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彙講》~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周身經絡總訣(有小序)

治病須分經絡,古人以經界喻之,猶夫射之的、御之範也。《靈樞·經脈》一篇,為我醫所必讀,惟是其文參差繁複,習者苦之。東垣編為歌訣,國朝汪訒庵更為諧暢,可謂記誦無難矣。惟是熟此經脈,於逐經之起止循行雖己了了,而人之身體,每一處有兩三經,或四五經,錯綜循及者,皆散見於各經之下,臨證倉卒,未免或遺。烈不揣愚陋,竊以人身自巔至足,凡十二經絡行及之所,匯而輯之。

再奇經八脈,除帶脈及陰陽維蹺,皆簡明易曉,可無纂輯外,其沖、任、督三經,亦為摘入。仿四六之體,編為俚句,而不拘拈對,不嫌粗俗,惟求便於記誦,俾人之身體四肢,一云某處,便識為某經某絡,實為臨證、辨經、分經、議治之捷徑;但不敢曰熟此總訣,竟可置《經》文而不讀也。

譬之《本草綱目》,既已按藥而治病,復有《本草類方》,為之按病以集方,二者縱橫為用,尤為心目瞭然耳。

頭上諸脈,蓋聞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手少陽三焦,陽明大腸,太陽小腸)。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靈樞》逐一而分言,茲乃合編而便讀。膀胱之脈交於巔,肝與督脈會於巔,絡腦須知膀督(惟欲便於誦讀,故用簡字訣,余仿此)。髮際循乎胃脈,胃至額顱(髮際下為額顱),膽抵頭角。上額者督與膀胱(在內直上),出額者其惟肝脈(在外直出)。目系連於肝脈,心之支者,並系目之內角,名曰內眥,小支至而膀胱起,胃經還約於其旁(小腸之支者至目內眥,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胃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約,一作納)。目之外角名曰銳眥,膽接焦支(三焦之支者,至目銳眥,膽脈起於目銳眥)。小腸亦至目下為䪼(音拙),焦膽小腸而合至(三脈俱支者)。兩旁為頰,大小肝焦而上下(夾面橫骨為頰,大腸貫頰,小腸上頰,肝與三焦俱下頰,四脈亦俱支者)。小腸之支斜絡於顴,督脈至於鼻柱,胃脈起於交頞(即山根)。大腸之支挾鼻孔,而交中挾口(從下齒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至迎香穴而終,交足陽明經),胃經之脈循鼻外,而挾口環唇。肝又環於唇內,胃又交於承漿(下唇陷中)。胃經之脈入上齒,大腸之支入下齒。頷前大迎,胃脈出而膽支下(顋下為頷,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為大迎,乃胃經穴),頷下為頤,胃脈循而任脈上(胃脈循頤後下廉)。耳之上角,焦支出而膀支至,客主人穴,膽出走而胃脈過(耳前上廉起骨曰客主人,乃膽經穴,膽脈之支者,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胃脈上耳前,過客主人)。三焦之孫脈,出走客主人前(《靈樞》云: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此支之歧者,故曰孫脈,後仿此)。小腸與焦膽,三支併入耳中。膽脈焦支系於耳後,膽支胃脈循在頰車。(耳下曲骨為頰車)。咽有小心,脾腎之脈。(小腸脈循咽,心脈之支者挾咽,脾脈挾咽,腎脈至咽)。喉為胃支,腎脈之循(二脈循喉嚨)。肝循喉後而入咽顙(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咽顙,咽顙一名頏顙,在上齶後)。脾連舌本而散舌下。腎脈挾乎舌本,胃支下在人迎(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此為諸陽之會,先須大略而陳。

白話文:

周身經絡總訣(有小序)

治病必須區分經絡,古人將經絡比作射箭的靶子和駕車的規範。《靈樞·經脈》這篇文章,是我們習醫之人必須研讀的,但文章內容繁雜,讓學習者感到很辛苦。後來,李東垣將其編成了歌訣,清朝的汪訒庵又使其更加流暢,可謂容易記誦了。雖然熟記這些經脈後,對於每條經脈的起止和循行都清楚了,但是人體每一處都有兩三條,甚至四五條經脈錯綜交織,這些分散記載在各經之下,臨床診斷時,難免會有所遺漏。我冒昧地將人體從頭頂到腳底,所有十二經絡所經過的地方,全部匯集編寫成文。

