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馤塘醫話》~ 正文 (6)

回本書目錄

正文 (6)

1. 補編·卷下

胎前有病症,重在保胎。產後有病症,重在溫補。此至穩至當之理。

白話文:

孕前如果有疾病,重點在於保護胎兒。產後如果有疾病,重點在於溫補調理。這是最穩妥恰當的道理。

2. 崩漏標本證治

崩漏不止,經亂之甚者也。蓋非時下血,淋瀝不止,謂之漏下。忽然暴下,若山崩然,謂之崩中。由漏而淋,由淋而崩,總因血病。凡崩漏初起,治宜先止血,以塞其流,加減四物湯十灰丸主之。崩漏初止,又宜清熱,以清其源,地黃湯或奇效四物湯主之。崩漏既止,裡熱已除,更宜補血氣以端其本,加減補中益氣湯主之。

白話文:

崩漏出血不止,是經期紊亂嚴重的情況。

如果出血發生於非經期,而且持續不斷,稱為「漏下」。如果突然大量出血,猶如山崩地裂,稱為「崩中」。從漏下到淋漓出血,再到崩中大出血,都是由於血病所致。

崩漏發作初期,治療應先止血,堵塞血流。可以使用加減四物湯加上十灰丸。

崩漏剛止住時,應清熱,以清除出血的根源。可以使用地黃湯或奇效四物湯。

崩漏止住後,內熱已消除,應進一步補血氣,以鞏固根本。可以使用加減補中益氣湯。

要知崩漏皆由中氣虛,不能受斂其血,加以積熱在裡,迫血妄行,或不時血下,或忽然暴下,為崩為漏,此證初起,宜先止血以塞其流,急則治其標也。血既止矣,如不清源,則滔天之勢,必不可遏。熱既清矣,如不端本,則散失之陽,無以自持。故治崩漏之法,必守此三者,次第治之,庶不致誤。

先賢有云:治下血證,須用四君子輩以收功,其旨深矣。

白話文:

瞭解崩漏都是因為中氣虛弱,無法收斂血液,再加上內有積熱,逼迫血液妄行,所以有時血量較少,有時血量突然增多,這就是崩漏。這種症狀剛開始時,應該先止血來堵塞血流,緊急處理標本兼治。血止了之後,如果不清除病源,就像滔天洪水一樣無法遏止。熱氣清除了之後,如果不固本,散落的陽氣就無法保持穩定。因此,治療崩漏的方法,必須遵循這三個步驟,按部就班地治療,纔不會出錯。

近來諸醫誤信產後屬寒之說,凡產後無不用炮薑、熟地、肉桂、人參等藥。不知產後,血脫孤陽獨旺,雖石膏、竹茹,仲景亦不禁用。而世之庸醫,反以辛熱之藥,戕其陰而益其火,無不立斃。我見甚多,案中絕無此弊。足徵學有淵源,惟善用人參,而少用血藥,消痰清體之法,尚未見及,則有未到也。

白話文:

近年來,許多醫生誤信產後屬於寒證的說法,凡是產後無不用炮薑、熟地、肉桂、人參等溫熱藥物。殊不知產後,血氣耗損,陽氣旺盛,即使是用寒涼藥物如石膏、竹茹,仲景也不禁止使用。而如今的庸醫,反而用辛熱的藥物,損傷陰氣而加重火氣,導致許多產婦死亡。我見過許多這樣的案例,但我的治療中從未發生過這種弊端。這充分證明瞭我的醫學理論有深厚的淵源,雖然擅長使用人參,但很少使用補血藥物,只是還沒有見及化痰清體的方法,這是我尚需完善的地方。

3. 崩漏虛實證治

崩乃經脈錯亂,實系衝任傷損,不能約束經血而然。治宜大補氣血,當用舉元益血丹峻補本源,少加清熱之藥,以治其標。補陰瀉陽,而崩自止。若血熱妄行,脈實有力,血氣臭穢者,方用四物涼膈散,入生韭汁調服。然治血藥,切忌純用寒涼,以血見冷即凝故也。如血崩初起,遽止則有積聚凝滯之憂,不止則有眩暈卒倒之患。

