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馤塘醫話》~ 正文 (7)

回本書目錄

正文 (7)

1. 正文

若四時之邪,或溫、或濕、或暑,亦有似傷寒者,治法大不相同,切勿專用溫熱,以致貽誤。猶中暑中濕諸症,與中風迥別,故隨時制宜,為醫家之要訣焉。

暑者,夏令之陽邪從口鼻入,脾經實先受其病,而心肺次之。乃熱症多陽,屬氣有餘,暑症多陰,屬氣不足。與治感受寒邪之法大異,宜溫散而不宜過熱,宜清涼而不宜過寒,仲景方多不可用。且暑之兼症甚多,有兼傷風者,有兼傷寒者,有兼傷濕者,有兼傷食者,而要惟兼濕與食為最多。蓋夏月土潤溽暑,暑必多濕,而內無積食,亦斷不致為大患也。

然或瘧或痢,或霍亂吐瀉,發於當時者為輕,入秋病為伏暑,極難痊愈,秋深更甚,若至霜降後發病,十有九危,治者當留意焉。

五行六氣之理,脾為濕土。濕者、土之氣也。從地而上,其著於人,則有內感外感之不同。內感者,嗜酒食麵,釀醇肥膩,及食生冷物,其傷在脾胃臟腑;外感者,坐臥卑汙,或身受雨水,汗浴淋漓,其傷在皮膚經絡,而亦有兼風、兼寒、兼熱、兼暑各症。且有中濕甚重,而口眼喎斜,舌強語澀,筋骨拘攣,四肢麻木者,形如中風,而不可作中風治。大約濕在表宜汗,謂解肌也。

濕在裡宜泄,謂通二便也。又須扶脾以實之,溫中以祛之,而治濕之能事畢矣。

經曰:燥乃陽明秋金之氣所化。金能生水,燥則無以滋腎陰而化源絕,腎水既絕,不能灌溉五臟,滋養百骸,則周身皆槁而愈燥矣。其病多由酒色過度而起,火盛水衰,遂至漸劇。亦有因肺受風火,咳嗽多痰,唾久傷液,而成燥症者。或皮膚甲錯,或肌肉枯瘠,或嗌乾聲啞,總宜以甘寒生水之味治之。

輕者天冬、地黃、梨漿、藕粉,重者龜鱉膠、牛羊乳及燕窩等物,尤宜清心寡慾,嗽口咽津,自能漸愈。若再用溫劑,或酒色不戒,必致傷生,慎毋忽諸。

五臟六腑,各具真氣。氣有餘便是火,故諸經皆有火,而心肝命門三經實主之。勞傷鬱悶,盛怒極樂,悉能生火。肝火盛則傷脾,心火炎則傷肺,命門火熾則傷腎,此火由內生者也。至內寒暑濕諸症,身發壯熱,久鬱而成火,則四時之邪所傳變也。又肝移熱於膽,心移熱於小腸,肺移熱於大腸,腎移熱於膀胱,而其患不可勝窮矣。

火既為患,必宜瀉之,而有以散為瀉者,柴、葛之類。有以泄為瀉者,芩、連之類,有以滋陰為瀉者,知、柏、元參之類。有以補氣為瀉者,參、耆、甘草之類(所謂甘溫勝大熱)。是在善用者之變而通之耳。

凡感受時疫,初起總覺寒毛灑淅,或四肢發冷。故俗人遇外感,無論風溫暑濕,皆稱為傷寒,而治以表散。日久邪入中焦,或自表而里,總覺化熱,將有口渴便秘煩躁譫語等症,故俗人皆稱為火症,而治以涼瀉。不知其中三因所受,變化多端,必須隨症分經論治,方能奏效。

白話文:

[正文]

若遇到春夏秋冬的邪氣,可能是溫邪、濕邪或暑邪,有些症狀看似傷寒,但治療方法大相逕庭,絕對不可一概而論,只用溫熱的藥物,以免延誤病情。例如中暑、中濕等症狀,與中風完全不同,因此必須根據當時的病症靈活處理,這是醫生的重要訣竅。

