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彙講》~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百合病贅言

此症行止坐臥皆不能安,自朱奉議以為傷寒之變證,後之注《金匱》者,或言屬氣,或言屬血,論說紛紜,余竊以為皆未中肯。夫「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乃本乎心神渙散也。心主脈,故心病而脈為之皆病矣。惟其心神渙散,故下文常默默,不能食,不能臥,不能行數句,無可奈何之態,皆所以形容百脈悉病之語。

未經誤治,病情如是者,乃為此病之正,故用百合而加生地黃汁,顯為五志之火,消爍心陰,於是以此救之。《經》所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之意也。此外因誤治之變,而隨症治之,如《金匱》所立數方,亦不過略舉其概,以令人隅反;設未用汗、吐、下三法,而曾或寒、或熱、或補、或瀉之藥以誤治者,治法亦宜權變,惟在法古者之引伸觸類耳。

趙以德《衍義》云:「病多從心主,或因情欲不隨,或因離絕菀結,或憂惶煎迫,致二火鬱之所成」,最為切當。惜其有見及此,而未明言心神渙散之故,注中反雜以熱毒瘀血等解,殊為白璧之瑕。昔張路玉治孟端士太夫人此病,用生脈散加百合、茯神、龍齒,稍兼黃連而病愈,蓋以百合攝神之法而推廣之,洵為能讀仲景書者矣。

第安神之藥不一,而專取乎百合者,因其形象心,瓣瓣合抱,取其凝合渙散之心神,由是而百脈皆利矣。嘗閱《中吳紀聞》云:百合乃蚯蚓所化,張路玉亦曾親見,於包山土罅中,有變化未全者,大略野生百合,蚓化有之。夫蚯蚓性動而專通經絡,及至變而為百合,則由動而靜,由散而合,用為主治,即此意耳。

且百脈悉病,則病變百出,非經文數症之所能盡;設或症不盡合乎經文,而遇病態類此者,亦宜體會其意而推測之,不可泥定下文數症也。當明欲食不能食等句,乃無可形容之辭,病為神病,而難以形容,醫者亦須神會,而非語言文字之所能罄者矣。景岳云:無形者,神也,變幻倏忽,換回非易,引《經》文「粗守形,上守神」二句,而嘆安得有通神明而見無形者,與之共談斯道哉。旨哉,是言也!向來注者,多以百合為消瘀血,然消瘀血者,乃赤花之山丹,非百合也。

蘇頌以病名百合,而用百合,不識其義。李士材曰:亦清心安神之效耳。士材能見及此,而未發明此症之機要,殊缺典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百合病」的觀點。百合病患者無論站立、行走、坐著或是躺臥都感到不安,起初有人認為這是感冒的轉變症狀,後來的醫學研究者對此病的歸屬有的認為是氣血問題,各說紛紜,但我認為這些說法都未能抓住關鍵。實際上,「全身的脈絡都受到影響,導致疾病」,根本原因是心神的分散。心臟主管脈絡,因此當心臟生病時,脈絡也會跟著生病。由於心神的分散,病人常沉默寡言,無法進食、睡覺、行動,這種無可奈何的情況,都是在描述全身脈絡生病的狀況。

如果患者尚未被錯誤治療,出現上述症狀,這纔是百合病的真正表現,因此使用百合加上生地黃汁,這是針對五種情緒的火氣,消耗心臟陰氣的療法,用以治療此病。這是《黃帝內經》所提到的「津液相互生成,精神自然恢復」的概念。此外,若因錯誤治療導致病情變化,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金匱要略》中提出的幾個方法,只是舉例說明,讓人可以從中領悟;如果患者未曾接受過發汗、催吐、瀉下的治療,但曾經服用過冷、熱、補、瀉的藥物,治療方式也應靈活變化,這需要醫生根據古人的智慧和經驗來靈活應用。

趙以德在《衍義》中寫到:「疾病大多源自心臟,可能因為情慾受阻,或者因分離、抑鬱、焦慮等因素導致心火鬱結,形成此病」,這個觀點十分恰當。可惜他雖然有此見解,但並未明確指出心神渙散的原因,在註釋中反而混入了熱毒、瘀血等解釋,這是一個缺點。過去張路玉治療孟端士母親的此病,使用生脈散加上百合、茯神、龍齒,稍微加入黃連,病就痊癒了,他用百合收斂神志的方法進行擴展,確實是一位能理解張仲景著作的人。

安神的藥物有很多種,但專門選用百合的原因,是因為它的形狀像心臟,花瓣緊密相接,能夠凝聚分散的心神,這樣全身的脈絡都能得到改善。據《中吳紀聞》記載,百合是由蚯蚓轉變而來,張路玉也曾親眼看到,在包山的土縫中,有尚未完全變化的蚯蚓,大致上野生的百合,有可能是由蚯蚓轉變而來。蚯蚓性質活躍,專門疏通經絡,當它變成百合後,由動轉靜,由分散轉為凝聚,用作治療,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當全身脈絡都生病時,病狀就會千變萬化,不是經文中幾種症狀就能涵蓋的;即使症狀不完全符合經文描述,但遇到類似的病態,也應該理解其意圖並進一步推測,不能僅限於經文中的幾種症狀。應該明白「想要吃東西卻吃不下」等描述,是無法完全表達的詞彙,疾病是心神的問題,很難用言語形容,醫生也需要用心去理解,這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完全表達的。景嶽說:無形的是精神,變幻莫測,難以捉摸,引用《黃帝內經》中「粗守形,上守神」兩句,感嘆何時才能找到能理解神明、洞察無形的人,一起探討這個道理。這話真是意味深長!過去的註釋者,多認為百合的作用是消散瘀血,然而能消散瘀血的是紅色的山丹,而不是百合。

蘇頌以百合命名疾病,並用百合治療,但他並不清楚其中的道理。李士材說:這也是清心安神的效果。李士材能看到這一點,但未能揭示此病的關鍵,這是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