必須行中帶止,庶無後患。然既止之後,必服八珍湯以收功。

白話文:

崩漏是由經脈紊亂引起的,實際上是因為衝任二脈受損,無法約束經血導致的。治療時應該大補氣血,可以用舉元益血丹大力補養身體的根本,再少加一些清熱的藥物來治療表徵。補陰瀉陽,這樣才能止住崩漏。如果血熱妄行,脈搏有力,血氣有臭穢味,就應該使用四物涼膈散,加入生韭汁攪拌後服用。但是治療血癥的藥物,切忌只用寒涼之藥,因為血遇到寒就會凝固。如果血崩剛開始發生,突然止住的話會造成血塊積聚凝滯的隱憂,如果不止住的話,則會有頭暈猝倒的危險。

古人治胎有證,每將人參、砂仁同用,取其一補一順,則氣旺而無墮胎之患,順則氣和而無難產之憂,甚良法也。

白話文:

古代人治療胎兒問題時有方法有依據,經常將人參和砂仁一起使用。人參補氣,砂仁通氣順氣,兩者一起使用,既能補氣又能順氣,這樣氣血旺盛就不會流產,氣血和順就不會難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因女子以肝為先天。陰性凝結,易於拂鬱,鬱則氣滯,血亦滯也。木病必妨土,故次重脾胃。從來有胎而病外感,麻、桂、硝、黃等劑,必加四物,是治病保胎第一要法。胎產之後,系由營氣大脫,不論有邪無邪,必養血為主。其行瘀消痰,降火驅風,種種治法,皆從血分中推出,變化不離本宮。

白話文:

由於女性以肝臟為先天之本。肝氣陰柔凝滯,容易鬱悶,鬱悶則氣血運行不暢。肝病必定會影響脾胃,所以脾胃病也是女性常見的疾病之一。

在懷孕期間,如果患有外感疾病,如麻疹、桂枝、硝石、黃芩等藥方,必須添加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這是治療疾病保胎的首要方法。

懷孕生產後,由於大量氣血耗損,無論是否有外邪入侵,都必須以養血為主要目的。而各種治療瘀血、化痰、降火、驅風的方法,都是從血分中考慮的,治療的根本原則不會偏離子宮。

4. 論婦女濕溫病

婦人病溫,與男子同。所異胎前產後,以及經水適來適斷。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加減用之,謂護胎為要,恐來害妊,如熱極用井底泥,藍布浸冷,覆蓋腹上等,皆是保護之意。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處,用血膩之藥不靈,又當審察,不可認板法。然須步步保護胎元,恐病邪陷也。

白話文:

婦女的溫病,與男子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在於懷孕前和產後,以及經期剛來或剛結束時。

一般來說,對於懷孕前的疾病,古人都是使用四物湯加其他藥物來治療,認為保護胎兒是最重要的,擔心會對懷孕造成影響。例如,對於極熱的狀況,會使用井底泥、浸泡冷水的藍布覆蓋在腹部等,都是保護胎兒的措施。

不過,也需要考慮病邪的可治療性。如果使用活血調經的藥物無效,則需要進一步檢查,不能一味遵循固定的方法。但是,必須一步一步保護胎兒元氣,以免病邪侵害。

至於產後之法,按方書謂慎用苦寒藥,恐傷其已亡之陰也。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症用之亦無妨,不過勿犯下焦,且屬虛體,當如虛怯人病邪而治。總之毋犯實實虛虛之戒。況產後當氣血沸騰之候,最多空竇,邪勢必乘虛內陷,虛處受邪,為難治也。如經水適來適斷,邪將陷血室,少陽傷寒言之甚詳,不必多贅。

白話文:

關於產後的治療方法,根據醫書記載,要謹慎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傷害其已經虛弱的陰氣。然而,也需要辨別邪氣是否能夠向上或向上中焦釋放,如果能,則根據症狀適當使用寒涼藥物也無妨,只是不要損害下焦,而且產後屬於虛弱體質,應當像對待虛弱體質的人生病一樣治療。總之,不要違反實證實治、虛證虛治的原則。況且產後正值氣血沸騰之時,體內空虛之處較多,邪氣必定會乘虛而入、內陷於虛弱之處,難以治療。如果經血剛剛來潮或者剛剛結束,邪氣將會侵犯血室,在《傷寒論》中對少陽傷寒有詳細的論述,這裡不必贅述。

