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馤塘醫話》~ 正文 (8)

回本書目錄

正文 (8)

1. 正文

否則一方之內,不必全誤,但有一二味不宜服者,非惟諸藥無功,亦且其弊立見。後來者不知何藥未投,又復變法治之,如此則誤人必多矣。

治病之法,望、聞、問、切,四端並重。今人專取診脈,已多遺漏。況病人賦性有偏,脈亦各異,或遲或數,或大或小,醫者素不相習,而病家所告,症候又多蹖駁,甚或輕重例置,虛實互移,如此而欲憑所診之脈,便與定方治病,多不相宜。故凡初診切宜審慎,必須揆情度理,確有見地,而後立方,且於初方中預防其變症。

如善弈者,開局下子,算至數十著以後,自能全局得手。若待用藥未合,而後別籌治法,即能療病,終非良醫,謂其人抱恙已久故也。矧或變症迅速,不及改弦,又慮病家更易庸手,輾轉蹉跎,人命至重,豈得一誤再誤耶!

養生家當於平日調和氣血,保惜精神。酒色嗜欲,一無沉溺,喜怒悲恐,一無過傷,則自不至於感受時邪,即染亦輕,無須服藥,數日自痊。即欲服藥,亦只取和平輕清之劑,投之輒效。此固非醫者所得居功也。

少年酒色不謹之徒,猝受時邪,必然頭眩身重,氣體困憊,此由正氣早傷之故。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者此也。此種在夏秋之間尤多,醫家最難療治。過表則汗多亡陽,早下則洞泄亡陰,延至日久,而神昏氣蹙,痙厥之症,交發而並至,醫者因前次已服攻散之藥,輒投以參、耆、歸、地,其或加入桂、附,若是者,決無生理,深可悼也。治法當於邪未入里時,用參蘇飲、枳朮丸等方,加減調理之。

倘至八九日,症猶未退,且必增劇,即宜用復脈湯(即炙甘草湯加減。)助其正氣,滋其真陰,而後其邪自解。若藥餌誤投,勢已危殆,則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之類,酌而用之,亦可救其十之二三,此皆余所經驗者。

嘉道間,越中某醫,頗有名,而過於慎重,明知是症當攻當導,而不肯驟進補方。約需多日,始稍稍補之,而其人已極憊矣。余詰其故。則曰:古人立方,表散則有大青龍、小青龍,攻裡則有大承氣、小承氣、大陷胸、小陷胸、和解則有大柴胡、小柴胡,亦是審慎之意,先輕後重,如輕者得效,則重者不必施也。余笑而不答。

夫仲景設方,各有專治,宜重宜輕,絲毫不容假借,豈有先試輕劑,後用重劑之理乎?

俗云:百病皆由痰起。痰之名,不見於《內經》。仲景書有五飲,痰飲居其一。自後醫家言治痰者浸多,而要必以治脾為先,蓋痰本飲食所化。脾氣健運,則痰無從生,脾氣一弱,則痰多而上出於肺竅,故治痰之方,大抵皆脾肺藥也。但痰有因寒而生者,有因火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濕而生者,治之各有其本,皆實痰也。

而虛痰又有兩種,一則由脾虛不能化食,火鬱為痰,痰稠而濁;一則由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痰稀而清。法當分陰陽以治之,或補其氣,或補其陰,不專主乎消痰也。今人多嗜菸草,終日吸之,兼饜酒肉,故晨起痰嗽必盛,此即日服藥餌不易消除,至積病既深,痰聲咯咯,由丹田而上至胸膈,則危在頃刻,非人力之所能為矣。

白話文:

[正文]

治療疾病時,不必所有藥方都完全錯誤,但如果一兩個藥物不適合服用,不僅藥物沒有效果,還會立即顯現其弊端。後來的醫生不知道是哪種藥物沒用,又再次更改治療方法,這樣就會造成很多醫療錯誤。

