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彙講》~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擬張令韶《傷寒直解》辨證歌

辨表分寒熱,晝夜頭疼渾不了(先提清表分),身熱脈浮邪在表。病症看來似一般,表寒表熱須分曉(點出眉目)。或有汗,或無汗,汗少汗多且莫管。只就脈浮中,分出兩條線(是最當著眼處)。表寒浮緊或兼弦,表熱浮數兮,或兼滑長與弦緩。寒者身疼慣怕寒(以下旁證之),頻求衣被遮溫暖;熱者雖然也畏風,無風便欲開帷幔。寒不渴兮熱或渴,寒舌白苔熱黃澤,寒者口和熱口苦,寒減食兮熱能食。表寒散以辛溫味(收束),表熱辛涼非一例。表寒切勿先消食,惟恐引邪入里去;表熱切忌是辛溫,變成燥熱為難治。

辨表分虛寒虛熱,頭痛脈浮(表也)或兼大兼弦,或兼數兼弦,按無力(虛也),表分虛同寒熱別。表若虛寒必惡寒,屢進辛溫汗難出(若用辛涼,必致汗多而近於亡陽矣。)氣擾翻教身體麻(此下言辛溫之後變象),或大熱兮或微熱,胸前微滿且欲嘔,口淡或渴或不渴。表如虛熱口亦淡,必兼微渴思潤澤。服過辛涼身反痛,舌形定現微苔色(此下是服辛涼後變象)。不論大汗與無汗,但查熱勢加猖獗。兩症皆須補益來,寒加薑桂(宜用桂枝湯加耆、術,甚則加人參、干炮姜之類;如血虛,無汗可加當歸、紅花和其陰血。)熱芩柴(宜柴、芩、歸、芍、耆、術之類,甚則加人參。)

辨裡寒,裡寒脈沉緊,或兼緩與遲。惡寒骨節痛(五字是表證),表症似而非。胸腹滿痛且欲嘔,或吐或利俱有諸。或熱或不熱,手足指冷厥。喉有冷涎苔白滑,或如豬腰或茶褐。此宜桂枝湯去芍加乾薑,裡寒溫補是良方,甚則加桂、附,可以復其陽。

辨裡熱,裡熱脈沉數(主腦),或緩滑以長。無論其神昏與清,無論其身熱與涼,唇焦齒黑讝語現,舌短苔黑或起芒。裂破出血反不渴,或渴飲冷小溲長。或利清水或便鞭,聲音洪厲力氣強,狂發登高棄衣走,否且循衣而摸床。面目或赤或不赤,其色垢濁如薰黃(即不赤亦面垢)。此宜芩、連、石膏類,甚則芒硝與大黃。

辨裡虛寒,里若虛寒者,脈必沉而緩(主腦),微細按無神,救之惟愁晚。手足常四逆,面色青黑黯。渴而不欲飲,但覺口中淡,惟喜極熱湯,稍解胸中滿。或嘔或吐或下利,或不大便心下悸。心煩喜躁不思食,蜷臥恍惚每獨語。舌帶淡黑色,或如豬腰或糙米,或白苔而潤,或無苔而燥,短縮不能伸,望之萎且槁。理中四逆急溫之,否則神昏汗脫了。

辨裡虛熱,欲知裡虛熱,脈沉而數按無力(主腦)。身熱退不淨,口渴神恍惚,與湯則飲之,不與亦不討。有時思食來,食到便先飽。舌上略覺燥,得湯燥即好;或有微苔或無苔,或淡紅色如桃腮。此為里分少津液,瀉心、導赤佐生脈。

白話文:

辨別表證寒熱

白天晚上頭都痛得不清不楚,首先要釐清是表證。身體發熱、脈象浮起,代表邪氣在表。雖然看起來症狀好像都一樣,但表寒和表熱一定要分清楚。有的人會流汗,有的人不會,汗多汗少都不用管。只要從脈象浮起這點來分辨,就可以分成兩條線:表寒脈象是浮緊或兼有弦脈,表熱脈象是浮數,或者兼有滑脈、長脈和弦緩脈。

