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彙講》~ 卷四 (4)
卷四 (4)
1. 膀胱上口論
膀胱上口,《靈》《素》未言有無,後世聚訟紛紜,或言有上口而無下口者,乃以「氣化則能出」之句而誤會也,若無下口,焉得氣一化則遂若此通利哉?是無下口之說不必論矣。或言有下口而無上口者,張景岳、李士材俱主是說。因景岳、士材之書,近世風行海內,故人皆以為無上口矣。
第無上口,則交腸之易位而出者,糞從何處入於膀胱乎?張三錫以為上下俱有口者是矣,但語焉而未詳也。夫水道既從小腸下口以入膀胱,則清濁不分者,何獨並於大腸之水瀉,人所常有,而糞入膀胱之交腸,患者甚少乎?諦思其故,必系膀胱有上口而常閉,乃為平人之常,水之入於膀胱者,仍是三焦化入,而非從上口以入者也。
或腑氣大虛,則力乏而竅不能閉,或邪熱傷腑,則熱主開泄而竅亦不能閉,以致糞從小腸下口入於膀胱上口,並隨小便而出矣,譬如人身之外竅,亦有常閉而不通者,臍孔與兩耳、兩乳,無故則常閉而不開,有故則或出膿血,或通乳汁,膀胱之上口,亦可以類推矣。世人皆以為無上口者,一則宗景岳、士材之書,一則見獸脬之止有下口也。
不思天地之生物,各有不同者,如毛蟲則五臟俱全,羽蟲則無肺而無前陰,即人身亦有不同者,男子肋骨二十有四,女子肋骨二十有八,男子頭骨八塊,女子頭骨六塊,人與人尚有異焉,人與獸豈無異乎?
白話文:
【膀胱上口理論】
在古代醫學典籍《靈樞》和《素問》中,對於膀胱是否具有上口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後世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認為膀胱有上口但無下口,這種觀點源於誤解了「氣化則能出」這句話,如果真的無下口,氣一旦變化,怎麼可能如此順暢地排出呢?因此,膀胱無下口的說法顯然不合理。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這是張景嶽和李士材兩位醫學大家的主張。由於他們的著作在近代廣泛流傳,所以許多人接受了膀胱無上口的說法。
然而,如果膀胱真無上口,那麼在發生腸胃位置異常的情況下,糞便又如何進入膀胱呢?張三錫認為膀胱上下皆有口,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只是他並未詳細解釋。
既然水分是由小腸下端進入膀胱,那麼為何在清濁不分的情況下,只有大腸的水分會造成腹瀉,而糞便進入膀胱的情況卻極為罕見呢?經過深思熟慮,我們可以推斷膀胱的上口通常處於閉合狀態,這是健康人的正常情況。進入膀胱的水分,主要由三焦(人體的三大調節系統)進行轉化,並非直接從上口進入。
當腑氣(人體的消化功能)嚴重虛弱,或者邪熱(體內的異常高溫)損傷腑臟時,身體的竅穴(如口、鼻、眼等)可能無法正常閉合,導致糞便從小腸下口進入膀胱上口,並隨尿液排出。這就像人體外部的某些竅穴,如肚臍孔、雙耳、雙乳,平時都是閉合的,但在特定情況下(如感染)可能會流出膿血或分泌乳汁。同樣的,膀胱的上口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理解。
大多數人認為膀胱無上口,一方面受到張景嶽和李士材著作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觀察到動物的膀胱只有下口。
然而,我們必須理解,大自然創造的生命體各不相同。例如,哺乳動物的五臟俱全,鳥類則無肺且無前陰;即使在同一物種中,也會存在差異,比如男性有24根肋骨,女性有28根;男性頭骨由8塊組成,女性頭骨由6塊組成。既然人與人之間都有差異,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更是理所當然。
2. 五芩散解
此治小便不利之主方,乃治三焦水道,而非太陽藥也。《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此方用桂以助命門之火,是釜底加薪,而後胃中之精氣上騰;再用白朮健脾,以轉輸於肺;而後用二苓澤瀉,運水道之升已而降。
其先升後降之法,與《內經》之旨,滴滴歸源,復與太陽何涉?《傷寒論》治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蓋渴為陽氣不足,水不上升也,不升則不降,故用肉桂以升之,二苓、澤瀉以降之,而用白朮一味,以為中樞。乃注者莫不以渴為熱入膀胱,津液被劫所致,如果熱入,而復用桂、術,以溫液耗津,又二苓、澤瀉以滲之,是熱之又熱,耗之又耗,速之斃矣。
