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彙講》~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翁壽承

2. 喜傷心恐勝喜解

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其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不知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維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

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而恐之情急於喜也。是僅以水火剋制之理言之,或近傅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沒相印合者。

白話文:

[歡喜過度會傷害心臟,恐懼能抑制過度的歡喜]

當我們對某事感到快樂,我們稱之為喜悅,但為什麼反而說它會傷害心臟呢?人的氣息應該保持在平衡狀態,不足或過剩都會導致疾病。根據古籍記載:「心臟儲藏著精神,如果精神過盛,就會出現不停笑的情況。」我們從「不停」這兩個字來理解,就是快樂過度,導致失去正常平衡。在這種忘卻憂慮、極度快樂的時刻,人們往往會放縱心情,不去尋找內心真正的平衡,這樣儲藏在心中的精神也會因此而變得散漫。

至於恐懼能夠抑制過度的歡喜,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喜悅與心臟相關,恐懼與腎臟相關,水可以控制火,這是一種相互調和的原理。

再進一步來說,當人們極度開心的時候,突然遇到令人恐懼的事情,無一例外都會由喜轉憂,這是因為喜悅的情緒發展較慢,而恐懼的情緒反應迅速。這裡只從水火剋制的理論來解釋,或許有些牽強附會,但實際上,這種剋制和恢復的原理,源自人的情感,確實存在著相互呼應和契合的地方。

3. 恐傷腎思勝恐解

恐為腎之志,何即傷腎乎?蓋「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喜靜而不喜動,恐則氣下,偏能動之,如張子和云:恐氣所致,為骨酸痿厥,為暴下清水,為陰痿,為懼而脫頤,凡此諸症,非皆傷腎之明驗歟?若善思者處此,即非常臨之,自有定識,豈得以恐懼搖其意見哉?況思慮之志出乎脾,以思勝恐,亦即以土製水,論情論理,亦適符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為什麼害怕的情緒會傷害到腎呢?因為腎臟的功能主要是儲藏和封閉,它喜歡平靜不喜歡躁動。當人感到恐懼時,氣息會下沉,這反而會擾亂腎臟的平靜。就像張子和所說,恐懼導致的後果包括骨頭痠痛、突然的肢體無力、急瀉清水、性功能障礙、因驚嚇而下巴脫臼等症狀,這些不都是腎臟受損的明顯證據嗎?

如果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面對這種情況,即使在非常時期,他也有自己的判斷,怎麼會因為恐懼就改變他的想法呢?再者,思考的能力是由脾臟產生的,用思考來克服恐懼,也就是用土克水的原則,從情感和理智的角度看,這都是恰當的。

4. 思傷脾怒勝思解

脾志思而肝志怒,木能剋土,此其理也,而曰傷曰勝,義亦顯明。岐伯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蓋脾處中州而屬土,喜健運而惡鬱結,思則氣結,故曰傷也。況思雖為脾志,而實本乎心,心者,脾之母也。今以多思而心營暗耗,母氣既虛,則所以助脾者亦寡矣。

若夫怒可勝思,不言而喻,嘗見人熟思審處之時,忽有拂逆之加,一朝之忿,無不為已,前此之思之弗得弗措者,至此而無暇計及矣。此無他,亦惟人之常情,有緩與急而已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思考過度會影響脾胃的功能,而生氣可以打破這種過度的思考狀態。

我們的情緒中,脾臟主導的是思考,而肝臟主導的是生氣。五行理論中,木能剋制土,這就象徵著生氣(屬木)能剋制過度的思考(屬土)。當我們提到「傷」和「勝」,其含義就很清楚了。

黃帝內經中的岐伯曾說:「當我們深思的時候,心神就會集中在某事上,正常的氣息運行就會停滯,因此導致氣結。」脾臟位於身體的中間部位,屬土性,它喜歡健康的運轉,而不喜歡被阻塞。過度的思考會導致氣結,因此對脾臟造成傷害。再者,雖然思考是由脾臟主管,但實際上是源於心臟,心臟可視為脾臟的母親。如果一個人思慮過多,心臟的能量也會暗暗消耗,母親的能量一旦虛弱,那麼能幫助脾臟的力量也就少了。

