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馤塘醫話》~ 正文 (11)
正文 (11)
1. 補編·卷上
)痧本六氣客邪,風寒暑濕,必從火化。痧既外發,世人皆云邪透,孰謂出沒之際,升必有降,勝必有復,常有痧外發。身熱不除,致咽啞齦腐,喘急腹脹,下痢不食,煩躁昏沉,竟以告斃者,皆屬裡症不清致變。須分三焦受邪孰多,或兼別病,須細體認。
上焦藥用辛涼,中焦藥用苦辛寒,下焦藥用酸寒。上焦氣味宜輕,肺主氣,皮毛屬肺之合,外邪宜辛勝,里甚宜苦勝。若不煩渴,病日久邪郁不清,可淡滲以泄氣分。中焦藥痧火在中,為陽明燥化,多氣多血,用藥氣味苦寒為宜。若日多胃津消爍,苦則助燥劫津,甘寒宜用。下焦藥鹹苦為主,若熱毒下注成痢,不必咸以軟堅,但取苦味,堅陰燥濕。
白話文:
痧症本因六邪(風寒暑濕燥火)入侵,必經由火熱的變化而發病。痧症一旦外顯,世人多認為邪氣已透發,卻不知邪氣消長盛衰的過程,有升必有降,有盛必有衰,痧症經常會反覆發作。若發病時身熱不退,導致咽喉腫痛、牙齦潰爛、呼吸急促、腹脹、腹瀉、食慾不振、煩躁昏沉,最終致死,都是因為體內病邪未清除而導致病情變化所致。必須仔細辨別三焦受邪的輕重,以及是否合併其他疾病,需細心診察。
治療上,上焦宜用辛涼的藥物;中焦宜用苦辛寒的藥物;下焦宜用酸寒的藥物。上焦藥物氣味宜輕,因肺主氣,皮膚毛髮與肺相表裡,外邪入侵宜用辛味藥物攻邪,邪氣內甚則宜用苦味藥物。若不煩渴,病情日久邪氣鬱結不清,可用淡滲之法以排出體內濁氣。中焦痧症若火熱在中焦,屬陽明經燥熱化,多氣多血,宜用苦寒藥物。若每日耗損大量胃液,苦味藥物易耗傷津液,則宜用甘寒藥物。下焦藥物以鹹苦為主,若熱毒下注導致痢疾,不必用鹹味藥物軟堅,只需選用苦味藥物清熱燥濕,以堅固陰氣。
2. 論溫熱病舌黃
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成里結。里結於何在?陽明與胃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傷寒熱邪在裡,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屎燥為無濕矣。
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於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然必驗之於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症治之。倘或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結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痛,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
再前之舌黃或濁,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中有虛象,大忌前法。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症必無,或十隻存一,亦要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若未現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
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再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若雖薄而乾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寒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
白話文:
再次討論如果三焦系統不能從外部得到紓解,必然會導致內部的結滯。那麼,這種內部結滯會發生在哪裡呢?通常是在陽明腑和腸胃部位。這時,我們可能需要使用通下的方法來治療,不能因為病在氣血之分,就認為不能使用通下法。然而,傷寒病的熱邪在體內,會快速消耗體內的津液,因此使用通下法應當強烈;但對於多由濕邪引起的疾病,通下法則應當輕柔。傷寒病人如果大便稀軟,說明體內的邪氣已經清除,不能再使用通下法。而濕溫病患者大便稀軟,說明邪氣尚未完全清除,只有等到大便變硬,纔不能再次使用通下法,因為這說明體內已經沒有濕邪了。
人體的胃部位於腹部上方,位置處於中間,如果按壓感到疼痛,或者自己感覺到疼痛,或者有脹感,應該使用苦味藥物來疏泄,因為它們可以深入腹部。然而,我們必須通過觀察舌頭的顏色來確認病情,如果舌頭呈現黃色或渾濁,可以服用小陷胸湯或瀉心湯,根據具體病情選擇治療方法。但是,如果舌頭白色且不乾燥,或者黃白相間,或者灰白色且不口渴,千萬不要胡亂使用苦味藥物。有時,體外的邪氣尚未消散,而體內卻已經出現結滯,或者邪氣被抑制尚未釋放,或者本來就有脾胃虛寒的情況,即使胃部有疼痛或脹感,也應該使用開泄法,疏通氣滯,使病氣能順利達到肺部。例如,杏仁、豆蔻、陳皮、桔梗等藥材,這些藥物苦味輕微,辛味適中,具有流動性,可以適度使用。
再次討論,如果舌頭呈現黃色或渾濁,這種黃色必須是有實質的黃色。如果舌頭光滑無紋,這表示濕熱無形,體內存在虛弱現象,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要使用前面提到的方法。肚臍以上的部分稱為大腹,如果出現脹滿、脹痛的情況,這表明邪氣已經進入體內,表面的病症一定已經消失,或者僅剩下一點點,我們必須再次通過觀察舌頭的顏色來確認病情。如果舌頭呈現深黃色,或者像沉香一樣的顏色,或者像灰色的黃色,或者老黃色,或者舌頭中間有斷裂的紋路,都應該使用通下法,例如小承氣湯,主要成分包括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如果舌頭尚未呈現上述顏色,就不應該使用通下法。
然而,如果體內的濕氣聚集在脾臟,導致脹滿,或者寒濕交錯導致疼痛,或者氣滯導致脹痛,我們應該使用其他方法來治療。如果舌頭上的黃苔不厚且滑潤,說明熱邪尚未傷害津液,可以使用清熱解表的方法。但如果舌苔雖薄卻乾燥,說明雖然邪氣已經被排出,但津液卻受到損傷,這時,應該禁止使用苦寒的藥物,而應當使用甘寒輕劑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