且不渴者,反不用五苓,而用茯苓甘草湯,可知不渴則無需桂、術之蒸騰津液,而桂、術之非治太陽,而治三焦,更不待言矣。有小便不通而以桂枝易桂者,此必命門之火未衰,而外有太陽表症,因邪傷太陽,傳入三焦,故表邪未解,而三焦之水道不利,即《傷寒論》所謂「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是也。
表症為太陽不足,故用桂枝以宣陽氣,通津液於周身,即《經》文「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之旨,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里症為三焦之氣化不宣,故用二苓之瀉,以通三焦之閉塞,非開膀胱之溺竅也。夫下焦之氣化不宣,則腹膨而小便不利,水蓄膀胱,此乃水蓄於膀胱之外,不能化入膀胱,故用五苓以化之。亦有用桂枝而效者,因衛出下焦,助太陽氣化以運之,非為太陽腑內之水蓄也。
如三焦既將水氣運化入於膀胱而不出,此真太陽府內痹而不宣,即胞痹症也。《素問·痹論》曰:「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水在膀胱之內,是膀胱脹滿而非腹脹,故按之內痛;若沃以湯,其溺孔之道痹而不通,故澀於小便;膀胱痹氣隨太陽經脈之行以從巔入腦,故上為清涕。此真太陽本府水結膀胱之內,而非腹中膨脹之小便不利也。
總之、水入膀胱之內,方屬太陽,若水在膀胱之外,腹膨滿而小水不利者,此臟腑之外,軀殼之內,三焦主之。虞大民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也。故治腹滿腫脹之症,設使一味利水,則三焦之氣更不能施化,而膀胱津液為之下竭,非仲景五苓之意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方劑“五苓散”的應用原則與作用機制。它指出五苓散主要是治療小便不順的主方,它的作用是調整三焦的水道運行,而不是針對太陽經的藥物。人體攝取的水分進入胃部後,會產生精氣,然後向上輸送到脾臟,由脾氣將精氣散佈到全身,再上升至肺部,肺部調節水道,將水份向下輸送至膀胱,使得水精能夠均勻分佈於全身,五臟六腑都能得到滋潤。
五苓散的配方中使用了肉桂來增強體內的火力,就像在鍋底添柴一樣,促進胃部精氣的上升;接著利用白朮來強健脾臟,幫助水分的轉運到肺部;最後使用茯苓、豬苓和澤瀉等藥材,讓水道在上升後能順利下降。
對於《傷寒論》中提到的治療小便不順,“出汗且口渴的人應使用五苓散,不渴的人則使用茯苓甘草湯”。這是因為口渴表示身體的陽氣不足,無法將水分向上輸送,若水分無法向上輸送,自然也就無法向下排出,因此使用肉桂來提升身體的陽氣,再配合茯苓、豬苓和澤瀉等藥材來幫助水分的下降,而白朮則作為中間的調節。
然而,有些解釋認為口渴是由於熱度進入膀胱,導致津液被消耗所導致,但這種觀點並不正確。若真的有熱度存在,再使用肉桂和白朮等溫性藥物,只會讓身體更加燥熱,消耗更多的津液,反而加速死亡。而且對於不口渴的情況,反而不使用五苓散,而是使用茯苓甘草湯,這表示不口渴時,不需要使用肉桂和白朮來蒸騰津液,進一步證明瞭肉桂和白朮的作用並非針對太陽經,而是為了調整三焦的功能。
對於小便不通的情況,有時會使用桂枝來代替肉桂,這表示體內的火力還沒有減弱,但體表卻有太陽經的病徵,這是由於邪氣傷害太陽經,導致三焦的水道運行受阻,所以表面上的病徵尚未消除,而三焦的水道運行也出現問題。
太陽經的病徵是因為太陽經的陽氣不足,所以使用桂枝來提升陽氣,讓津液能夠在全身流動,這就是“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的道理,而不是用來直接打通膀胱的排尿通道。而對於三焦的病徵,則是因為三焦的氣血運行受阻,所以使用茯苓和豬苓等藥材來疏通堵塞,而不是直接打開膀胱的排尿孔。
如果下焦的氣血運行受阻,會導致腹部膨脹,小便不順,水分會在膀胱外部積聚,無法進入膀胱,此時可以使用五苓散來解決。此外,也有時使用桂枝也能有效,因為桂枝有助於提升下焦的氣血運行,但並不是直接處理太陽經內部的水分積聚問題。
若三焦已經將水分運送至膀胱,但仍然無法排出,這可能是真正的太陽腑內部病變,即胞痹症。在這種情況下,水分在膀胱內部積聚,導致膀胱脹滿,而非腹部膨脹,因此按壓腹部會感到疼痛;由於排尿孔道受阻,所以小便困難;而膀胱的病變會沿著太陽經的路徑影響到腦部,導致流鼻涕的症狀。這是真正的太陽腑內部病變,而非腹部膨脹所導致的小便不順。
總的來說,只有當水分進入膀胱內部,才屬於太陽腑的範疇,而當水分在膀胱外部積聚,導致腹部膨脹且小便不順時,這屬於臟腑外部,軀殼內部的三焦功能失調。虞大民曾說過,三焦是指人體的腔子,因此在治療腹部腫脹的情況下,如果單純使用利尿藥物,可能會讓三焦的氣血運行更差,導致膀胱的津液耗盡,這並不符合張仲景五苓散的真正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