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亭指要》~ 卷一 (3)
卷一 (3)
1. 時邪
洋參(五錢),大冬(二錢),青蒿梗(一錢),川貝(二錢),六一散(三錢),扁豆(三錢),通草(五分),竹心(五分),燈心(五寸),蘆根(五錢),荷梗(一尺)
又診,脈來兩手較昨略為有神,病勢大減。
原方,加洋參(三錢),生熟穀芽(四錢)。
某,素有目疾,肝陽獨熾,犯胃則常常嘔吐酸苦。今又寒熱,更挾暑風濕熱。擬與小柴胡、吳萸湯、四苓散三合,宗古法。
柴胡(四分),黃芩(一錢),洋參(三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吳萸(三分),赤苓(三錢),車前(二錢),通草(一錢),陳皮(一錢),砂仁(八分),六一散(三錢),川連(二分),生薑(一)
王,脈至右大於左,骨節時時疼痛,舌紅起點。此暑風挾濕,濕鬱化火之象,祛風清熱分泄。
香薷(一錢),防風(一錢),秦艽(二錢),木瓜(一錢),赤苓(三錢),六一散(三錢),黃芩(一錢),苡米(四錢),桑枝葉
陳,脈至左關獨弦,胸脅痛,寒熱咳嗽。表有風寒,里有木鬱。
柴胡(四分),陳皮(一錢),青蒿(一錢),半夏(一錢),茅朮(炒,一錢),杏仁(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當歸(三錢),炙草(四分),白芍(炒,一錢),降香(五分)
許左,久咳形瘦之軀,脾肺兩經已傷,再行勞倦,時令之邪乘虛襲人,發熱不已,脈至浮數而甚左寸,厥厥動搖,舌苔隱隱黑色。有走心胞之勢,須防化燥神昏之劇,險甚險甚。擬與涼透泄勢法,留候明眼定裁。
豆卷(三錢),連翹(一錢),山梔(一錢),元參(四錢),丹皮(一錢五分),川貝(一錢五分),玉竹(五錢),竹葉(一錢),燈心(五寸),茅根(去心三錢)
錢左,冬溫犯於肺胃,氣急咳嗽,舌黃滿布而帶干苦,口渴喜飲,胸膈不寬,須防加重化燥。
荊芥(一錢),當歸(三錢),葛根(一錢),貝母(三錢),玉竹(六錢),白薇(一錢),香附(五分),竹葉(二十片)
又診,據述病勢昨減輕,然有汗而脈數不退,門齒乾燥,舌尖紅起刺,指掌手腕厥冷。此係邪陷營陰,熱彌厥亦彌,惟恐正不敵邪,至有痙厥之變。扶正涼透,急急進之,三日內齒潤津回,脈數能減,還可有望,加重則危。
玉竹(八錢),白薇(一錢),川貝(二錢),洋參(五錢),麥冬(二錢),丹皮(一錢五分),連翹(一錢),黑梔(一錢),生地(一兩),穀芽(二錢),竹葉(一錢),燈心(五寸),姜皮(八分),蔥(一)
又,溫邪內陷,劫液傷陰,齒燥唇乾,舌焦起刺,脈至左關尺弦細而數,右寸關浮大,按之無力。此所謂少陰不足,陽明有餘也。論脈症玉女煎似屬相宜,但渴不引飲,而脈不實,未敢擅投。勉商扶正育陰之中,兼涼透甘寒一法,希圖津回液轉。
白話文:
時邪
病例一: 患者服用洋參、大冬、青蒿梗、川貝、六一散、扁豆、通草、竹心、燈心、蘆根、荷梗等藥後,脈象較前略有好轉,病情明顯減輕。醫生根據病情,在原方基礎上加了洋參和生熟穀芽。
病例二 (某): 患者素有眼疾,肝火旺盛,犯胃則嘔吐酸苦。現又兼有寒熱,以及暑濕熱邪。醫生擬用小柴胡湯、吳萸湯、四苓散三方合用,遵循古法治療,處方包括柴胡、黃芩、洋參、豬苓、澤瀉、吳萸、赤苓、車前、通草、陳皮、砂仁、六一散、川連、生薑。
病例三 (王): 患者右脈大於左脈,骨節經常疼痛,舌紅而略微隆起。此為暑熱夾濕,濕邪鬱結化火,需祛風清熱、利濕瀉火。處方包括香薷、防風、秦艽、木瓜、赤苓、六一散、黃芩、薏苡仁、桑枝葉。
病例四 (陳): 患者左關脈弦細,胸脅疼痛,寒熱咳嗽。表證為風寒,裡證為肝氣鬱滯。處方包括柴胡、陳皮、青蒿、半夏、茅術(炒)、杏仁、防風、當歸、炙甘草、白芍(炒)、降香。
病例五 (許左): 患者久咳體瘦,脾肺兩虛,勞累後又感受時邪,發熱不止,脈象浮數,左寸脈尤甚,身體發冷顫抖,舌苔隱隱發黑,有心包受邪的傾向,需警惕化燥神昏的危險。醫生擬用涼透泄熱的方法治療,需持續觀察病情再作決定。處方包括豆卷、連翹、山梔、元參、丹皮、川貝、玉竹、竹葉、燈心、茅根(去心)。
病例六 (錢左): 患者冬季溫邪犯肺胃,氣促咳嗽,舌苔黃厚乾燥且帶苦味,口渴喜飲,胸膈不舒,需預防病情加重化燥。處方包括荊芥、當歸、葛根、貝母、玉竹、白薇、香附、竹葉。
病例七 (錢左續診): 患者病情雖有所減輕,但仍有汗出,脈數不退,牙齒乾燥,舌尖紅而刺痛,指掌手腕厥冷。此為邪氣侵犯營陰,熱邪導致厥冷加重,需擔心正氣不敵邪氣,可能發生痙厥。醫生決定扶正祛邪,迅速治療,預計三日內牙齒濕潤,脈數減少,病情好轉,否則病情危急。處方在原方基礎上加重了玉竹、川貝、洋參等藥量,並加入了生地、穀芽、姜皮、蔥等。
病例八 (續診): 患者溫邪內陷,耗傷陰液,牙齒乾燥,嘴唇乾裂,舌苔焦燥,舌體紅腫,脈象左關尺弦細數,右寸關浮大而無力。此為少陰虛、陽明實證。醫生認為玉女煎方適合,但因患者不渴而脈不實,故不敢使用,決定扶正養陰,並兼用涼透甘寒之法,以期恢復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