表寒的人通常怕冷、身體疼痛,常常需要穿很多衣服保暖。表熱的人雖然也怕風,但沒有風的時候就想把窗簾拉開透氣。表寒的人不會覺得口渴,表熱的人則會口渴。表寒的人舌苔是白的,表熱的人舌苔是黃的。表寒的人嘴巴裡沒什麼味道,表熱的人嘴巴裡會覺得苦。表寒的人食慾會降低,表熱的人則食慾正常。

表寒要用辛溫的藥來發散,表熱要用辛涼的藥,但用藥絕不能相同。表寒絕對不能先消食,以免把邪氣引入體內。表熱絕對不能用辛溫的藥,以免變成燥熱而難以治療。

辨別表證虛寒虛熱

頭痛、脈象浮起,這都是表證。如果同時脈象又大又弦,或是數而兼弦,按下去又感覺無力,這是虛證。表虛證要分辨是寒還是熱。表虛寒一定會怕冷,雖然吃了辛溫的藥,但還是不容易發汗,如果用了辛涼的藥,反而會汗流不止,快要虛脫。

這時氣機紊亂,會導致身體麻木,有時發高燒,有時發低燒,胸口悶悶的想吐,口中沒味道,有時會覺得口渴,有時不會。表虛熱的人口中也沒味道,但會覺得微微口渴,想喝點東西滋潤。吃了辛涼的藥反而會覺得身體更痛,舌頭也會出現一層薄薄的苔。

不管有沒有流汗,只要發現發熱的情形越來越嚴重,這兩種情況都要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虛寒要用生薑、肉桂之類的藥,虛熱要用黃芩、柴胡之類的藥。

辨別裡寒

裡寒的脈象是沉而緊,或兼有緩脈和遲脈。會覺得怕冷、骨節疼痛,雖然有類似表證的症狀,但並不是真正的表證。胸腹脹滿疼痛想吐,有時會吐,有時會拉肚子。有時發熱,有時不發熱,手腳冰冷。喉嚨有冰冷的痰,舌苔是白色的、濕滑的,像豬腰或是茶褐色。

這種情況適合用桂枝湯,去掉芍藥,加上乾薑。裡寒適合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嚴重時要加肉桂、附子,來恢復陽氣。

辨別裡熱

裡熱的脈象是沉而數,或是緩滑而長。無論神智是否清醒,無論身體是發熱還是涼的,嘴唇焦黑,說話胡言亂語,舌頭短而苔黑,或是長出芒刺。甚至有裂開出血的現象,卻不會覺得口渴,或者口渴但喜歡喝冷水,小便很多。有時拉稀,有時大便不順,說話聲音洪亮、力氣大,嚴重時會狂躁、爬高、亂跑、脫衣服,或是在床上摸索。臉色會發紅或不發紅,但看起來污濁,像被煙燻過一樣。

這種情況適合用黃芩、黃連、石膏之類的藥,嚴重時要用芒硝和大黃來治療。

辨別裡虛寒

裡虛寒的脈象一定是沉而緩,微細而無力,按下去感覺沒力氣。這種情況很危險,要趕快治療。手腳常常冰冷,臉色青黑而暗沉。口渴卻不想喝水,只覺得嘴裡沒味道,喜歡喝熱湯,勉強能緩解胸悶。有時會嘔吐、拉肚子,有時會便秘,而且會覺得心悸。心煩意亂、想動又懶得動,常常一個人說話。舌頭顏色是淡黑色,或是像豬腰、糙米,或是舌苔是白色的、濕潤的,或是沒有舌苔卻乾燥,舌頭短縮伸不直,看起來乾枯而萎縮。

這種情況要趕快用理中湯、四逆湯來溫補,否則會神昏、虛脫。

辨別裡虛熱

要判斷是裡虛熱,脈象是沉而數,按下去感覺無力。身體發熱卻退不了,口渴、神智不清,給他湯就喝,不給也不會吵著要。有時想吃東西,但吃一點點就飽了。舌頭會覺得稍微乾燥,喝了湯就會好一點,有時會出現一點點薄苔,有時沒有舌苔,或者舌頭是淡紅色的,像桃花的顏色。

這是體內津液不足的表現,要用瀉心湯、導赤散,加上生脈飲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