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彙講》~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2. 唐作霖
3. 三皇藥王考
自古三皇畫卦而分陰陽,辨藥而作《本草》,論病而垂《內經》,吾醫開教於《三墳》,至今尚讀其傳書,內而醫院,外而醫學,並奉為主祀,列入條編者也。至唐而有韋氏名訊,道號慈藏者,施藥濟人,世人共仰為藥王,醫史可考。則是藥王之距三皇,已隔唐、虞、夏、商、周、秦、漢、晉、及南北朝十餘代矣。
今有無知僧道,以藥王之像,塑為卉服,與神農之像無異,藉以通書所載,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藥王誕之語,影射混淆,惑人酬款,以致庸俗之人,誤稱三皇為藥王,殊為可笑。查《欽定禮科則例》,現載京師先醫廟,奉三皇於南向,配句芒等四位於東西向,又分列僦貸季等二十四位於兩廡,由上古而遞次及唐藥王韋慈藏,現與啟元子王冰東西對列,則例彰彰。
吾醫之有三皇,猶儒者之有孔子也;若夫藥王,較之程朱諸子,尚有間焉,譬諸範、歐諸儒,庶兒相近。今以若賢若神之號,而與開物成務之大聖人相混,褻慢甚矣,故特考而辯之。
白話文:
從古至今,三皇創立了八卦來區分陰陽,辨識藥物並編寫了《本草》一書,討論病症並留下了《內經》。我們醫學的教育始於《三墳》,直到現在,我們仍閱讀這些傳承下來的書籍。在醫學院內,在醫學界外,我們都尊崇他們為主要的祭祀對象,並在法規中列明。到了唐代,出現了一位名叫韋訊的人,他的道號是慈藏,他以藥物救助人民,被世人共同尊為藥王,這在醫學史上是可以找到證據的。因此,藥王距離三皇,已經相隔了唐、虞、夏、商、周、秦、漢、晉以及南北朝十幾個朝代。
然而,現在有些無知的僧侶,將藥王的形象塑造成和神農一樣,利用通書中記載的每年四月二十八日是藥王生日的話語,進行混淆,讓人們出錢酬謝,導致一些普通人誤以為三皇就是藥王,這實在令人啼笑皆非。根據《欽定禮科則例》,現在北京的先醫廟裡,三皇面向南方被供奉著,句芒等四位則分別面向東西,另外,僦貸季等二十四位被分列在兩側,從上古時代開始,依次到唐代的藥王韋慈藏,現在他和啟元子王冰東西對列,這都是有明確規定的。
對於我們醫生來說,三皇就像儒家的孔子一樣重要;而藥王,與程朱等諸子相比,還有一段距離,把他比作范仲淹、歐陽修這樣的儒者,可能更接近。如今,將賢能或神聖的稱號,與開創萬物、成就事務的大聖人混淆在一起,這是極度的褻瀆和輕慢,所以我要特別考究並闡明這一點。
4. 顧祖庚
5. 《脈訣》正訛
《四言脈決》,始自崔紫虛,嗣後校者、纂者頗多,迨至明季李士材《醫宗必讀》中之所著,固為盡善,而亥豕之訛,尚有未正,彭也不才,謹陳管見,以俟高明鑑定。
【脈形主病節】「沉弱陰虧」句,「陰」字誤刻,當作「陽」字。蓋沉弱皆陰脈,有陰無陽,豈非陽虧。況上文有「浮濡陰虛」句,是此句之緊對面,為可徵也。注中即作「陰」字解,乃因訛承誤。
【奇經八脈節】「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句,注中以二脈分左右,恐未必然。李瀕湖云:「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既為一身之綱維,何得以左右分言之。且言經位,仍以三焦列於右尺,小腸列於左寸,與所著《脈法心參》之三焦分列三部,小腸列於右尺之論,自相矛盾,此亦有訛。
【五臟本脈節】「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句,字必有訛。按《訣》中曰「浮小為濡」。又本集《脈有相似宜辨篇》中曰:「濡與弱,皆細小也。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見也;弱主沉分,輕取不可見也。」如此則濡脈不得與沉脈並見,而此處又何以並稱耶?考諸《內經》云:「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
」因思「而濡」二字,形似「喘喘」二字,所以誤刻,當作「喘喘」讀之,但久訛莫正,此何故耶?豈因「喘喘」義奧,庸淺校錄,反以「喘喘」為誤而改之,繼而蒭蕘悅口,習焉而不察耶;抑因「濡」字有「耎」音,從來賢哲止作耎音讀之,即作「耎」字解之,而不作脈名,則於脈義似乎不犯,所以未之或校耶?然既有濡脈,而此又以非濡脈之「濡」字混淆不清,恐不足以教天下。