再說奇經八脈,除了帶脈和陰維、陽蹺脈以外,都簡單明瞭,不需要再編輯整理,但沖脈、任脈、督脈三條經脈,也一併摘錄進來。我仿照四六駢文的形式,編寫成通俗易懂的句子,不拘泥對仗,不嫌粗俗,只求方便記誦,讓人們一說到身體的某處,就能知道是哪條經脈所經過,這確實是臨床診斷、辨別經脈、分清經脈、討論治療的捷徑;但絕不敢說熟記這總訣,就可以不讀《經脈》原文了。

這就像《本草綱目》,既已按照藥物來治療疾病,又有《本草類方》根據疾病來整理藥方,兩者相互配合使用,才能使人更加清晰明瞭。

頭部諸脈

總的來說,手三陰經脈,是從臟腑走向手的(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三陽經脈,是從手走向頭部的(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脈,是從頭走向腳的(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三陰經脈,是從腳走向腹部的(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靈樞》是逐條經脈分別論述的,現在我將它們合編在一起,以便閱讀。膀胱經的脈絡交會於頭頂,肝經和督脈也交會於頭頂,要知道聯繫大腦的經絡是膀胱經和督脈(為了方便記誦,所以用了簡化的字訣,下同)。髮際處循行的是胃經,胃經到達額頭;膽經到達頭角。位於額頭之上的,是督脈和膀胱經(在內側直上);從額頭出來的,只有肝經(在外側直出)。眼睛與肝經相連,心經的支脈也連到眼睛的內角,稱為內眥,小腸的支脈到達這裡,膀胱經就由此起始,胃經也從其旁邊經過(小腸的支脈到達內眥,膀胱經的脈絡起於內眥,胃經起於鼻根交界處的凹陷處,從太陽穴旁邊經過,向下沿著鼻外側走。)。眼睛的外角稱為銳眥,膽經連接三焦經的支脈(三焦經的支脈到達銳眥,膽經的脈絡起於銳眥)。小腸經也到達眼睛下方稱為顴骨(音拙),三焦經、膽經和小腸經都聚集於此(這三條脈絡的支脈都到達這裡)。兩側臉頰,是大腸經、小腸經、肝經和三焦經上下交會之處(夾在面頰橫骨之間的部位為臉頰,大腸經貫穿臉頰,小腸經上行至臉頰,肝經和三焦經都下行至臉頰,這四條脈絡的支脈都到達這裡)。小腸經的支脈斜向絡於顴骨,督脈到達鼻柱,胃經起於鼻根(即山根)。大腸經的支脈夾住鼻孔,與另一側的脈絡在人中處交會(從下齒齦返回,夾住口,在人中交會,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向上夾住鼻孔到迎香穴而終止,與足陽明經交會),胃經的脈絡沿著鼻外側,夾住口唇周圍。肝經又環繞於嘴唇內側,胃經又在下唇凹陷處(承漿穴)交會。胃經的脈絡進入上齒,大腸經的支脈進入下齒。下頜前方的大迎穴,是胃經所出,而膽經的支脈向下之處(顋部下方稱為下頜,下頜前一寸三分的動脈凹陷處是大迎穴,是胃經的穴位),下頜下方是頤,胃經循行於此,而任脈在此處向上走(胃經循著下頜的下緣)。耳朵的上角,三焦經的支脈由此出來,而膀胱經的支脈到達這裡,客主人穴,是膽經由此出來,而胃經從此經過(耳朵前上方的骨頭凸起處稱為客主人,是膽經的穴位,膽經的支脈由此處出來,走到耳朵前方,到達銳眥之後,胃經上行至耳朵前,經過客主人穴)。三焦經的孫脈,從客主人穴的前方走過(《靈樞》說:經脈為里,分出的橫向脈絡為絡脈,絡脈分出的支脈為孫脈,這裡是指支脈的分支,所以稱為孫脈,後面都仿照這個)。小腸經、三焦經和膽經,三條支脈都進入耳朵。膽經的脈絡連接在耳朵後方,膽經的支脈和胃經的脈絡循行在頰車(耳朵下方的彎曲骨頭處為頰車)。咽喉處有小腸經、心經、脾經和腎經的脈絡經過(小腸經循著咽喉,心經的支脈夾著咽喉,脾經夾著咽喉,腎經到達咽喉)。喉嚨是胃經的支脈和腎經循行的地方(這兩條脈絡都循著喉嚨)。肝經循著喉嚨後方,進入咽顙(肝經循著喉嚨後面,向上進入咽顙,咽顙又名頏顙,在口腔上顎後方)。脾經連接舌根,分散到舌下。腎經的脈絡夾住舌根,胃經的支脈在人迎穴處向下(喉結旁一寸五分的動脈處)。以上是陽經交會的地方,先粗略地陳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