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彙講》~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薛鶴山
3. 痘毒藏脾經說
痘之毒,當由妊婦飲食中得來,曾見《伍氏痘科》論毒藏脾經,云飲食氣味屬濕,濕本從脾,胎孕賴脾氣生養,母脾氣有濕熱,襲於子之脾經,猶豆種土中,非時則寂然不動,必待陽氣外鼓,萌芽內生,然後苗而秀,秀而實矣。且物入水則腐,入木則蠢,入火則焚,金堅不容物,惟土受物則可久,又能植物,又能生實也。按此論最為有識,其云痘毒藏脾,只是太陰經氣有未純處,毒字亦勿太泥。
即此知古人保嬰用拭口法及朱蜜等方逐下穢糞,亦非不見到者。命門藏毒之說,從此無容印定矣。
白話文:
關於痘疹毒素藏在脾臟經絡的理論,認為這種毒素多源自母親懷孕期間的飲食。在《伍氏痘科》一書中有提到,飲食中的氣味多與濕氣相關,而濕氣本來就是從脾臟產生的。因為胎兒的成長全靠母親的脾氣供養,如果母親的脾氣中有濕熱,那麼這濕熱就會影響到胎兒的脾臟經絡,就像豆子埋在土中,若非適當時節,它便會靜默不動;只有等到外部的陽氣鼓勵,內部的萌芽生成,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另外,物質一旦落入水中會腐爛,落入木頭中會長蟲,落入火中會被燒毀,金屬堅硬不容他物,唯有土可以長期接受物質,不但能夠栽植植物,還能使其結出果實。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理解痘疹毒素藏在脾臟的觀點,這只是說明太陰經的氣血尚未純淨,對於"毒素"二字,不必過度解讀。
由此可知,古人為了保護嬰兒,使用清潔口腔的方法,以及朱蜜等藥方來清除體內的髒物,這些做法並非毫無道理。對於命門藏毒的說法,從現在起,我們不再固守此一觀唸了。
4. 痘出同時論
痘本天瘡,其始也,無不因天時驟暖,氣從外泄,濕熱乃蒸而為痘,譬如大人病春溫,同一自內達外之象,所以溫病禁汗下,痘瘡亦禁汗下。病痘者,多則痘氣熏蒸,飄泊遠近,天氣通於鼻,橐龠相感,引動而出,故證候相同,而亦各隨其人之體氣為變動。治法以和其陰陽為主,而升發尤為吃緊。
蓋諸瘡屬火,火鬱則發,況氣從鼻入,在上者尤宜引而越之。若毒厲深重,必直行膜原,擾動三焦,與素有之濕熱,兩相搏激,阻遏氣機,則當如喻嘉言論疫之法,「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乃為調劑無誤。榮衛得通,痘出自順。
務宜先達其邪,而後聽其元氣之收發,拓之、斂之,貴在行所無事而已。蓋痘雖本胎中濕熱,然為毒皆不甚重,惟穢惡之氣,乘內氣不實而潛入者,痘發乃密。今種痘之法盛行,而選苗不善,易涉險候,其明驗也。故毒重者,須分別三焦以逐其邪,即宜照顧中氣以扶其正;但云見痘治痘,急於清解,無惑乎輿尸而歸矣。
至於必先歲氣,無伐天和,道理極變通,極精微,《內經·至真要大論》詳列司天在泉、間氣、主客、勝復之治法,最難執一,非子午火燥,治皆清潤,丑未濕寒,治皆溫補之謂也。苟能於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標本、先後之間,因病施治,即於歲氣天和之道,無不合矣。
白話文:
[關於痘疹爆發的討論]
痘疹本質上是天瘡,起初,都是因為天氣突然轉暖,導致體內的氣往外散發,濕熱之氣蒸騰形成痘疹。就像大人在春天感染溫病一樣,都是從內向外的反應,因此溫病時不能出汗或用下法治療,痘疹也是同樣道理。當有人染上痘疹,痘疹之氣會飄散到四周,通過空氣和鼻子的接觸,相互影響,導致其他人也爆發痘疹。因此,儘管症狀相似,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痘疹的表現也會有所差異。治療方法應著重於調和陰陽,特別強調提升和發散的作用。
