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彙講》~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劉九疇

2. 辨醫書音義

《傷寒》書有「噫氣不除」句,今人以「噫」字讀作「依」字聲者居多,因《四書》注:「噫,心不平聲也。」但此噫氣由中氣不和,胃氣上逆,與心不平聲義不合。考《字典》音於介切,應讀「隘」字之去聲為是。

《脈訣》二十八脈內有濡脈,注云:「與爛綿相似。」今人讀作「如」字聲者居多,然非濡滯之義。考《字典》「濡」字有而、囚、如、柔、耎、五音,《莊子》有「濡弱謙下為表」句,與「耎」字之義頗合,則此「濡脈」,宜讀「耎脈」為是。

痹者,閉而不通之謂也。《字典》兵糜切,音秘。今人多唸作「避」字聲者非。

白話文:

在《傷寒論》這本書裡有一句話提到「噫氣不除」,現在大多數的人會把「噫」這個字念成「依」的音,可能是因為在《四書》中有註解說:「噫,是心裡不舒服的聲音。」但是這裡的「噫氣」是由於中氣不調和,胃氣上逆所導致的,和心裡不舒服的意義不符。查《字典》中「噫」的正確發音應該是於介切,也就是應該念成「隘」字的去聲才對。

再來,在《脈訣》中提到了二十八種脈象中的「濡脈」,解釋為「像爛棉一樣」。現在大多數的人會把「濡」這個字念成「如」的音,但這樣並不能表達出「濡滯」的意思。查《字典》中「濡」有而、囚、如、柔、耎五個讀音,而在《莊子》中有「濡弱謙下為表」的句子,其中的「濡弱」和「耎」的意思很相符,所以這邊的「濡脈」應該要念成「耎脈」才對。

「痹」這個字指的是閉塞不通的狀態。根據《字典》中的解釋,其發音應該是兵糜切,也就是「祕」的音。但是現在大多數的人卻把它念成了「避」的音,這是不對的。

3. 夏月忌枳說

枳殼、枳實,皆破氣之品,夏月乃「熱傷氣」之令,二藥非宜,故暑濕熱三氣門方中,惟陽明實滿,不得不與承氣湯者間有用之,其餘皆不用,此古人制方之意,若有不謀而合焉。今人未能體會,每於暑熱之時任意用之,是何讀古人書而漫然未覺耶?或曰:枳不宜於夏令,檳榔尤甚矣,余曰:不然,夏月之邪,三焦受者居多,非檳不達,故為要藥,枳不能通三焦,故為時令之禁。

白話文:

【夏季應避免使用枳實和枳殼的說明】

枳實和枳殼都是能破氣的藥材,在夏天這種天氣炎熱易損耗氣力的季節裡,使用這兩種藥物並不適合。在治療暑濕熱相關疾病的方劑中,除非是屬於陽明腑實證且必須使用承氣湯的情況下,才會偶爾用到它們,其他情況則不建議使用。這是古人在制訂藥方時的考量,似乎有著不言而喻的默契。

然而,現在的人往往無法理解這個道理,常在酷熱天氣下隨意使用這些藥材,這不是讀了古人的書卻仍懵懂不解嗎?有人可能會問:如果說夏季不宜使用枳實,那檳榔就更不適合了,我則認為並非如此。夏季的病邪大多影響三焦,若不用檳榔則難以達到療效,因此它是治療夏季疾病的關鍵藥材。相反地,由於枳實無法通達三焦,所以在夏季被視為禁忌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