暑邪是夏季陽邪從口鼻進入人體,脾經首先受到侵犯,接著是心肺。暑症多為陽盛,屬於氣有餘;但也有暑症表現為陰虛,屬於氣不足。這與治療感受寒邪的方法大不相同,應該溫和散邪,但不可過於溫熱;應該清涼解暑,但不可過於寒涼,張仲景的許多方劑都不適用。而且暑邪常伴隨其他病症,可能兼有傷風、傷寒、傷濕、傷食等,其中兼濕與傷食最為常見。因為夏季濕氣重,暑邪常伴隨濕邪,但若沒有積食,就不會造成大問題。

然而,如果出現瘧疾、痢疾、霍亂嘔吐腹瀉等症狀,當下發病的比較輕,到了秋季發病則稱為伏暑,非常難治癒,秋季越深越嚴重,若到霜降之後才發病,十之八九都會危及性命,治療者應當特別注意。

根據五行六氣的道理,脾屬濕土,濕氣是土的氣,從地中上升,影響人體,則有內感和外感之分。內感是因嗜酒食麵,飲食油膩肥甘,或食用生冷食物,損傷脾胃臟腑;外感是因久坐臥於潮濕污穢的地方,或淋雨受寒,汗出淋漓,損傷皮膚經絡,也可能兼有風、寒、熱、暑等症。有些濕邪很重,出現口眼歪斜、舌頭僵硬說話困難、筋骨拘攣、四肢麻木等症狀,看起來像中風,但不可按中風治療。大致來說,表邪濕氣宜用發汗的方法,即解肌;裡邪濕氣宜用瀉下通便的方法;還需健脾益氣,溫中散寒,這樣治療濕邪的功效就達到了。

經典醫書記載:燥邪是秋令陽明金氣所化。金氣能生水氣,乾燥則無法滋養腎陰,腎陰的來源被切斷,腎水不足,無法滋養五臟,濡養周身,則全身都會乾燥。此病多因酒色過度,火盛水衰而起,逐漸加劇。也有人因肺受風火,咳嗽痰多,久咳傷陰,而導致燥邪。可能出現皮膚粗糙、肌肉消瘦、咽喉乾燥聲音嘶啞等症狀,都應當用甘寒滋陰的藥物治療。

輕症可用天冬、地黃、梨汁、藕粉;重症可用龜甲膠、牛羊乳及燕窩等,更應該清心寡慾,漱口嚥津,就能逐漸痊癒。如果再服用溫熱的藥物,或繼續縱慾,必然會損傷身體,千萬不可疏忽。

五臟六腑各自擁有真氣,氣盛則為火,所以各經脈都有火,而心、肝、命門三經尤為重要。勞累、憂鬱、盛怒、過度歡樂都能產生內火。肝火盛則傷脾,心火盛則傷肺,命門火盛則傷腎,這是內生之火。而內寒、暑、濕等病症,久病化熱,也會產生內火,這是外邪傳變而成。肝火可移熱於膽,心火可移熱於小腸,肺火可移熱於大腸,腎火可移熱於膀胱,其病症多種多樣。

既然火邪已成病患,就必須瀉火,瀉火的方法有:用辛涼解表藥物散熱,如柴胡、葛根等;用苦寒藥物瀉火,如黃芩、黃連等;用滋陰藥物降火,如生地、熟地、玄參等;用益氣藥物降火,如人參、黃芪、甘草等(甘溫之劑能勝大熱)。這就要看醫生如何靈活運用,才能取得治療效果。

凡是感染時疫,初期都會感到寒戰,或四肢冰冷。所以民間對於外感,不論風、溫、暑、濕,都稱為傷寒,而用表散的方法治療。時間久了,邪氣入裡,或由表入裡,就會覺得發熱,出現口渴、便秘、煩躁、譫語等症狀,民間都稱為火症,而用清熱瀉火的方法治療。卻不知道其中病因變化多端,必須根據症狀,辨證施治,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