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彙講》~ 卷八 (2)
卷八 (2)
1. 讀《傷寒論》附記
嘗謂長沙之論,謹嚴之中,皆活法也。天之氣化不一,有主氣,有客氣;人之臟性亦不一,有陰臟,有陽臟。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四時之定位也;厥陰風化為初之氣,少陰熱化為二之氣,少陽火化為三之氣,太陰濕化為四之氣,陽明燥化為五之氣,太陽寒化為終之氣,六節之常度也。故寒必傷於冬,而溫與熱必在於春與夏,此其大較也。
白話文:
我曾說過,長沙的理論,在嚴謹之中,都是靈活的。天地的氣候變化不盡相同,有主氣,有客氣;人體的臟腑特性也不相同,有陰臟,有陽臟。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乾燥、冬天寒冷,這是四季的固定規律。厥陰風氣變化為初春的氣息,少陰熱氣變化為夏初的氣息,少陽火氣變化為夏天的氣息,太陰濕氣變化為初秋的氣息,陽明燥氣變化為深秋的氣息,太陽寒氣變化為冬天的氣息,這是六節氣的常規。所以,寒性疾病必定會在冬天發生,溫熱性疾病必定會在春天和夏天發生,這就是大體的規律。
然而以五運言之,則土運、金運之遷代無常,以六氣言之,則司天、在泉、左間、右間之加臨各別,益之以勝、復之理,太過、不及之數,於是乎春夏亦有傷寒,隆冬非無溫病,所謂非其時而有其氣,不可膠於節候之常。《素問》曰: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
白話文:
從五運的角度來看,土運和金運的轉換變化無常;從六氣來說,司天、在泉、左間、右間這四種氣候輪流主宰,再結合相勝、相生的道理,以及過度和不足的因素,因此,春天和夏天也會出現傷寒,隆冬時也可能會患上溫病。這就是所謂的「非其時而有其氣」,不能膠著在正常的節候常規之中。《素問》中說:在很高的地方,冬天之氣總是存在;在很低的地方,春天之氣總是存在。
《靈樞》曰:以一日分為四時,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皆是以活法言之。說者於傷寒必主冬月,於桂枝、麻黃、三陰諸辛熱劑,必主冬月之傷寒,而不可用於春夏之時,拘泥時令,於變化之理,得毋有未備歟!《通天篇》曰,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及夫五五二十五人之政,《本臟篇》又言二十五變。
白話文:
《靈樞》中說:將一天分成四個時段,太陽升起時為春天,正午時為夏天,太陽下山時為秋天,半夜時為冬天。這些都是根據人體的生命活動規律來說的。有的人說,治療傷寒一定要在冬天纔有效,桂枝、麻黃這樣辛熱的藥物,也必須用在冬天的傷寒,不能用在春天或夏天,這僅僅拘泥於節氣,對於人體的變化規律,可能考慮不周全吧!《通天篇》中說,人有太陰體質、少陰體質、太陽體質、少陽體質、陰陽平衡的體質,以及五五二十五人的體質,《本臟篇》裡還說,人的體質有二十五種變化。
昔夏英公有異稟,臥即身冷如僵,常服仙茅、鍾乳、硫黃,莫知紀極,小吏竊食,即發疽死。而太陽之人,則飲啖生冷而不知節,恣情房室而不加疲,此其陰陽之反,何啻天淵,是故有從化之說。從者,大之氣也;化者,臟之性也。陰臟者多寒,陽臟者多熱,所謂陰從陽化,陽從陰化,熱從寒化,寒從熱化,亦皆以活法言之,而尤不可泥於溫涼寒燠之常也。夫以運氣主客之殊,加之以臟腑陰陽之別,其病遂千態萬狀,而莫可窮詰。
白話文:
古代,夏英公的身體非常特殊,每次躺下後,身體就像僵硬的屍體一樣冰冷。他經常服用仙茅、鍾乳和硫黃等藥物,不知服用了多少。他的僕人偷偷吃了他的藥,很快就發炎潰爛而死。