診斷疾病的方法,望、聞、問、切四診並重。現在的人只注重診脈,已經遺漏很多信息。況且病人體質各有不同,脈象也各有差異,或快或慢,或大或小,醫生不熟悉病人的情況,而病人敘述的症狀又常互相矛盾,甚至輕重顛倒,虛實混淆,這樣只憑藉診脈就開方治病,往往不適合。因此,初診把脈應審慎小心,必須根據病情合理判斷,確有見地,然後再開方,並且在初方中預防其病情變化。

就像善於下棋的人,開局落子,就能算到幾十步以後,自然能掌控全局。如果等到用藥不對,才另想治療方法,即使能治癒疾病,也不是好醫生,說明病人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況且如果病情變化迅速,來不及更改治療方法,又擔心病人轉而求助於庸醫,耽誤時間,人命關天,怎能一錯再錯呢!

養生之道應在平時調和氣血,保養精神。飲食男女,不要沉溺其中,喜怒哀樂,不要過度,這樣就不至於感染外邪,即使感染也較輕微,無須服藥,幾天就能自愈。即使要服藥,也只選用平和輕淡的藥劑,服用後就會見效。這當然不是醫生可以居功自傲的。

年輕輕浮沉溺酒色的人,突然感染外邪,必然頭暈乏力,精神萎靡,這是因為正氣早已受損的緣故。經書上說:「邪氣入侵的地方,那裡的正氣一定虛弱。」這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情況在夏秋季節尤其多見,是醫家最難治療的。治療方法不對,出汗太多會損傷陽氣,瀉下過度會損傷陰液,時間一長,就會神志昏迷,呼吸急促,抽搐等症狀一起發作,醫生因為病人之前服用了攻邪散寒的藥物,就又用人參、黃耆、當歸、生地等藥物,甚至加入桂枝、附子,這樣治療,肯定沒有效果,令人惋惜。治療方法應在邪氣未入里時,使用參蘇飲、枳朮丸等方劑,加減調理。

如果八九天後,症狀仍未減輕,反而加重,就應該使用復脈湯(即炙甘草湯加減)來扶助正氣,滋養陰液,然後邪氣自然會消退。如果藥物服用錯誤,病情已十分危急,則可用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藥物,酌情使用,也能挽救一二。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

嘉道年間,越地有一位醫生,名聲很好,但是過於謹慎,明知病情應該攻邪導滯,卻不肯立即使用補益藥物。大概需要很多天,才稍微使用補藥,而病人已經非常虛弱了。我問他原因,他說:「古人制定藥方,表證散寒的有大青龍湯、小青龍湯,攻治裡證的有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大陷胸湯、小陷胸湯,和解的有大柴胡湯、小柴胡湯,都是謹慎的意思,先用輕的藥物,後用重的藥物,如果輕的藥物有效,重的藥物就不用了。」我笑了笑,沒有回答他。

張仲景制定藥方,各有專治,藥物的輕重,絲毫不能更改,怎麼會有先用輕藥,後用重藥的道理呢?

俗話說:百病皆由痰引起。痰這個名詞,在《黃帝內經》中沒有出現。張仲景的書中有五種飲片,其中一種是痰飲。此後醫家談到治療痰的越來越多,但都必須先治脾,因為痰是由飲食消化不良產生的。脾氣健運,則痰無從產生;脾氣虛弱,則痰多而上湧至肺部,所以治療痰的藥方,大多是健脾化痰的藥物。但痰有因寒而生,有因熱而生,有因風而生,有因濕而生,治療方法各有不同,這些都是實痰。

而虛痰又有兩種,一種是脾虛不能消化飲食,導致痰濁;一種是腎虛不能控制水液,導致水液泛濫成痰,痰稀而清。治療方法應區分陰陽來治療,或補益氣,或補益陰,不要只著重於祛痰。現在很多人嗜好菸草,整天吸菸,又嗜酒吃肉,所以早晨起來咳嗽痰多,這是因為每天服藥也不能消除,病情加重,痰聲咯咯,從丹田上升到胸膈,那就危在旦夕,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