但熱病與正傷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湯,提出所陷熱邪,參、棗扶胃氣,以衝脈隸屬陽明也,此與虛者為合治。若邪熱陷入,與血相結者,當宗陶氏小柴胡湯,去麥、棗。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犀角等。若本經血結自甚,必少腹滿痛,輕者刺期門,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延胡、歸尾、桃仁,夾寒加肉桂,心氣滯者加香附、陳皮、枳殼等。然熱陷血室之症,多有譫語如狂之象,防是陽明胃實,當辨之。

白話文:

不過,熱病和正統傷寒不同。仲景創立小柴胡湯,提出被困的熱邪。人參和紅棗用來幫助胃氣,因為衝脈屬於陽明經。這是針對虛弱的人而制定的治療方法。

如果熱邪深入,與血液結合,應以陶氏小柴胡湯為主,去除麥子和紅棗。加入生地黃、桃仁、山楂肉、丹皮、犀角等藥材。如果經絡中的血液阻滯本身很嚴重,必定會少腹脹痛。如果症狀較輕,可以針刺期門穴;如果症狀較重,則可以去掉甘草,加入延胡索、當歸尾、桃仁。如果合併有寒症,可以加入肉桂;如果心氣鬱結,可以加入香附、陳皮、枳殼等藥材。

不過,熱邪陷於血室的症狀,常常會出現說胡話或像發瘋的表現。要注意這是否屬於陽明胃實,需要仔細辨別。

血結者,身體必重,非若陽明之輕利便捷者,何以故邪?陰主重濁,絡脈被阻,側旁氣痹連胸背,皆拘束不遂,故去邪通絡,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原為表裡上下一齊盡解之理,若此方大有巧手,故錄出以備學者之用。傷寒每以風傷衛用桂枝湯寒傷營用麻黃湯法,小兒肌疏易汗,難任麻、桂辛溫表邪。

白話文:

古文:

血結者,身體必重,非若陽明之輕利便捷者,何以故邪?陰主重濁,絡脈被阻,側旁氣痹連胸背,皆拘束不遂,故去邪通絡,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原為表裡上下一齊盡解之理,若此方大有巧手,故錄出以備學者之用。傷寒每以風傷衛用桂枝湯寒傷營用麻黃湯法,小兒肌疏易汗,難任麻、桂辛溫表邪。


當血液凝結時,身體必然會感到沉重,不像陽明證那樣輕快靈便,這是為什麼呢?陰主導沉重混濁,經脈被阻塞,身體兩側氣血不暢通,連接到胸腔和後背,都會受到拘束而不順暢,因此疏通氣血、暢通經絡,正是治療這種病症的正確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會向上逆流到心臟和肺部,出現胸痛的症狀,這就是陶氏所說的「血結胸」。王海藏創制了一種「桂枝紅花湯」,並加入海蛤蜊和桃仁,它的原理是同時解除表裡上下的一系列問題。如果熟練掌握這個方子,必定會對患者大有裨益,因此特地記錄下來,供醫者參考。在治療傷寒時,通常使用「桂枝湯」來治療風邪外侵、「麻黃湯」來治療寒邪內侵。但是對於小兒來說,肌膚疏鬆,容易出汗,難以承受麻黃和桂枝的辛溫之性來驅除表邪。

太陽治用輕,則紫蘇,防風一二味。身痛則羌活,然不過一劑。傷風症亦肺病為多,前、杏、枳、桔之屬,辛勝即是汗藥,其蔥豉湯,乃通用要方。

妊娠一門,總以補氣養血安胎為主,則萬病自除矣。

白話文:

對於太陽病,治療宜輕微,可以用紫蘇、防風一兩味藥。身體疼痛時用羌活,但不應超過一劑。傷風大多是肺病,杏仁、枳實、桔梗等藥,辛味較重就是發汗藥,而蔥豉湯則是常用的基本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