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彙講》~ 卷五 (3)
卷五 (3)
1. 回瀾論
痘瘡關係生死,非精於《內經》、《傷寒論》者不能療,一有專門,則局量不闊,識見不廣,沿流而昧其源,此道遂絕,即如建中濫觴,釀成今日之倒懸。究其變本加厲之故,因見痘初起,血有熱,駭為毒火,峻用苦寒逆折,在爾時火勢勃勃欲出,雖經冰伏,尚相持不下,不致入口即斃,醫者遂信為用熟無礙,於是氣機郁遏,紅暈轉深,倍增煩熱,益共信為血熱毒重,恣用寒涼,以誤傳誤,其弊一也。
遇真險症,即作危言,斷以不治,而按日處方,尤害在手口相應,到得送終,病家不咎其手法之辣,轉贊其眼力之高;醫者益嘐嘐自負,無復變計,斷決愈精,聲名鵲起,其弊二也。
病家樂聞清解之說,婦嫗嘈嘈,總以瀉食積,降火毒為第一著,苟不迎合其意,即使收功後稍有咳嗽及痤疿,尚認為未曾解毒所致,歸咎前醫;其或過十餘朝,諸法並窮,不得已加人參入清攻藥中,為江心補漏,徒見氣喘胸高,死後心頭猶熱,無識者益悔用補之誤,視同鴆砒,時醫深於世故,務求不失人情,其弊三也。
刻板方治,通國皆然,稍有異同,便無聲援,入附出汙,顯成時局,彼此互薦,方同一律,成固可以居功,敗亦可告無罪,醫道之行,惟此為嚆矢矣,彼惟急於道之行,寧復知其術之謬,況箕裘如是,衣缽如是,數頁方書,錦囊具在,眼光本不盈尺咫,更無從參悟靈機,其弊四也。
具此諸弊,種種相因,襁褓何知,遭此巨劫,謹披肝膽,吐心腹而告諸為人父母者,曰順痘,本無不生之症,而誤藥轉有致死之因;險痘,極有可生之路,而誤藥必無不死之幸;逆痘,尚有求生之法,而誤藥反為速死之方,與其誤藥,毋寧不藥。
年來痘疹甚行,比戶哭聲,順而死者猶十之三,險而死者已十之七,幸而獲愈者,非痘出極稀,即貧家無力延醫,或兒性倔強,滴藥不肯沾唇,否則藥雖下咽,立即嘔出,如有神助,求其因藥而愈者,百不獲一也。曾有一幼醫之女痘殤,哭甚哀,余笑謂之曰:君當取《左傳》語自為懺悔,因朗誦「余殺人子多矣,能無及此乎」。
嗟嗟!余豈好為垢病哉,亦思稍挽狂瀾,為嬰兒開一線生路耳,苟能明「不服藥為中醫」之訓,則全活已過半矣,況由《內經》、《傷寒論》而精之者哉?
白話文:
[回瀾論]這篇文字講的是關於治療痘瘡(天花)的問題,作者指出,這種生死攸關的疾病,只有精通《內經》和《傷寒論》的醫生纔能有效治療。但一旦形成特定的治療模式,醫生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知識見解也會受限,只關注現象而忽略了根本,導致治療方式逐漸失傳。例如,過度使用建中湯等溫補藥物,反而造成病情惡化。
醫生在遇到真正危險的病例時,往往會做出危言聳聽的預測,判定無法治療,但卻照樣開立藥方,這種行為對病人造成的危害更大。當病人去世後,家屬不會怪罪醫生的治療方式過激,反而讚揚他們的診斷能力高超。醫生也因此自滿,不再改變治療策略,判斷越發精確,聲名大噪,這是第一個弊端。
病人喜歡聽到清熱解毒的說法,尤其是女性和老人,總是認為清除食積和降低火毒是首要之務。如果醫生不順應他們的想法,即便治療後出現些許咳嗽或皮膚病,也會被認為是未能排毒所致,歸咎於之前的醫生。但若是十幾天後,各種方法都已試過,不得不在清熱攻毒藥物中加入人參,這就像是在江中心補漏洞,只會看到病人氣喘吁吁,胸口高挺,死後心臟仍熱,無知的人會更加後悔使用補藥的錯誤,將其視為劇毒。醫生深諳世故,力求不失去人情,這是第二個弊端。
固定的治療方案,全國皆然,稍微有些不同,就會受到排擠,這使得醫學界形成了固定的格局,醫生之間互相推薦,藥方一律相同,成功可以居功,失敗也可無罪,這是醫學界的常態。醫生只顧及自己的聲望,卻不知道自己的技術有誤,更何況,醫學界普遍如此,他們的知識僅限於幾頁藥方,眼光短淺,無法洞察靈機,這是第三個弊端。
這些弊端相輔相成,嬰兒無知,卻遭受巨大的災難。作者坦誠地向所有父母告誡,順利的痘瘡原本並不會致命,但錯誤的藥物反而可能致死;危險的痘瘡仍有生存的機會,但錯誤的藥物必定無生還的希望;逆轉的痘瘡還有求生的方法,但錯誤的藥物反而成為加速死亡的原因。若有可能誤用藥物,倒不如不用藥物。
近年來,痘瘡肆虐,鄰裏哭聲連綿,順利的痘瘡患者中,有三成因此死亡,危險的痘瘡患者中,已有七成死亡。幸運痊癒的病人,要麼痘瘡極少,要麼是貧困家庭無力請醫生,或是孩子性格倔強,拒絕服藥,否則就是藥物雖吞下,立即嘔出,彷彿有神助,真正因藥物而痊癒的,百人中不到一人。有個年輕醫生的女兒因痘瘡去世,他非常悲痛,我笑著告訴他,應該引用《左傳》的話自我反省,因為「我殺人的兒子太多了,怎能不影響到自己呢?」。
唉!我並非樂於批評,只是希望能稍微挽回失控的局面,為嬰兒開創一條生存的道路。如果能明白「不服藥為上策」的教訓,那麼存活率已經超過一半了,何況是根據《內經》和《傷寒論》精進醫術的醫生呢?
