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彙講》~ 卷三 (6)
卷三 (6)
1. 升降出入說
《素問·六微旨大論》:「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嘗謂《傷寒》所論傳經,即是出入精義,蓋正氣之出入,由厥陰而少陰、而太陰、而少陽、陽明以至太陽,循環往復。六淫之邪,則從太陽入,一步反歸一步,至厥陰而極,此邪氣進而正氣退行,不復與外氣相通。令韶張氏謂之逆傳,養葵趙氏謂之郁證,即此義也。
故開、闔、樞三者,乃其要旨。夫分言之,為出入,為升降,合言之,總不外乎一氣而已矣。觀東垣《脾胃論》浮沉補瀉之圖,以卯酉為道路,而歸重於蒼天之氣。考其所訂諸方,用升、柴、苓、澤等法,實即發源於長沙論中葛根、柴胡、五苓之意以引而伸之,所謂升之九天之上,降之九地之下,雖內傷外感殊科,而於氣之升降出入,則總無以異耳。
王氏曰:凡竅橫者,皆有出入往來之氣,竅豎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蓋人在氣中,如魚在水中,人不見氣,如魚不見水,上下九竅,外而八萬四千毛孔,皆其門戶也,氣為之充周而布𮑮,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是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陷者,有入而無出,下陷者,有降而無升,此升降出入四字,為一生之橐籥,百病之綱領。
白話文:
【升降出入理論】
《黃帝內經·六微旨大論》中提到:“如果出入的過程停止,那麼身體的生理機能就會消失;如果升降的功能停頓,氣血的運行就會陷入危險。”我曾經認為,《傷寒論》中對經絡傳導的討論,正是在探討出入的深層意義。正氣的流動,是由厥陰開始,經過少陰、太陰、少陽、陽明,最後到達太陽,形成一個循環。然而,當外邪(六淫)入侵時,則是由太陽進入,每一步都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直到厥陰達到極點,這時邪氣增強,正氣衰退,無法再與外界環境交流。張令韶將這種情況稱為逆傳,趙養葵則認為這是鬱結的表現,他們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因此,開、闔、樞這三個概念,是理解這個理論的核心。具體來說,就是出入和升降的過程;而整體而言,不過是氣的運行而已。觀察李東垣的《脾胃論》中的浮沉補瀉圖,他將卯酉作為氣的通道,強調了蒼天之氣的重要性。考察他所開列的各種藥方,使用升麻、柴胡、茯苓、澤瀉等方法,實際上都是源自《傷寒論》中葛根湯、小柴胡湯、五苓散等方劑的原理,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也就是所謂的氣可以上升至九天,也可以下降至九地。儘管內傷和外感屬於不同的範疇,但在氣的升降出入方面,卻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王氏指出:所有的人體孔竅,不管是橫向還是縱向,都有氣的出入或升降。就像魚在水中,我們身處在氣的環境中,雖然看不見氣,但氣的存在就如同水一樣不可或缺。我們身體上下的九個主要孔竅,以及外部的八萬四千個毛孔,都是氣流通的通道。氣在體內充盈流動,即使有強烈的風邪或毒素,也難以對我們造成傷害。因此,“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疾病發生的地方,一定是氣虛所致。如果氣向下陷落,就只有下降而無上升;如果氣向內陷落,就只有進入而無退出。這“升降出入”四個字,是維持生命的重要機制,也是診斷各種疾病的關鍵原則。
2. 寸口趺陽緊脈不同論
詳考《傷寒論》中寸口之緊與趺陽之緊,雖同曰緊,而義自各別。蓋緊見於寸口,是客邪所致之病。脈緊見於趺陽,趺陽是胃之本脈。《平脈篇》云:「跌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又云:「跌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夫緊則為寒,數則為熱,既曰數,又曰緊,不幾寒熱混淆歟!盧予繇疏云:緊則為寒,為其嫌於無陽,蓋此寒字非寒邪之寒,針對陽字而言,乃是形容無陽意思。無陽者,無胃脘之陽也,即所云知陰常在,絕不見陽意。
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以尺脈言是腎陽,此以趺陽言是胃陽。人以胃氣為本,故診趺陽須知遲緩,診寸口當求濡弱,皆胃陽敷布之象,即《經》文「無胃氣曰死」之要旨耳。至於寸口脈浮而緊,寸口脈陰陽俱緊,此緊字以寒邪言。細參之,要自有濡弱者在,所謂「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為五臟六腑之主,脈之骨也,不得與跌陽之緊混同而論。
白話文:
詳細考察《傷寒論》中對於寸口脈的緊和趺陽脈的緊,雖然都用緊來描述,但意義上其實各有不同。寸口脈的緊,通常是由外來的邪氣引起的病症。而趺陽脈的緊,趺陽脈是代表胃部的基本脈象。《平脈篇》中有提到:「趺陽脈微弱且緊,緊則表示有寒症」,又說:「趺陽脈深沉且快速,深沉表示實證,快速表示消化快,而緊則表示疾病難以治療。」緊脈表示寒症,快速則表示熱症,既然說脈速,又說緊脈,這不是把寒熱搞混了嗎?
盧予繇解釋道:緊脈表示寒症,是因為它缺乏陽氣,這裡的寒並非指寒邪的寒,而是相對於陽字而言,是形容缺乏陽氣的意思。缺乏陽氣,即是缺乏胃脘的陽氣,也就是所謂的知道陰的存在,卻看不到陽的意義。
知道陰的存在,卻看不到陽,如果以尺脈來說,就是腎陽;以趺陽來說,就是胃陽。人的身體以胃氣為根本,所以診斷趺陽脈時要關注其是否平緩,診斷寸口脈時應尋找濡弱的脈象,這些都是胃陽正常運作的表現,即《經》文「無胃氣曰死」的要點。至於寸口脈浮而緊,或寸口脈陰陽兩面都緊,這個緊字,是用來描述寒邪的影響。仔細研究,會發現其中必有濡弱的脈象存在,所謂「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這是五臟六腑的主宰,是脈象的骨幹,不能與趺陽脈的緊脈混為一談。