彭反覆推敲,終不若以《內經》「喘喘」二字易之,非惟不與濡脈相混,而與形容胃氣之義,較「濡」「耎」二字更為超妙也。
「右尺相火,與心同斷」句,疑有衍文。蓋兩尺皆腎部也,《內經》於中附上、上附上,皆言左右,而於尺則獨曰「尺外以候腎」,並不言左右,可見兩尺皆腎,一定之位,右尺既亦屬腎,脈亦宜同左尺之沉石矣。
若與心同,則上文心脈是浮大而散,豈此腎部亦浮大而散乎?或曰「心」字乃「腎」字之誤,當作右尺相火,與腎同斷,其理固通,但相火位居命門正中,不偏不倚,不過驗脈之法,附於右尺,其脈自宜以腎為主,相火為附,若讀作右尺相火,與腎同斷,則文法倒裝,主客不明。
愚意不若直貫之,文作「右尺亦腎,相火同斷」讀之,方見得右尺亦屬腎部,其脈自必同於左尺之沉石喘喘矣,不過較其大小,有力無力,以徵相火之衰旺,故曰同斷耳。
白話文:
【脈訣正誤】一文開始提及《四言脈訣》這本書,起源於崔紫虛,之後經過許多學者編輯和校訂,直到明代李士材在《醫宗必讀》中的記載,已經十分完善,然而仍有些許錯誤尚未修正。彭某自知才疏學淺,但謹將個人淺見陳述,以待更有學識者審核鑒定。
在【脈形主病節】中,對於「沉弱陰虧」一句,「陰」字應為刻錯,應該是「陽」字。因為沉弱都是陰脈,若只有陰而無陽,豈不是代表陽氣不足。再者,前文有「浮濡陰虛」一句,這正是此句的對仗,可以作為佐證。注釋中將「陰」字解讀為陰,這是沿襲了刻誤。
在【奇經八脈節】中,對於「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這句,注釋認為這兩脈分左右,但這種說法未必正確。李時珍曾言:「陽維起於所有陽脈的交會處,從外踝向上行走於衛分;陰維起於所有陰脈的交會處,從內踝向上行走於營分,因此它們是全身的綱維。」既然它是全身的綱維,為什麼要以左右來區別呢?此外,提到經位,仍將三焦列於右尺,小腸列於左寸,這與他所著《脈法心參》中,三焦分列三部,小腸列於右尺的理論自相矛盾,這裡也有刻誤。
在【五臟本脈節】中,對於「腎在左尺,沉石而濡」這句,其中的字詞必定有誤。根據《訣》中的記載,「浮小為濡」。再者,在本集《脈有相似宜辨篇》中提及:「濡與弱,都是細小的脈象。濡在浮分,重按就看不見;弱主沉分,輕取看不見。」由此可見,濡脈不能與沉脈同時出現,那為什麼這裡卻同時出現呢?查閱《內經》中記載:「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因此,推測「而濡」二字可能誤刻為「喘喘」二字,應該按照「喘喘」來閱讀。但是,長期以來的刻誤一直未能得到糾正,這是為什麼呢?可能是因為「喘喘」二字的意義深奧,一般校錄者反而認為「喘喘」是誤刻而修改,久而久之,大家習慣了這種讀法,卻沒有察覺到錯誤;或者因為「濡」字發音與「軟」相近,過去的賢哲只將其讀作「軟」音,並解釋為「軟」,而不是脈象名稱,因此在脈象意義上似乎沒有問題,所以沒有進行校正。然而,既然有濡脈,這裡又用非濡脈的「濡」字混淆不清,恐怕無法用來教育大眾。
彭某反覆推敲,認為最合適的做法是將「喘喘」二字替換進來,這樣不僅不會與濡脈混淆,而且更能精確地描述胃氣的特徵,比「濡」、「軟」二字更加巧妙。
對於「右尺相火,與心同斷」這句,彭某懷疑其中有多餘的文字。因為兩尺都屬於腎部,《內經》在中附上、上附上都提到了左右,但在描述尺脈時,僅說「尺外以候腎」,並未提及左右,可見兩尺都屬於腎部,是一個固定的部位。既然右尺同樣屬於腎部,其脈象應與左尺的沉石相同。
如果右尺與心相同,那麼根據前文,心脈的特徵是浮大而散,難道腎部也會有浮大而散的脈象嗎?有人認為「心」字可能是「腎」字的誤刻,應該讀取為「右尺相火,與腎同斷」,這種說法確實合理,但相火位於命門正中,既不偏不倚,驗脈的方法雖然附在右尺上,但脈象應以腎為主,相火為輔,若讀取為「右尺相火,與腎同斷」,則文法結構倒置,主次不明。
彭某認為,不如直接將這句話連貫起來,讀取為「右尺亦腎,相火同斷」,這樣就能清楚地表達右尺同樣屬於腎部,其脈象必定與左尺的沉石喘喘相同,只是在比較其大小和力度,以判斷相火的盛衰,因此才說「同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