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彙講》~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王鳴岡
3. 辨脾胃升降
余嘗考治脾胃莫詳於東垣,求東垣治脾胃之法,莫精於升降。夫升降之法易知,而升降之理難明。其在《經》曰:「脾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蓋脾主生化,其用在於無形。其屬土,地氣主上騰,然後能載物,故健行而不息,是脾之宜升也明矣。胃者,水穀之海,容受糟粕,其主納,納則貴下行,譬如水之性莫不就下,是胃之宜降也又明矣。故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夫清氣何?蓋指脾氣而言,不然何以在下則飧泄也;其濁氣何?蓋指胃氣而言,不然何以在上則䐜脹也。是非可為脾升胃降之一確證乎?由此而推,如仲聖所立青龍、越脾等方,即謂之升脾之清氣也可;其所立三承氣諸方,即謂之降胃之濁氣也無不可。觸類引伸,理原一貫,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考東垣所著補中益氣、調中益氣、升陽益胃各方,其論雖詳於治脾,略於治胃,而其意則一臟一腑,升降各有主治,顯然不可混者,其與先聖之理,又何嘗相悖,而後先輝映,足以發明千古,良可師也。苟其顛倒錯施,俾升降失宜,則脾胃傷,脾胃傷則出納之機失其常度,而後天之生氣己息,鮮不夭扎生民者已。余偶讀東垣書,詳究脾胃,以辨其升降之理如此。
白話文:
我曾經深入研究過治療脾胃的方法,發現沒有人比李東垣講解得更詳細了。而在李東垣的脾胃治療法中,最精妙的就是他對脾胃升降的理解。脾胃升降的理論雖然容易理解,但其背後的學理卻深奧難明。
根據古籍記載:「脾胃被稱作倉廩之官,負責將食物中的營養素轉化出來。」這說明脾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營養的生成和轉化,這種作用在無形之中發生。脾屬土,就像大地的氣質一樣,主要向上運行,才能承載萬物,因此它不斷地活動,這清楚地顯示了脾應該向上運行。胃則像一個巨大的容器,用來接受並分解食物殘渣,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所以應該向下運行,就像水流總是向下的,這同樣清楚地說明瞭胃應該向下運行。
因此有句話說:「如果清氣在下,就會導致食物未完全消化就排出;如果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脹滿感。」這裡的清氣,是指脾氣,否則為什麼會在下方時就出現食物未消化的情況呢?而濁氣,指的是胃氣,否則為什麼會在上方時就出現脹滿感呢?這不是脾氣上升,胃氣下降的明確證據嗎?
由此可以推廣,如張仲景創立的青龍湯、越脾湯等方劑,可以說是提升脾氣的方子;他創立的三承氣湯等方劑,可以說是降低胃氣的方子。這些方子遵循同一原理,前後聖賢的看法是一致的。
研究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方子,他雖然在治療脾方面講得很詳細,但在治療胃方面則比較簡略。然而,他認為脾和胃各司其職,各自有其升降的原則,這一點非常清楚,與前人的理論並不矛盾,反而互相映照,足以揭示千年的醫學真理,值得我們學習。
如果搞錯了這其中的順序,讓脾胃的升降失去平衡,那麼脾胃就會受損。一旦脾胃受損,身體對食物的吸收和排泄的機制就會失調,後天的生命力就會衰竭,人就可能早逝。我偶然閱讀李東垣的書籍,深入研究脾胃的升降原理,就是為了釐清這個道理。
4. 管象黃
5. 氣有餘便是火解
昔賢有云:「氣有餘,便是火。」此當專以病氣立論。若元氣有不足,而無有餘者也,何則?氣化於精,精生於水穀,故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飢則氣怯而倦怠,若飲食適宜,起居有節,始得元氣充流,一晝一夜,正合一萬三千五百息,為人身之常度,故聖人御氣,如持至寶,非以氣之易於不足乎?自夫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外侵營衛經府,阻塞正氣流行出入之道,遂致腠理閉塞,胸腹痞滿,二便不通,種種顯病氣有餘之象,而元氣已形內餒之機,醫者但當察其所因,如風則用和,寒則用汗之類,即不致化火,而元氣復矣。
若治不中要,病氣留著,則六者皆可化火,即熱病為傷寒之類,而病機十九條,屬熱者多是也,故曰氣有餘便是火。即七情之病,亦莫不然,如喜太過,則喜氣有餘而心火熾,怒太過,則怒氣有餘而肝火炎,此尤當從臟氣之陰陽虛實而調劑之,若執是說以往,不曰破氣降氣,即曰清火瀉火,吾恐少火生氣,一傷則俱傷,一敗而難復,非衛生之道也,豈古人立言之旨哉!