相反,陽氣旺盛的人,可以隨意飲用生冷的食物而不覺得冷,縱情於房事也不感到疲勞。這種人陰陽完全相反,簡直就像天與地的區別。因此,有「從化之說」。「從」是指陽氣,「化」是指臟腑的陰氣或陽氣的性質。陰性臟腑大多是寒冷的,而陽性臟腑大多是溫熱的。所謂「陰從陽化」,就是陰性臟腑可以轉化為陽性臟腑;「陽從陰化」,就是陽性臟腑可以轉化為陰性臟腑;「熱從寒化」,就是溫熱可以轉化為寒冷;「寒從熱化」,就是寒冷可以轉化為溫熱。這些說法都是為了說明臟腑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但也不要拘泥於溫涼寒熱的常規。
由於運氣的主客不同,再加上臟腑陰陽的不同,因此疾病就會出現千變萬化的形態,無法窮盡地描述。
仲聖述軒岐之蘊,廣湯液之用,約之以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而《金匱》不在其數,其立法之妙,為治之活,於主客陰陽之變,莫不融貫,是在乎用之者之神而明之耳。後之論足經,論卒病,論三綱,論六氣,論傷寒即雜證之一,紛紛聚訟,返而求之仲聖之書,其活潑潑地者,固無乎不包也,故治病須用活法。
白話文:
張仲景繼承了軒轅黃帝的精髓,大力推廣湯液治療,總結出簡潔的 397 個治療方法和 113 個藥方,其中不包括《金匱要略》。他制定的治療方法精妙,擅長靈活運用,融會貫通了疾病的陰陽變化,關鍵在於運用者是否精通且腦筋靈活。後世關於足部經絡、急病、三綱辨證、六氣辨證、將傷寒歸為雜證等理論的爭論紛紛擾擾,但是回歸張仲景的著作,其活潑多變的原則,自然能夠涵蓋一切。因此,治病必須採用靈活的方法。
2. 論白㾦
白㾦一症,考古方書無專條論及,間有在癍疹門中發明一二,究未能盡其底蘊。今溫熱證中,每多發出如粞如粟,色白形尖者,謂之白㾦。有初病即見者,有見而即愈者,有見而危殆者,有病經日久,癍疹已見,補瀉已施之後,仍然發此而愈者。泛稱時氣所致,殊不知致病之由既異,治療之法不同,不可不與癍疹詳辨而審處之也。
白話文:
白斑病在古代的醫學典籍中沒有專門的論述,偶爾在皮疹類疾病的篇目中有所提及,但未能深入探討其病理。現在在溫熱病的證候中,常會出現像小米或粟粒般的白色尖形皮疹,稱之為白斑。有的患者初發病就出現白斑,有的出現後不久就痊癒,也有的出現後病情危重,有的患者患病已久,皮疹已經出現,經過補虛瀉實的治療後,仍然會發白斑而痊癒。一般認為白斑是由時疫(流行病)所致,但殊不知發病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方法也不同,不能不與皮疹仔細區分並審慎對待。
蓋傷寒傳經,熱病汗出不徹,邪熱轉屬陽明,多氣多血之經,或由經入府,受熱蒸灼,營傷血熱不散,而裡實表虛,熱氣乘虛出於膚腠,故稀如蚊跡,稠如錦紋者為斑;紫黑為胃爛而不治也。時行風熱之氣,侵入肺虛血熱之體,失於清透,傷及手太陰血分,乘虛出於皮膚,如沙如粟而色紅瑣碎者為麻。或歲當火運,復感時厲之毒,即咽痛而成丹痧及爛喉痧之類,為最劇者也。
白話文:
當傷寒病傳遍全身,而熱病若出汗不暢通,邪熱便會轉於陽明,陽明經絡氣血充足,邪熱或從經絡侵入臟腑,受熱氣薰蒸灼傷,營氣受損、血液過熱不散,導致內實外虛,熱氣便趁虛而發於皮膚表面,故而出現稀疏如蚊蟲叮咬痕跡,或密集如錦緞上的花紋,便是斑疹;若是紫黑色則代表胃部潰爛,不可救治。
而當風熱之氣流行之時,若侵入肺氣虛弱、血液過熱的人體,由於肺氣無法清肅,導致手太陰血脈受損,熱邪趁虛而發於皮膚,出現如細沙、粟米般大小紅點者為麻疹。
或者是值逢火運之年,又感染時令流行的毒氣,便會出現咽喉疼痛,進而形成丹痧、爛喉痧等,這些都是最為嚴重的病症。
至於白㾦一症,則溫熱暑邪病中,必兼濕為多。蓋伏氣之發,本從內出,然必因外感,及人身素蘊之濕,與外觸之邪,互相蒸發,上甚為熱。初病治法,設不用清透滲解,則肺為熱傷,氣從中餒,不能振邪外解,熱漸陷於營分,轉投清營滋化,熱勢稍緩,而肺氣亦得藉以自復,所留之濕,仍從上焦氣分尋隙而出,於是發為白㾦。
白話文:
至於白帶一症,在溫熱暑邪病中,通常伴隨著濕氣。因為伏氣的發作,本來是由內而外,但一定需要外感,以及人體原本蘊藏的濕氣,與外來的邪氣相互蒸發,上面非常熱。發病初期的治療方法,如果不用清熱利濕、滲解的藥物,肺就會因為熱而受傷,體內的氣息也會受到抑制,無法驅散邪氣而康復。熱氣漸漸深入營分,轉為滋養清營,熱勢稍緩,肺氣也能藉此自行恢復,所殘留的濕氣,仍然從上焦的氣分中找到空隙排出,於是發作為白帶。
