆。方劑包含西洋參、元參、甘菊、山梔子、黃芩、甘草、蘆根、燈心、竹心等藥材。
第五則:患者舌尖微紅,苔白,口渴但不想喝冷水,小便短赤,屬風溫夾濕,瀰漫三焦。患者有汗出熱不解,脈象洪大有力,病情正盛,恐病情加重,需分清表裡,略用清熱解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