至於生氣能打斷過度的思考,這是很明顯的。例如,當一個人在深入思考,突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一時的憤怒會使他忘掉之前的思考,不再去糾纏。這並沒有其他原因,只是人的正常情緒反應,有緩和有緊急罷了。

5. 怒傷肝悲勝怒解

肝為木臟,欲散而苦急。《經》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又曰:「怒則氣上。」夫以將軍之官,至剛之臟,復以嗔怒而助其氣,是急也,非散也,故曰傷也。若夫悲者,有所哀痛而然也。《經》曰「悲則氣消。」則當氣逆之時,適以此消氣者值之,謂之曰勝,誰曰不然。

或曰:四志所勝,皆與五行剋制之理合,茲怒為肝志,何獨非肺志之憂勝之,而云「悲勝怒」乎?蓋喜怒憂思悲恐驚,其情有七,而五臟止有五志,故遺去悲與驚二者,以悲與憂相類,皆屬不遂其心也,驚與恐相類,皆有所怯也,惟悲之情較急於憂,故其勝怒為更切耳。由是觀之,即謂之憂勝怒,亦何不可。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肝臟在中醫學中被視為木性器官,其特性是喜歡自由舒展但苦於拘束。根據古籍記載,肝氣虛弱時人會感到恐懼,肝氣旺盛時則易怒。又說,當人發怒時,氣會上衝。肝臟被稱為將軍之官,是至剛的器官,如果再因生氣增加其氣勢,這等於是使拘束更加嚴重,而非讓它得以舒展,因此我們說這是對肝臟的傷害。而悲傷,通常是因為哀痛而產生。古籍記載,悲傷能使人氣消。因此,在氣逆時,正好有這種能消氣的情緒來對抗,我們稱之為勝利,這有何不可?

有人問:在七種情緒中,彼此之間的剋制關係都和五行理論相符合,既然怒是肝臟的情緒,為什麼不是由肺臟的情緒——憂來剋制怒,而是由悲來剋制怒呢?這其中的原因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而五臟只有五種情緒,所以悲和驚就被排除在外了。悲和憂相似,都是因為心願未能達成;驚和恐相似,都是因為心中有害怕的事物。只是悲的情緒比憂更強烈,因此它對怒的剋制作用也就更強烈。由此看來,即使我們說憂能剋制怒,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6. 憂傷肺喜勝憂解

肺為氣主,忌乎膹郁。《經》曰:「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是憂能傷肺之由也。至於喜可勝憂,其義何居?亦考諸岐伯曰:「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則以閉塞者而和緩之,豈不得謂之勝乎?然亦更有顯明者,凡人有所憂愁,每多胸膈不舒,適逢歡快之事,即可情懷開曠,此尤情性之常,寧獨火可勝金而已哉。

白話文:

[憂鬱會傷害肺部,喜悅能克服憂鬱]

肺部主管我們的呼吸,它最怕的就是鬱悶的情緒。根據古籍記載:「當一個人憂鬱時,他的氣息會變得閉塞,無法順暢流動」,這就是憂鬱會對肺部造成傷害的原因。那麼,為什麼喜悅可以克服憂鬱呢?這個道理在哪裡呢?讓我們來看看岐伯的說法:「當一個人感到喜悅時,他的氣息會變得平和,心情也會開朗,身體的循環系統也會變得通暢,因此氣息就會放鬆。」對於原本鬱悶的情緒,如果能用喜悅來調和,難道不能稱之為一種勝利嗎?

然而,還有更明顯的例子。當一個人在憂鬱時,常常會感到胸口不舒暢。但當他遇到開心的事情,心情立刻會變得開闊,這是最基本的人性反應,不只是五行理論中的火能剋金的道理而已。

換句話說,當我們感到憂鬱時,肺部的功能會受到影響,但當我們感到喜悅時,肺部的功能就能得到恢復,甚至超越原本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維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