以肺主氣,故多發於頤、項、肩、背、胸臆之間;白為肺之色,光潤為濕之餘氣,至此而邪始盡泄也。甚有幾經補瀉之後,病仍不解,忽然發此而愈者,以其人之氣液內復,邪自外透,故不治亦愈也。若其根本已虛,無氣蒸達,多有延為衰脫者。故此症以元氣未漓,色潤晶瑩,有神者為吉;枯白乏澤,空殼稀散者,為氣竭而㐫。
白話文:
肺主管氣息,因此這種症狀多半發生在下巴、頸部、肩膀、背部和胸腔之間。白色是肺的體現,光澤潤潔是濕熱之氣的殘留,到這種跡象出現時,病邪纔算徹底排出。有些人在經過多次治療後,病情還是一直沒好,但突然出現這種徵兆反而痊癒,這是因為病人的氣血內復,病邪從外部透發,因此不用治療也會康復。但如果是身體虛弱,氣血運行不暢,可能會逐漸消瘦衰竭而亡。因此,判斷這個病症的吉凶,關鍵在於病人的元氣是否旺盛,皮膚是否光潤有神。如果皮膚枯白無光,稀薄散落,說明氣血衰竭而亡。
總以形色之枯潤,卜其氣液之竭與否也。大抵此症,在春末、夏初,暑濕之令為甚,秋冬則間有之,要不出乎手經受病,仍從手經發泄,不比足經之邪,可從下解也。夫肺為主氣之藏,氣旺則邪從外解,上泄而病愈,氣衰則邪正並竭,雖發必朽白無神而難治。觀《內經》暑與濕同推,仲聖痙濕暍合論,益知暑熱溫邪症中,多夾濕邪,更無疑矣。
一隙微明,以俟高賢正之。
白話文:
總是以皮膚的枯萎潤澤,來推斷氣液是否枯竭。一般來說,這種疾病在春末夏初,暑濕的影響最嚴重,秋冬也有,但都屬於手經受病,還是從手經發泄出來,不像足經的邪氣,可以從下焦排出。肺是主氣的臟器,氣壯的話邪氣就會從外解,向上發泄而疾病痊癒;氣衰的話邪氣和正氣都會枯竭,即使發作也總是枯白無光,難以治療。從《內經》中可以看到暑氣和濕氣一起發作,仲聖在《痙濕暍合論》中也提到,益發瞭解在暑熱溫邪的症狀中,大多伴隨濕邪,這是不容置疑的。
3. 爛喉痧論
爛喉痧一症,古書不載,起於近時,而並易傳染。治之者,每謂太陰陽明二經風熱之毒。而至爛之由,亦不可不詳察也,譬之於物,以盛火逼之,只見乾燥,而不知濕熱鬱蒸,所以致爛耳。此症凡風熱者,治宜清透;濕熱者,治宜清滲;痰火凝結者,治宜消降。蓋邪達則痧透,痧透則爛自止矣;若過用寒涼,勢必內陷,其害可勝言哉!夫症有可治,有不可治。口中作臭者,謂之回陽。
白話文:
爛喉痧這種病症,古書上沒有記載,是最近才開始出現,而且很容易傳染。治療時,醫家們大多認為是由太陰和陽明兩條經絡受風熱毒邪侵襲所致。但是,導致潰爛的原因也必須仔細探究。就如同物品被大火炙燒,只會看到乾燥,而忽略了濕熱鬱積,這纔是導致潰爛的原因。
治療此症,對於風熱體質者,應採用清透的方法;濕熱體質者,應採用清滲的方法;痰火凝結者,應採用消降的方法。因為邪氣化解之後,痧氣就會消退,痧氣消退,潰爛自然就會停止。但是,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可能會導致病邪內陷,其危害不可勝言!
這種病症有可以治療的,也有不能治療的。如果口中發出臭味,稱為「回陽」,表示病情已經惡化了。
其色或淡黃,或深黃者,此係痰火所致,皆可治之症。他如爛至小舌者,鼻塞者,閤眼矇矓者,並有元氣日虛,毒氣深伏,色白如粉皮樣者,皆不可治之症也。總之、因天地不正之氣,感而受之,故體有虛實之不同,即症有重輕之各異耳。其餘喉症、痧症,古人言之詳矣,概不復贅。
白話文:
他們的喉嚨顏色有的淺黃、有的深黃,這是痰熱引起的,都是可以治癒的疾病。像已經潰爛到小舌、鼻塞、眼睛閉合不清、並且元氣一天比一天虛弱、毒氣深藏、顏色發白像粉皮一樣的,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疾病。總的來說,由於天地間不正的氣候影響而感染,所以身體會有虛實之分,疾病症狀也會有輕重之別。至於是其他喉嚨疾病和痧症,古人已經說得很詳細了,我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