2. 葵菜預解痘毒說
預解痘毒,萬氏有代天宣化丸,但可預防天行,究於內毒無涉。若餌硃砂、珍珠、黃連、犀角、兔血、鶴卵之屬,總因視為欲火之毒,故專入少陰,方雖新奇,試多無效。或塗萆麻膏,浴鱧魚湯,欲提毒出外,亦取未捨本。余究心格致,獨主毒襲脾經之說,又得《松槃山人筆記》,詳言葵菜解毒之驗。
按葵性涼滑,入脾清濕熱有功,喜其言之信而有徵也,今附載於後。葵,一名甜菜,一名女菜,一名滑菜,一名莙薘,蓋百菜之主也。四時可種為蔬,秋種者更佳,故冬葵子尤為藥品所尚。
嘗閱《本草綱目》,李氏開載葵菜之功,萬不失一,而歷代流傳,疑信相半,遂從菜部改入草部,且因葵性寒滑,恐傷脾胃,不敢輕試,遂令對病妙藥,棄置不用,而惡毒流染,坐致痿頓,心甚傷之。久有此疑,無從辨識,十數年間,廣詢博訪,乃知為甜菜無疑。間令童稚餌之,雖無傷害,而功效未顯,未敢輕傳。
比年以來,數經此症盛行,見不治者十有八九,而嘗食此菜者,百無一失,乃知相傳之訛,致神功之久湮也,可勝慨哉!方敢形之諸著,以廣其傳。嗟乎!因慎重而坐令陸沉,因未廣而猶然胥溺,失今不傳,後悔奚及,乃開列其方,以公諸天下後世。蓋其寒滑者,性也,泄利者,毒也,與脾胃根本何與?且未病而先藥,病受之,病去本完,最為上策。
即見點而後食,猶將收大半之功,不猶愈於坐火觀薪者乎,又豈若俗醫見危迫,輒進芩、連,慘均剚刃者乎?噫!是在信不信、試不試之間耳,安敢以人命為等閒,而冀其必售乎?其法,採此菜熟之以供蔬食,愈久愈佳。余所為懇懇欵欵,祈人之必信必傳者,聊以逭逋慢之愆,而為不可復生者志痛耳!余何慕焉?
白話文:
標題:[葵菜預防解痘毒的論述]
內容如下:
對於預防和解除痘毒,萬氏有一種名爲“代天宣化丸”的藥丸,雖然它能預防流行疾病,但對於體內毒素的影響卻不大。如果服用硃砂、珍珠、黃連、犀角、兔血、鶴卵等藥物,這些藥物被視爲針對慾火之毒,因此專門作用於少陰經絡,雖然配方新穎奇特,但實際嘗試後往往效果不佳。有人會塗抹萆麻膏或用鱧魚湯沐浴,希望將毒素從體表排出,但這方法仍然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我深入研究,認爲毒素侵襲脾經的說法是有道理的,並且在《松槃山人筆記》中找到了詳細記載葵菜解毒效果的內容。
根據記載,葵菜性質涼滑,能有效清除脾臟的溼熱,我對其功效的真實性感到滿意並找到了證據。現在我將相關資料附錄在後。葵菜,又稱甜菜、女菜、滑菜、莙薘,是蔬菜中的主角。四季皆可種植作爲蔬菜,秋天種植的口感更佳,所以冬季採摘的葵菜種子尤其受到藥材市場的重視。
我曾經閱讀過《本草綱目》,李時珍詳細記載了葵菜的功效,幾乎無誤,然而在歷代流傳過程中,人們對此半信半疑,因此葵菜從蔬菜分類被改爲草藥分類。同時,因爲葵菜性質寒滑,擔心傷及脾胃,人們不敢輕易嘗試,使得對病症有效的藥物被棄置不用,導致毒素在體內蔓延,最終導致身體衰弱,這讓我深感痛心。長久以來,我一直對此存有疑問,找不到解答,直到十數年間廣泛詢問和探訪,才確定這就是甜菜無疑。我偶爾讓小孩食用,雖未發現傷害,但功效並未明顯顯現,所以我不敢輕易傳播。
近年來,我多次見到這種病症流行,不治療的人十有八九病情加重,而經常食用這種蔬菜的人,幾乎無人發病,這才意識到,由於信息傳遞的錯誤,導致這種神奇功效長期被埋沒,真是令人感嘆!我這纔敢將這些寫入著作,以便廣泛傳播。唉!因爲過於謹慎而讓良藥沉寂,因爲未能廣爲人知而仍有人受害,如果現在還不傳播,將來後悔也來不及,於是公開這個食譜,讓天下後世共享。其寒滑性質是它的本性,瀉利是它排毒的方式,這與脾胃有何關聯?況且在未生病前就先用藥,一旦生病,病去根留,這是最佳策略。
即使在發現症狀後再食用,也能收到一半以上的功效,這豈不是比那些坐在火堆旁看柴火燃燒的人要強得多嗎?這又豈是世俗醫生在病人危急時貿然使用黃芩、黃連,如同刀刃刺入般的慘狀所能比擬的呢?啊!這就在相信與不相信,嘗試與不嘗試之間罷了,怎敢拿人命當兒戲,期望它一定能賣出去呢?其方法是,採集這種蔬菜煮熟後食用,時間越長越好。我之所以懇切地請求人們一定要相信並傳播,只是想彌補自己的疏忽,爲那些無法重生的人表達哀痛之情!我有什麼可羨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