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彙講》~ 卷八 (5)
卷八 (5)
1. 唐立三(再續)
2. 攝生雜話
命門真火,藏於兩腎之中,性門真水,藏於一心之內。人但言命門真火,而不參究性門真水何也?因真陽之火,能生真陰之水故也。殊不知性命相生,水火不可以一息不交。天一所生之水,為我生身之始,水中能生真火,人皆未究。況保真陰之水,則真陽之火常存而不散;若真陰一衰,則真陽無附,飛揚上越,變為邪火,能返涸真陰之水,豈不危哉!
火性本燥烈發揚,而腎中相火偏職閉藏,水性本柔弱蟄藏,而心精三合,獨主清利。則知性以位變,水火本無二氣。噓氣即有水,陽化陰也,蒸水即有氣,陰化陽也;燈因膏而不滅,陽依陰也,水因火而不冰,陰依陽也。相需如此,可以知其情性矣。
補心氣,益心精而不見效者,則知命門火衰、腎水不足,何也?命門之火,即心火之根,腎水之精,即心精之源。心無水則孤火上逆,腎無火則寒水下凝。水弱火炎,則肺金受克,陽焰飛揚於上焦,而生咳喘、咯血等病,下虛則上盛也。火弱水剛,則肝木失養,濁陰凝結於下焦,而生癃閉、壅腫、精寒等病,上虛則下實也。水火兩平,陰陽斯無偏勝。
脾之權在腎,胃之權在心,自下而上水滋土,自上而下火生土也。脾土屬陰,生於相火而健行不息,胃土屬陽,傳導於大腸而容受無窮,總在主納之腎,於是土以火生也。脾虛則胃滯而不食,脾實則胃運而能食,總在主出之肺,於是氣機流動也。故凡治脾胃,當以調肺氣,交心腎為先。
人身之痰,最能為害。勢湧如潮,勢衰如汐。風、寒、濕、燥,隨氣而生,體實、體虛,隨人而致。濁則濃,清則稀。五藏六腑無盛痰之所,上下升降無時而定,又與正氣不兩立,殆猶天地間陰雲瘴霧耳。
周身氣血,無不貫通。故古人用針通其外,由外及內,以和氣血;用藥通其里,由內及外,以和氣血,其理一而已矣。至於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蓋指本來原通,而今塞者言,或在內,或在外,一通則不痛,宜十二經絡藏府,各隨其處而通之,若通別處,則痛處未知,而他處反為掣動矣。
補、戒急授而驟壅,伐、戒亟奪而峻利,用之不當,皆能致害。故攻熱失宜,熱未去而寒復作,寒熱各踞於其所,反致溫涼並禁,良醫莫措矣;攻寒亦然。
人但知冬不藏精者致病,而不知夏不藏精者更甚焉。嘗見怯弱之人,而當酷暑,每雲氣欲悶絕,可知中暍而死者,直因氣之悶絕也。夫人值搖精,恆多氣促,與當暑之氣悶不甚相遠。《經》曰:「熱傷氣」,又曰:「壯火食氣。」余故曰夏令之炎威,甚於冬令之寒,苟不藏精,壯者至秋而發為伏暑,怯者即中暍而死。
白話文:
[生活保健雜談]
生命之火,藏匿於雙腎之中,心靈之水,深藏於心臟之內。人們往往只提及生命之火,卻少有探討心靈之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生命之火能生出心靈之水。然而,事實上,生命與心靈是相互依存的,火與水一刻也不能分離。天一生水,這水是我們生命的起源,而水能孕育生命之火,這一點往往被人們忽略。如果保持了心靈之水,那麼生命之火就能長存而不散;一旦心靈之水衰竭,生命之火就會失去依附,轉而成為邪火,反過來消耗心靈之水,這是非常危險的!
火的本質是乾燥而猛烈的,而腎中的相火卻負責封閉收藏;水的本質是柔和而潛藏的,但心臟精華三合,卻專門掌管清潔與利尿。由此可見,心靈會根據位置的不同而產生變化,火與水本來就是一體的。呼吸便有水生成,這是陽轉化為陰;蒸發水便有氣生成,這是陰轉化為陽;燈因為油而不會熄滅,這是陽依靠陰;水因為火而不會結冰,這是陰依賴陽。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由此可以看出它們的性質和關係。
如果補充心臟的氣力和精華卻沒有見到效果,那就表示生命之火衰弱,腎水不足。生命之火,即是心火的根源,腎水的精華,即是心臟精華的來源。心臟沒有水,就會形成孤火向上沖,腎臟沒有火,就會導致冷水向下凝結。水弱火旺,肺部就會受到影響,陽氣飄揚於上,引發咳嗽、喘息、咯血等病症,這是下部虛弱導致上部過盛。火弱水強,肝臟就得不到養護,渾濁的陰氣在下部凝結,造成小便不通、腫脹、精寒等病症,這是上部虛弱導致下部實漲。水火平衡,陰陽也就沒有哪一方會佔據優勢。
脾臟的運作依賴腎臟,胃部的運作依賴心臟,從下往上,水滋養著土地,從上往下,火生成了土地。脾臟屬於陰性,由相火生成,因而能夠持續運作,胃部屬於陽性,通過大腸傳導,因而能夠無窮地接受食物,這些都取決於主納的腎臟,因此土是由火生成的。脾虛則胃部停滯,無法進食;脾實則胃部運轉,能夠進食,這些都取決於主出的肺部,因此氣機得以流動。所以治療脾胃問題,應當先調節肺部氣息,調和心腎。
人體產生的痰,是最能造成危害的。其勢力時而像潮水般湧來,時而像退潮般消退。風、寒、濕、燥,隨著氣息的變化而產生,體質實或虛,隨著個人狀況而不同。痰液混濁時濃稠,清澈時稀薄。五臟六腑並無固定的痰液聚集地,痰液的上下移動並無定時,而且與正常氣息不能共存,這就像天地間的陰雲和瘴霧一樣。
全身的氣血,無處不通。所以古人用針灸調節外部氣血,由外及內,達到調和氣血的效果;用藥物調節內部氣血,由內及外,同樣達到調和氣血的目的,其原理是一樣的。至於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是針對原本應該暢通,但現在卻堵塞的情況而言,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內部,也可能發生在外部,一旦疏通,就不會再痛,應當根據十二經絡和臟腑的位置分別進行疏通,如果疏通了別的地方,那麼疼痛的地方可能還不知道,而其他地方反而會被牽動。
補充、急躁、過度壅堵,都是需要注意的;攻擊、急切、過度剝奪,也是需要注意的;使用不當,都會造成傷害。因此,如果攻擊熱症的方式不當,熱症還沒消除,寒症又會出現,熱與寒各自佔據一方,反而導致溫涼的治療都被禁止,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會束手無策;攻擊寒症也是一樣的道理。
人們只知道冬天不藏精會導致疾病,卻不知道夏天不藏精的後果更加嚴重。我曾經看到一些體弱的人,在酷暑中常常說自己快窒息了,由此可知,中暑死亡的人,確實是因為氣息窒息所致。人體在精氣耗盡時,常常會感到氣息急促,這與酷暑時的氣息窒悶並不太遠。經典上說:「熱氣傷害氣息」,又說:「旺盛的火氣消耗氣息」。所以我說,夏天的炎熱威力,比冬天的寒冷更甚,如果不藏精,壯年人到了秋天可能會發作潛伏的暑熱,體弱者甚至會立即中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