白話文:
過去的賢者曾說過:「氣如果過剩,就變成了火。」這句話主要是針對疾病的氣來討論的。如果身體的元氣本來就不夠,根本談不上什麼過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氣是由精華轉化而來,精華則是由食物產生的,所以人如果一天不吃兩餐就會感到飢餓,飢餓時氣力會變得弱小,容易疲倦。但如果飲食適量,生活作息規律,就能使元氣充足,一天之中,正常的人會呼吸大約一萬三千五百次,這就是人體正常的狀況。因此,聖人對待元氣,就像對待極其珍貴的寶物一樣,難道不是因為元氣很容易就不足嗎?
然而,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不良氣候,一旦侵犯到人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就會阻塞正常氣的運行,導致皮膚毛孔閉塞,胸腹部脹滿,大小便不暢等症狀,這些都是病氣過剩的明確表現,而元氣已經在體內開始衰弱。醫生應該根據病因來治療,例如,如果是風邪引起的,就使用調和的方法;如果是寒邪引起的,就使用發汗的方法,這樣就不會導致病情轉化為火,元氣也能得到恢復。
如果治療不得法,病氣殘留在體內,那麼這六種氣候都有可能轉化為火,比如熱病就是由傷寒類疾病轉化而來的,而且在十九條病機中,屬於熱性的疾病佔大多數,因此我們可以說,氣如果過剩,就是火。即使是由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引發的疾病,也是同樣的道理。例如,過度的喜悅會導致心火旺盛;過度的憤怒會導致肝火上升,這時候更應該根據臟腑氣血的陰陽虛實來調整,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這個理論來治療,不是說要破氣降氣,就是說要清火瀉火,我擔心這樣做會傷害到身體的生氣,一旦受傷,就很難恢復,這並不符合養生的原則,這難道是古人立言的初衷嗎?
6. 東垣景岳論相火辯
東垣曰:「相火者,元氣之賊也。」丹溪述之,景岳非之。論曰「情欲之火,邪念也,邪念之火為邪氣,非相火之所為也。」二家之說俱有詞障。夫相火者,腎中之真陽,稟自先天,為人生之根本,云為動作賴之以立,衰則病,息則死。老子曰:「一」生二。」周子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靜而生陰陽。
」是相火一人身之太極也,太極不能無動,然動而有節,即是少火以生氣,動而無制,則為壯火以害氣,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實一相火之所為,豈得另有邪火也?故人之喜怒愛懼,不過五藏之本志,男女大欲,則又萬物之化醇,是皆天地間經常之理,原不至於傷生,惟狂蕩無節,斯為害耳。
然相火既定位於下焦,蒸騰發育,夫能使之理勝而安,欲勝而危者,則惟一心,故心為君火。《經》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又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大學》正心,釋氏降伏其心,養生者善治其心。則推而極之,為聖賢,為仙佛,守而持之,康寧壽考。
若舍君而言相,無怪乎或為元氣之賊,或為生氣之本,意旨岐趨,則瀉火補陽,爭門角立,黨同伐異,欲為闡發前賢,恐先與《經》旨相謬。
白話文:
東垣先生曾說:「相火是元氣的侵害者。」這觀點被丹溪繼承,然而景嶽卻不同意。他們討論道:「出於情慾的火,是邪念,這種由邪念引起的火是邪氣,並不是相火的作用。」兩者的理論都有詞彙上的障礙。
所謂的相火,指的是腎臟中的真陽,源自先天,是生命的根基。我們的日常活動、動作都依賴它,衰弱就會生病,停止就會死亡。老子說:「一」生出了二。」周子也說:「無極生成了太極,太極的動靜產生了陰陽。」因此,相火就是人身的太極,太極不會永遠靜止,但它的動應當有節制,如此就是正常的少火,用來維持生命活力;如果失去控制,就成了壯火,損害氣血。就像水可以載舟,也能覆舟,這些都是相火的功能,哪會有另外的邪火呢?人的喜怒哀樂,只是五臟的自然反應,男女之間的慾望,是萬物化生的本能,這些都是天地間的常態,原本不會傷害健康,只有過度放縱才會有害。
然而,相火定位於下焦,負責蒸騰發育,能讓理智勝過慾望保持安定,或讓慾望勝過理智導致危險的,只有一顆心,所以心被稱為君火。《黃帝內經》說:「君火要光明,相火要定位。」又說:「如果君火不明亮,那麼其他十二個器官就危險了。」這是特別顯而易見的道理。《大學》講正心,釋氏講降伏心,養生的人懂得調理心。由此推廣開來,可以成為聖賢,成為仙佛,堅持下去,就能獲得健康長壽。
如果單單談論相火而不提君火,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認為它是元氣的侵害者,有人認為它是生命力的根本,觀點分歧,於是有人主張清火,有人主張補陽,各自為政,互相攻擊,想要發揚前人的智慧,恐怕首先就違背了《黃帝內經》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