一般來說,各種瘡病都屬於火性,火鬱積後會爆發。而氣體從鼻子進入,對於上部的問題,應該引導它向上發散。如果病毒非常嚴重,會直接影響到三焦,擾亂身體機能,加上體內原有的濕熱,兩者相互作用,阻礙氣機運作,這種情況下,可以參考喻嘉言對疫病的處理方法:「上焦像霧氣一樣,應該提升並驅逐,同時解毒;中焦像泡沬一樣,應該疏導並驅逐,同時解毒;下焦像溝渠一樣,應該清除並驅逐,同時解毒」,這樣才能達到正確的調整。血脈和衛氣得以暢通,痘疹自然會順利爆發。
必須先清除體內的邪氣,然後再讓元氣自由地吸收和發散,擴張或收縮,重要的是不要過度幹預。痘疹雖然源自胎兒時期的濕熱,但通常毒素並不是很嚴重,只有當體內氣血不足,穢氣才會悄悄入侵,導致痘疹密集出現。現在種痘的方法很流行,但如果選擇的疫苗不好,容易帶來風險,這已經被多次證明。因此,對於重度中毒的人,必須根據三焦的不同位置來驅除邪氣,同時要照顧到中氣,支持正氣。如果只是看到痘疹就去治療痘疹,急於清理和解毒,結果往往就像抬著屍體回家一樣,毫無效果。
最後,必須先考慮當年的季節氣候,不可違背自然法則。這個道理極其靈活變通,極其微妙,《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詳細列出了根據天氣變化和主客、勝復等原則來治療疾病的方法,非常難以一概而論,不是說子午時分火燥就要用清潤的方法,醜未時分濕寒就要用溫補的方法。只要能夠在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標本、先後之間,根據病情來治療,就能符合季節氣候和自然法則的道理。
5. 痘由太陰轉屬陽明論
疹屬肺而達於皮毛,從太陽而泄;痘屬脾而達於肌肉,從陽明而透。其宜於溫補者,大陰虛寒也,異功、保元,所以得效;其宜於涼瀉者,陽明鬱熱也,承氣、白虎,所以致勝。只因由內達外,激動真氣,症候似旁涉五臟,非相傳也。傷寒邪自表入,痘瘡毒自里出,毒由太陰轉屬陽明,土為萬物所歸,無所復傳,灌漿收靨,計日可愈。故順者,能自出者也;險者,欲出而不能自出者也;逆者,不得出者也。
然則痘瘡之首尾,重陽明一經,從可知矣。胃為十二經之海,氣血俱多,外鄰太陽為之閤闢,自能領毒出戶,鼓清陽而上升,務使毒火透出肌肉,夫然而內火得化,膿之灌,漿之養,何莫非陽明融化之功乎,即如升麻葛根湯,古人以為首尾可用,深得鼓舞陽明之旨。若妄執解毒之說,承氣入胃,劫盡真陰,白虎下咽,鏟盡元陽,中土一餒,後天本撥矣,明者必計不出此。
白話文:
疹子與肺部相關,會影響到皮膚和毛髮,它們通常通過太陽經脈來排泄;而痘疹則與脾臟相關,影響肌肉,透過陽明經脈來透發。對於需要溫補治療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脾臟虛弱且有寒,使用異功散或保元湯可以見效;對於需要冷卻和排泄的情況,則是因為陽明經脈中有過多的熱,使用承氣湯或白虎湯可以取得療效。這是因為痘疹由內向外發展,激發了體內的真氣,症狀看似涉及五臟,但實際上並不是五臟互相傳染。感冒是由外界病毒入侵引起的,而痘疹則是由體內毒素自行排出。毒素先在脾臟產生,再轉移到陽明經脈,就像土壤是所有生物最終的歸宿一樣,毒素一旦到了陽明經脈就不再傳播,接下來就是灌漿和結痂,預計幾天內就能痊癒。因此,順利的情況是痘疹能自然排出;危險的情況是痘疹想排出來卻無法自己排出;逆反的情況則是完全無法排出。
由此可見,痘疹從開始到結束,重點都在陽明經脈上,這一點不言而喻。胃部是全身十二條經脈的海洋,充滿了氣血,外部與太陽經脈相鄰,可以開合,自然能帶領毒素從身體排出,提升清陽之氣使其上升,力求讓毒素從肌肉中透出。這樣一來,體內的火氣得以化解,膿包和漿液的生成,無一不是陽明經脈的功勞。比如升麻葛根湯,古人認為從頭到尾都可以使用,充分體現了提振陽明經脈的精神。如果盲目地堅持解毒的理論,讓承氣湯進入胃部,就會消耗掉所有的真陰,而白虎湯下肚,則會消滅全部的元陽,中焦脾胃一旦衰弱,後天的根基也就被破壞了,聰明的人絕對不會選擇這樣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